2017年河北大学学前教育基础理论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幼儿的完整学习
【答案】幼儿的完整学习是根据加德纳的多层智力观提出的一个概念。加德纳指出,每个人至少有七种不同类型的智力,即:语言智力、逻辑或数学智力、音乐智力、空间或视觉智力、运动智力或身体智力、人际智力、内在智力或内省能力。加纳德认为前两种智力在传统教育中是受到高度重视的,而其他五种则长期被忽略或忽视。早期教育在儿童这七种不同层面智力的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也是非常关键的。其中有些种类的智力甚至是需要早期教育来诱导的,如果在一定时期内(我们称之为关键期)没有受到相应的诱导,它们以后就很难再出现甚至会永久丧失。因此,应当提倡幼儿的完整学习,目的是为幼儿提供完整的、多方面的学习环境,及早激发幼儿在七大方面智力的充分发展,达到人类潜能的启发和健康身心的培养之境界。完整学习与传统的“体智德美劳”全面发展教育其实是一脉相承的关系,只不过是建立在加德纳的多元智力观的基础上,有其当代心理科学研究依据,也有其现实针对性。
2. 儿童观
【答案】儿童观是指人们对于儿童的根本看法和态度,主要涉及到儿童的地位和权利,儿童期的意义,儿童的特点和能力,儿童生长发展的特点和原因等问题。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对于儿童发展所持的看法与态度也是不同的。这些看法与态度都受到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发展水平,以及人对自身认识水平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与制约。现代儿童观认为:儿童是与成人平等的、独立的、发展中的个体,社会应当保障他们的生存和发展,应当尊重他们的人格尊严和权利,尊重他们的发展特点和规律,尊重他们的能力和个性,应当为他们创造参与社会生活的机会。
二、简答题
3. 简述托幼机构家长工作的五项原则。
【答案】托幼机构家长工作的基本原则是托幼机构家长工作的基本要求。托幼机构的家长工作应遵循如下几个基本原则:
(1)经常性原则
经常性原则即指托幼机构要经常开展家长工作,使托幼机构和家庭养成随时沟通、及时互助的习惯。托幼机构的家长工作应制度化、系列化和经常化,使家庭教育与幼儿教育保持一致的步伐。
(2)全面性原则
全面性原则,指托幼机构的家长工作应面向全体家长,为全体幼儿服务。保教人员应积极主
动地与每个幼儿家长取得联系,与每个幼儿家长真诚合作,对幼儿家长一视同仁,从而为每个幼儿创设最适宜的家庭教育和幼儿教育条件。
(3)差异性原则
差异性原则即指托幼机构的保教人员应重视幼儿及其家长需要的多样性和个别差异,进行有针对性的家长工作。只有尊重幼儿及其家长的个别差异,家长工作才能落到实处和取得实效。
(4)预见性原则
预见性原则即指保教人员依据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家长心态变化的规律和幼儿教育的规律,能预料这三者的未来,并主动采取预防措施,防患于未然,禁之于未发。
(5)互尊互利的原则
互尊互利的原则即指保教人员同幼儿家长相互尊重,相互学习,并使双方受益。幼儿教师和家长之间都要本着相互配合、相互支持、互利互惠的原则。
4. 简述幼儿教育的意义。
【答案】幼儿教育是指对3~6岁年龄阶段的幼儿所实施的教育。其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促进生长发育,提高身体素质
幼儿教育根据幼儿生长发育的特点,着眼幼儿身体素质的提高,有计划地为幼儿创设一个让其身心愉快的环境,在培育幼儿良好性格的同时,合理地安排营养保健和一日生活,科学地组织体育锻炼,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增强其对疾病的抵抗能力和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等,帮助幼儿增强体质,健康地成长,为将来成为体魄健壮的社会成员打下基础。
(2)开发大脑潜力,促进智力发展
幼儿期是智力发展的关键时期。在幼儿阶段开发大脑的潜力,充分发展智力,具有重要的意义。不少研究证明,幼儿期是语言、形状知觉、音感等发展的敏感期,在这时期施以适宜的教育,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推迟教育的话,效果将大打折扣。
(3)发展个性,促进人格的健康发展
人的个性、性格、思想道德和行为习惯都是在一定的教育影响下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幼儿期如果受到良好教育,就能形成许多好习惯。
(4)培育美感,促进想象力、创造性的发展
幼儿天性爱美。由于幼儿思维、情感的特点,他们喜欢用形象、声音、色彩、身体动作等来思考和表达。幼儿教育以美熏陶、感染幼儿,满足其爱美的天性,萌发其美感和审美情趣,激发他们表现美、创造美的欲望,发展他们艺术的想象力、创造力,促进健全人格的形成。
总之,幼儿教育担负着促进幼儿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的重任,对幼几个人、社会、国家民族和谐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5. 简述幼儿智育的内容。
【答案】幼儿智育是有目的、有计划地让幼儿获得粗浅的知识技能,发展智力,增进对周围
事物的求知兴趣、学习“如何学习”,并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教育过程。其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
(1)发展幼儿的智力
①促进幼儿认识能力的发展,如发展幼儿的感知觉、观察能力、语言能力、思维能力、想像和创造能力等。
②培养幼儿良好的智力品质,如思维活动的速度、灵活性观察事物的准确性、敏锐性等。 ③帮助幼儿尝试使用智力活动的方法和技能,如观察事物或现象的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操作的方法和技能等。
(2)引导幼儿获得粗浅的知识
幼儿学习的知识包括与他们生活密切相关的生活常识、社会常识、自然常识,以及幼儿能够理解的科学技术知识,与国家政治生活有关的初步知识等等。
(3)培养幼儿求知的兴趣和欲望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
好奇心是幼儿求知兴趣和欲望的最初表现,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将之进一步发展为学习的兴趣和欲望是幼儿智育的重要内容。学习习惯是幼儿获得知识、发展智力以及今后继续学习的重要条件,它包括幼儿学习时能否集中注意力、能否积极克服困难、能否爱护文具、能否认真完成学习任务等。
三、论述题
6. 试述小班幼儿身心发展特点。
【答案】我国幼儿园小班幼儿年龄一般为3~4周岁,就总体而言,小班幼儿在身心发展上具有以下特点:
(1)动作迅速发展
迈入3岁这个年龄阶段,幼儿身体组织结构和器官的功能都有所增强,幼儿的动作有了较大的进展,基本掌握了走、跑、跳、爬、攀登等动作技能,并在各种各样的体育游戏活动中发展起运动能力,学会了更为复杂的动作技能。但是小班幼儿动作仍然不够协调和平稳,大肌肉动作比控制手指小肌肉发育更早些。
(2)幼儿对教师有很强烈的依恋感情,并向往得到教师的赞赏和认可
教师要尽可能地公平关注和对待每一个幼儿。在给予某个小朋友表扬、奖励时,要坚持一致的标准。教师不可总是偏爱某个幼儿而经常性地给予公开赞赏,会给其他幼儿的心灵带来极大的伤害。
(3)处于直觉行动思维阶段
3岁前幼儿的思维主要是直觉行动思维阶段,思维和动作行为紧密联系,一旦动作停止或转移,思维活动也随之而停止或转移。他们在认知过程中,容易受外界事物和自己情绪的支配,无意记忆占优势,常常在无意之中记住一些事物,而有意记忆的内容反而记不住。
(4)行动容易受情绪支配
幼儿期是情绪情感十分丰富的阶段。在多种分化的情绪基础上,幼儿期出现了一些高级情感,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