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620学科基础之社会学概论新修考研核心题库

  摘要

一、简答题

1. 比较西方社会学家有关城市问题成因的儿种理论。

【答案】(1)城市决定论

这一学派以齐美尔及沃思为代表。该学派以工业革命以来近现代城市所具有的社会生态学上的特性作为解释城市问题起源的基本依据。它认为人口的高度集中及高人口异质性等城市特性,会造成一种社会解组现象,社会控制力因此减弱,个人对社会的疏离感增加,由此而引致各种不良现象的发生。

(2)人口构成论

认为城市问题与组成城市的某些人日群体自身所具有的性质有关。在分析城市、郊区或乡村在社会问题上的差别时,重点应放在居住于这些不同社区居民的性质上。甘斯进一步讨论为何像贫穷问题、犯罪问题、反社会行为或异常行为等这些问题在乡村、郊区社区中比较少见。他认为其原因乃是移居郊区的居民大体上有一种共同特点,即“家庭中心主义”。

(3)亚文化论

一群人经过较长一段时间相处,乃渐渐形成一种相互了解与接受的规范、价值观念、态度与生活方式,即“亚文化”。心理上、互动上的帮助、同情与支持是该亚文化群体得以长期存在的一个基本条件。若缺乏“亚文化”以及人际互动上的相互帮助与支持,则该群体往往无法在社会上继续生存,社会问题也就不可能发生。

(4)比较与评价

以上三种学说对于我们理解现实的城市问题不无启发与借鉴价值。但也存在明显的缺陷: ①三种学说都有偏颇之处。城市决定论把人仅仅看做是城市环境或城市特性的被动物,实际上这只是问题的一方面; 另一方面则是,人也能适应与改造环境。生活于同一城市的人,其人格、心理与生活方式就很不相同。人口构成论与亚文化论把某些群体作为城市问题的根源,也值得商榷。固然某些城市问题如酗酒、卖淫、人格分裂、精神病、同性恋、自杀、犯罪等在这些群体中发生的可能性大,但在其他群体中也不同程度的存在。

②三种学说只是对某些城市问题特别是对异常或反社会行为问题的成因做了说明,并非适用于所有的城市问题。

2. 斯宾塞的社会有机体理论。

【答案】(1)斯宾塞把进化论用于社会学研究,认为社会是一个有机体,他的进化和生物的进化遵循着同一条规律,通常把斯宾塞的社会学理论称为社会有机体理论。

(2)斯宾塞的社会学理论建立在两个原则基础之上。

①将社会理解为有机体的“社会有机论”思想,体现他对社会的静态研究;

②认为社会进化是自然地、渐进地实现的“社会进化论”思想,体现他对社会的动态研究。 (3)斯宾塞的社会有机体理论认为,社会不过是一些独立的个人集合体。在一切发达的社会有机实体中,都存在三个系统:支持系统,它保证向社会供给必需的产品; 分配系统,它保证社会有机体各部分的联系; 调节系统,它保证社会各个组织部分服从于整体。承担这三大系统功能的是各种社会设置,如家庭、礼仪、政治、教会、职业和工业。正是这些设置构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和谐运行和发展的机制。

3. 简述社会政策的实质。

【答案】(1)社会政策是政府的公共政策的组成部分,它是特殊的公共政策。它是指政府制定的社会性政策,是政府为了解除人们的贫困、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而采取的干预行动。

(2)社会政策的实质是政府干预社会问题的一种手段,是政府借助行政力量解决因市场化和社会变迁而导致的困难群体、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受损问题的措施。

①社会政策的核心是改善基本民生。几乎在所有国家,社会政策面对的都是困难群体、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方面的问题。当民生问题有相当大的广度和深度,并可能影响民众的安全和社会的正常秩序时,政府会出台政策着手解决这些问题。

②社会政策是政府的干预行为。困难群体、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方面的问题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但是无论如何,当这些问题靠市场力量、当事人自己无法解决时,政府就应该进行干预,即由政府出面予以解决。政府被认为是民众利益的代表,它有责任为陷入困境、自己有没有能力挣脱者解决问题,社会政策是基本的手段。

③社会政策的目的是解决严重的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公平。并不是所有社会问题的解决都需要社会政策,社会政策只面对大面积的、比较严重的社会问题。从社会管理的角度来看,政府制定和实施社会政策的直接目的是解决这些社会问题、维持社会秩序、进行社会管理和社会控制。从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来看,社会政策是通过向困难群体、弱势群体提供某些优惠和福利来解决问题。

4. 简述新自由主义的福利观。

【答案】在社会福利政策方面,新自由主义对以福利国家为代表的国家福利制度进行了激烈的批判。其主要观点包括:

(1)由于自然秩序的实质、理性规划及实现共同目的的不可行,建立一个综合的福利国家是不可能的; 福利国家的出现是建立在对人类实质、社会秩序及福利的错误观念基础之上的; 由于政府的扩张、理想社会的观念、平等主义及缺乏选择性,导致福利国家对自由造成了威胁。

(2)由于社会福利服务的提供依赖科层组织和专业组织、科层组织和专业组织的难以控制、服务的过度供给或供给不足以及普遍性服务的大量支出,导致了福利国家的低效率。

(3)由于减少了对成功的奖赏和对失败的惩罚,导致福利国家对经济造成了伤害。

(4)由于政府责任不断扩大以至于最终难以承担,并且由于福利国家造就了利益集团,导致福利国家在政治上陷入了困境。

(5)最后,福利国家还对社会造成了伤害,一方面表现为它消除了个人责任:没有认识到个人责任、个人责任的消除、无须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对人们选择权的剥夺、依赖文化的形成以及道德伤害等等,另一方面表现为消除了社会责仟:损害了个人对社会的责仟、使家庭不稳定、破坏了社会的“中间结构”等等。

5. 怎样理解社会转型与社区制度创新的关系? 试从“中国经验”的视角展开论述。

【答案】社区作为一个“微型社会”,集中体现了社会转型的基本特点,而社会转型的一个重要方面即为传统社区转变为现代社区,这是一个社区制度创新的过程。以“中国经验”的视角而言:

(1)社会转型对农村社区制度创新的影响

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入了社会转型期,市场化、工业化和城市化催生和推动着农村社区的发展,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农村社会分化的加剧和农村人口的流动与转移,农村社区在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家庭、人际关系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变化。

②现代化在促进农村社区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逐渐向现代转型的同时,也对农村社区的乡土文化带来了冲击。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的农村发展面临着突出的问题:在农业收益率下降和农业成本上升的共同作用下,农民收入增长困难,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 农村劳动力特别是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到非农产业的转移和流动对农业生产、农户和农村活力构成潜在威胁。

③为了治理“一农”问题,促进农村社区的发展,我国将新农村建设作为农村社区建设的重大历史任务。新农村建设是指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对农村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建设,最终实现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日标。开展新农村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是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差别、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新农村建设是要将农村建设成为与城市协调发展、迈向现代化的新型社区的一项战略举措。新农村建设离不开城市化,而城市化则不能再以牺牲农村为代价,必须以新城市建设引领新农村建设。

(2)社会转型对城市社区制度创新的影响

①由于城市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的加速推进,单位制被逐渐打破,城市的基层社会控制和社会整合于段乏力,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人口的加剧、人口流动的加强等对传统的城市管理体制提出挑战,城市社区取代街居制被政府赋予了基层社会整合和社会管理的重任。

②中国社区的特殊性促使城市社区制度创新。

a. 城市社区受到重视与我国的经济转型、制度转轨和社会结构的变化等有着深刻的关联。 b. 城市社区取代街居制被政府赋予基层社会整合和社会管理的重任。

c. “社区在中国就获得了与西方学术界不太相同的定义,它是以城市的行政管理或政权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