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Be+verb(ed)’这种形式大量存在于不同母语背景英语学习者的中介语中。汉语作为一种基本“无时态变化”的语言,它用“了”“过”“着”“在”等几个简单的词就可以表明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Smith,1991)。汉语中也有一类动词,它们的性质类似于英语中的非宾格动词。操汉语的英语学习者在学习不同时态时有困难(Zhang,2004)。然而,时态却是操汉语的英语学习者和研究者们关注的焦点之一,因为它既是重点、又是难点。而“英语中一般过去时不仅使用频率高,而且也是最容易出错的时体之一”(Cai,2003)。 同常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在学习一般过去时的过程中使用了许多‘be+verb(ed)’形式来取代本应使用的‘verb-ed’形式。例如,他们会说“All the friends were arrived”和“All of the mere go home and sleep early”等,而不是“All the friends arrived”和“All of the them went home and slept early”。因此,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查明be在这些‘be+verb(ed)’形式中所起的功用;这种现象是否如文献中记载的被更多地应用于非宾格动词;此类错误是否属于阶段性错误以及在英语教学中我们该如何看待和处理此类错误。 对此,我们做了相关的实证研究,试图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1、这些‘be+verb(ed)’形式到底代表了什么? 2、此类错误是否被更多地应用于含有非宾格动词的句子中? 3、此类错误是否会一直存在于学生的学习过程中? 为了便于研究,我们设计了一个以使用一般过去时为主的写作任务。我们在Yip(1995)所做的动词分类的基础上,挑选出12个动词,把它们分为非宾格动词和非作格动词两大类,并让学生写一篇包含这12个动词的记叙文。 在对西安市庆安中学八个自然班二百四十名学生所写记叙文的原始数据做出的调查和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发现be在这些‘be+verb(ed)’形式中属时态标志,尤其是一般过去时的标志。这在初中生的作文中表现的尤为明显。同时,我们还发现作为时态标志,这些错误是学生英语学习中的自然现象,会随着学生知识水平的提高而逐渐消失。特别是当句子中的动词为非宾格动词时,中学生更倾向于使用‘be+Verb(ed)’这种形式。此结论与Zobl(1989)和Yip(1995)的发现基本一致。 本研究基本符合中学生习得一般过去时的特征并解释了be在‘be+verb(ed)’中的功用。我们的四个假设基本得到证实。本研究显示:在一般过去时的教学中,教师应注意母语对学生英语学习的负面影响。同时,就英语教学中教师应如何对待学生所犯错误以及怎样才能更有效的教学提出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