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631国际关系概论之国际政治学理论考研核心题库

  摘要

一、概念题

1. 国际政治学

【答案】国际政治学是政治学的一个分支,是揭示国际社会中各种国际政治行为主体之间的政治关系及其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的一门新兴学科,其内容包括国际社会、行为主体、政治关系和一般规律,其中政治关系是研究的主要内容,探寻一般规律是研究的主要目的。国际政治学和国际战略学、国际经济学、国际法学、外交学等学科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具有很强的综合性、交叉性、边缘性,这也是它的一个重要特点。在国际政治学研究中我们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此外,还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的研究方法,包括政治与经济相结合的方法、历史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和定性、定量分析法。

2. 共同安全

【答案】共同安全是指1982年,以帕尔梅为首的“裁军与安全问题独立委员会”率先提出的概念。这个概念的提出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即核战争根本没有胜利的希望,战争的双方只能同归于尽,因此,对抗的双方必须谋求共同的生存。该委员会认为,持久的安全只有在全体国家能够共享安全的时候才能实现,而这一点的实现只能通过建立在平等、正义和互惠原则之上的合作。

3. 世界体系理论

【答案】世界体系理论是一种以新马克思主义为基本理论框架的理论,它以批评帝国主义而著名。该理论认为,世界政治是发生于全球资本主义逻辑支配下的世界体系的范围之内。这个世界体系的一个关键性的结果就是富裕和强大是以贫穷和弱小为代价。对于世界体系论的主要代表人物伊曼纽尔·沃勒斯坦来说,社会上的所有大事都必须在世界体系的范围内进行分析。这样的体系有两个主要特征:①体系之内的所有特征都是相互联系的; ②体系之内的所有发展,都可通过内部的事实加以解释。

4. 理性主义与建构主义

【答案】①理性主义是指正式或非正式的把理性选择模型应用于国际关系问题,诸如基于微观经济学理论或博弈论进行研究的一种研究方法,理性选择强调的是行为体怎样试图使其利益最大化,以及如何选择最有效的手段来实现这些利益。②建构主义是指针对理性主义以为既定的客观事实,从社会学的视角区分了具有物质属性的自然事实和人们的社会活动所建构的社会事实,认为社会事实的形成乃是人的行为的结果,它们并不是既定的,而是取决于观念因素的研究方法。这种观念不是指个人观念,而是指“集体意向”,即共有的观念或文化。从这样的观点出发,建

构主义研究途径的主旨就在于说明行为体共同具有的理解与期望怎样建构了社会事实。

5. 相互依赖

【答案】关于“相互依赖”的概念,基欧汉和约瑟夫·奈做了这样的解释:“依赖是指受到外部力量决定或重大影响的一种状态。相互依赖,按照最简单的界定,意指彼此相互依靠。在世界政治中,相互依赖所涉及的情形是以国家之间或不同国家的行为体之间的相互影响为特征。”作为一个分析性用语,它所指的是一个体系中的不同行为体或事件的相互影响。约瑟夫·奈曾把它描述成一种非常客观的现实,无所谓好,也无所谓坏。就像是婚姻一样,对于双方来说,无论会更穷、更富、更好、更坏,都是一种相互依赖。

6. 经济摩擦

【答案】经济摩擦是指在国际经济活动中,国家与国家之间在进行经济往来的过程中产生的冲突与影响。按照经济摩擦产生的原因可以将经济摩擦分为:贸易摩擦、投资摩擦、制度摩擦和技术摩擦。按照经济摩擦的层次,可以将经济摩擦分为:微观经济摩擦和宏观经济摩擦。经济摩擦对相关国家影响巨大:①严重影响相关国家进出口商品的贸易额; ②沉重打击相关国家产业和经济的发展; ③破坏一国既有的良好国际经济关系。

7. 跨国行为主体

【答案】跨国行为主体是指由两个以上国家的成员组成的、通过自己的对外行为来影响国际政治进程的跨国组织。其组织形式和成员构成是跨国的,更为重要的是,跨国行为主体已经具备了国际行为主体的四个基本特征,在国际事务中能够依据自身的行为能力发挥职能作用。跨国行为主体是非国家行为主体的最主要和最重要的部分,即属于非国家行为主体,但不是所有的非国家行为主体都是跨国行为主体。

8. 自然环境

【答案】自然环境通常是指环绕人类社会的自然界,其中包括作为生产资料和劳动对象的各种自然条件。它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自然基础,是社会物质生活经常必要的条件。它包括一个国家所处的地理位置、幅员大小、地形地貌、土地与资源状况、气候条件、人口数量和质量与人口结构等自然地理内容。自然环境不仅与国家的力量、地位、外交政策以及国家间关系密切相关,而且对整个国际关系体系的运行有重大影响。从宏观角度来看,自然环境因素既是综合国力的构成要素,又是国际关系的重要内容之一。

9. 现实主义

【答案】现实主义是指国际关系学科中影响最大的一个“范式”。现实主义谋求阐释的是世界的现实情况,而不是世界的理想情况。它所要回答的问题是“这个世界是怎样的”,而不是“这个世界应该是怎样的”。对现实主义者来说,政治就是在一个缺少资源的世界上,群体间为了权力、声望、影响和安全而不间断地进行的斗争。这一解释,恰恰说出了国际政治的一个最显著的

现实。正是由于现实主义与国际关系的“现实”有最直接的联系,因此它受到了众多政治家和外交决策者的青睐。在现实主义的旗号下,先后出现过古典现实主义、新现实主义、新古典现实主义、进攻现实主义以及防御现实主义等。

10.第三方介入

【答案】第三方介入这种模式是指国际组织作为第三方介入冲突的解决,其形式包括安抚、调停、仲裁和判决。按照这种模式的假定,由于国际冲突在某种程度上是基于傲慢、自大、不理性、不信任和不沟通,因此国际组织可以作为冲突方之间的调节者或第三方,发挥促进和平的作用。作为冲突的一个非参与者,国际组织可以澄清问题,提出各种可供选择的解放方法,消除紧张气氛,促进双方的理性对话与沟通,甚至可以解诀争端。然而,由于很多国家不愿意把争端提交国际法庭解决,因此这种解决问题的方式是有很大的局限性的,并不具有普遍性。

二、论述题

11.结合国际形势的演变试析中国战略机遇期是否己经终结

【答案】战略机遇期的形成,是国际、国内条件发展的综合结果。随着美国重返亚太战略的推进,中国面临的战略环境和周边安全环境趋于严峻,但美国目前没有明确把中国作为敌人,我国仍有可能争取到一个较长时期的和平发展大环境,中国的战略机遇期并未终结。理由如下:

(1)目前世界经济增长乏力,欧债危机持续发展,未来重振经济、战略收缩、体制变革,将是美日欧各国战略的重中之重。美国战略重返亚太,中国因素自是其重大诱因,但并非唯一目标。挤进东亚一体化进程、服务国内经济振兴、重塑后反恐时代军事部署、防止盟国体系崩盘等,都是其重要原因。

(2)西亚北非地区仍将成为大国关注和博弈的重点区域,将给长期在此博弈的美、欧、俄的战略走向产生冲击性影响。战线拉长,将会对美国的重返亚太形成牵制,使得美国无暇顾及中国的发展和崛起。

(3)虽然美国强化同盟关系,强化在亚太的军事存在,中国周边环境恶化。但历史证明,美与盟国之间控制与反控制的矛盾不会消失; 虽然近期钓鱼. 岛、南海局势紧张,使得中国海洋主权面临重大挑战。但我国陆地边界纠纷基本得到解决,台海形势基本稳定,我海上能力逐步提升,应对海洋挑战的条件好于过去; 中俄关系和两岸关系均处于历史最好时期,东亚经贸合作潜力巨大。

(4)中国虽也面临经济转型的重大挑战. 但总体经济形势仍具有比较优势。从国际层而上看,国际体系转型和经济全球化,为我国带来了广泛参与国际分工、合作及利用境外资源和市场的新的机遇。以新能源、生物技术等为标志的新科技革命的兴起,使我国而临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历史机遇。从国内层而上看,国内在过去30年的发展,为机遇期的延长准备了必要的内因。中国GDP 为进一步发展打下了一定的物质基础。30年来改革开放的成就和经验,为一个新的发展期指明了道路和方向; 意味着在未来相当长的时内,经济发展将为中国创造更多的外交资源和历史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