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为了解中学生自尊、社交行为、负性自动思维及其孤独感的基本特征,探讨社交行为、负性自动思维在中学生自尊与孤独感之间的中介作用,本研究采用自尊量表(SES)、德克萨斯社交行为问卷(TSBI)、负性自动思维问卷(ATQ)和孤独量表(UCLA)对813名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
(1)中学生的社交行为、负性自动思维总分、无助感和适应不良得分的性别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即男生的社交能力水平明显高于女生水平;女生的负性自动思维的程度则显著高于男生,具体表现为女生的无助感和适应不良两个因子得分均显著高于男生得分;中学生社交行为、孤独感得分在民族因素上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即少数民族中学生的社交行为得分显著高于汉族中学生得分,而汉族中学生孤独感得分则明显高于少数民族中学生得分。
(2)不同年级中学生的自尊、负性自动思维总分及负性自动思维的四个因子得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表现为初二、初三、高一学生的负性自动思维总分及其四个因子得分均显著高于高二年级学生得分,高一年级学生的自尊得分显著高于初三年级学生得分,而社交行为和孤独感得分的年级差异则不具显著性。
(3)独生子女中学生的孤独感得分明显高于非独生子女中学生得分,其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城乡因素对初中生的自尊、社交行为、负性自动思维及孤独感无显著影响(均P>0.05)。
(4) 中等学习成绩中学生的社交行为得分显著高于下等学习成绩中学生的得分,而学习成绩对中学生自尊、孤独感、负性自动思维总分及其四个因子得分均无明显影响。
(5)班干部中学生的自尊水平显著高于非班干部水平,孤独感水平显著低于非班干部水平;属于社团成员的中学生孤独感得分明显低于非社团中学生孤独感得分。
(6)中学生的自尊与社交行为具有显著的正相关(R=0.293, P<0.001),中学生负性自动思维的四因子与孤独感均具有显著的正相关(R=0.08~0.37,均P<0.05),中学生的自尊、社交行为与孤独感、负性自动思维四因子均具有显著的负相关(R=-0.336~-0.133, 均P<0.001)。
(7)中学生的自尊对孤独感无直接效应,而是通过社交行为和负性自动思维的中介间接作用于孤独感,即社交行为和负性自动思维在中学生自尊与孤独感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
本研究结果提示,在中学生心理发展过程中,应充分关注其性别、民族、年级、城乡类别、独生情况、班干情况及社团情况因素,并根据其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同时,为减少中学生的孤独体验,应注重中学生社交能力的培养、重视中学生理性思维的培养、关注中学生适应能力的培养以及加强对中学生孤独的预防与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