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石家庄经济学院土地资源学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试述土地评价的作用。
【答案】土地评价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为土地利用规划服务。土地评价为土地利用规划提供了最客观的依据,是土地利用规划的基础。
(2)为估计土地利用和经营好坏服务。通过土地评价,可以对土地经营活动中的投入和产出进行分析,如果产出大于投入,土地经营者就有经济效益,通过进一步的分析和评价,就可以知道土地经营效果的大小程度。
(3)为土地交易服务。土地交易一般要求对土地进行估价,而土地评价形成的土地分等定级结果是土地估价的基础资料乃至主要依据。可见,土地分等定级的结果是土地交易必不可少的基础资料,同时,也可以为土地使用者选择土地提供指南。甚至,土地估价就是一种特殊的土地评价,即对土地经济价值的评价。
(4)为土地税收服务。土地评价可为土地税收工作提供有用的基础资料。
(5)为土地管理服务。可以使土地资源达到最好的配置,使其开发、利用、保护做到合理、高效、持久,这一切必须依据土地评价的结果。
2. 简要说明中国土地利用现状分类系统的分类原则和分类体系。
【答案】(1)土地利用类型划分一般应遵循以下原则
①充分考虑土地利用现状的特征;
②反映土地利用的地域性;
③充分考虑生产应用性;
④具有一定的科学系统性。
(2)中国土地利用分类体系国土资源部在1984年制定的《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中的“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及含义”和1989年制订的《城镇地籍调查规程》中的“城镇土地分类及含义”基础上,2002年制定了城乡统一的《土地分类》。新的土地利用分类采用三级分类体系:一级类设3个,即农用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 二级类设巧个; 三级地类设71个。
3. 简述土地资源类型的几种划分方法。
【答案】进行土地资源类型需要进行土地评价和土地利用功能分类。目前常用的土地资源类型分类方法主要有土地自然适宜性分类、土地生产潜力分类、基准地价分级、土地利用分类等形式。
(1)土地的自然适宜性分类就是根据土地对不同的作物或土地利用方式的自然适宜性程度将
土地进行分类,它实际上是土地自然适宜性评价的目标,也是土地自然适宜性评价结果的一种直观表示。不同的评价对象和评价目标,可以有很多的分类方法,概括起来,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根据不同的用途分为宜农、宜林、宜牧、宜渔业、宜灌溉等; 一类是根据作物或土地利用方式的适宜程度分为适宜、较适宜、勉强适宜、不适宜等。
(2)土地资源生产潜力评价,按其方法,可以分为定性的和定量的两类。定性的土地资源生产潜力评价,一般根据土地对各种作物或土地利用方式的自然限制性因素的强弱程度,将土地的生产潜力分为若干顺序的类别,美国的土地资源生产潜力评价系统为这种方法的代表; 定量的土地资源生产潜力评价,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或作物生长动态模拟模型来计算土地的生产潜力。
(3)土地基准地价分级是指按土地的自然、经济和社会性状,或土地生产力(产值)的大小,将土地分为不同的等级。我国常见的土地经济分级方式为土地分等定级,包括城镇土地分等定级和农用地分等定级两种类型。
(4)土地利用分类系统是根据土地利用方式、结构及特点的相似性和差异性,按照一定的原则和依据,划分为一个不同层次的类型结构体系。目前,国际上多数国家采用的是两级制的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系统。我国于1984年9月印发了《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将土地利用分为二级类型,其中一级类型改为8个,二级类型改为46个
4. 土地经济评价中为什么要进行现金流量贴现分析?
【答案】(1)土地经济评价具有三个明显的经济学特性
①土地经济评价具有较强的时效性。生产消耗及价格均容易随时间而变化价格的短期变化而引起的改变可以利用平均价格而避免,但长期的价格波动所产生的影响很难预测,因此,经济评价的结果只是在一定的时间内有用,当市场形势和价格发生变化,其结果就必须进行更正,甚至需要从新评价。
②有的土地经济评价必须以一定的经济假设为前提。如对于长期的投资或收益,要假设资金的利息或贴现率; 对于长期性的工程项目,要对工程的寿命进行假设。
③评价过程中,更加关注土地的社会经济属性,如土地的产量或产值、土地的区位、土地的集约化水平等。
(2)现金流量贴现,是在假设利息和工程寿命的情况下,将未来的投资、成本费用或收益采用一定的公式换算为现在的价值(现值)的一种分析方法,由此可以看出,在经济评价中要进行现金流量贴现分析。
二、论述题
5. 举例说明地貌因素是如何影响土地资源的特征?
【答案】不同的地表形态,直接决定着景观的轮廓和景观要素的内部联系,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区域土地资源的分布类型、质量特征和利用。与土地资源特性关系最密切的地貌因素有海拔高度、地面坡度、地貌类型等几个方面。
(1)海拔高度
海拔高度对土地特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水热条件再分布方面。首先,气温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降低。在一定范围内,降水量也随着海拔的升高而增多,但降水量在一定高度增加到极大值后,则随着海拔高度的继续增加而下降。
海拔高度对其他各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人类活动的制约方面,由于随着海拔高度的上升,自然环境恶化的可能性增大,人类的活动必然减少。如青藏高原不同海拔高度土地资源的水热分布情况不同,适宜生长的植物也不相同。
(2)地面坡度
地面坡度对土地特性及其利用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土壤侵蚀、农田基本建设、交通运输、灌溉和机耕条件以及建筑工程投资等方面。
地势起伏对于农业生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地表侵蚀程度与农田基本建设条件、灌溉条件、机耕条件等方面。地表起伏越大,坡度越陡,土壤侵蚀作用越强,水土流失量在一定条件下增多。地形起伏越小,对于农田水利化与机械化越有利。
对于建设用地而言,地势平坦,排水良好,工程土方量少,则可节省开发投资; 当坡度超过一定限度时,就要采取适当的工程措施,则工程投资必然增大。
(3)地貌类型
各种地貌类型对于土地利用的作用不同。平原一般说来海拔低,地势平坦,土地集中连片,有利于发展农垦、机耕和灌溉,成为种植业发展的主要基地。而山地丘陵地区,地势起伏不平,土地类型变化复杂,土地利用方式有其一定的特殊性和复杂性。
在我国南方降水量丰富的三角洲地区(如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由于降水充沛,淡水资源丰富,土壤自然脱盐良好,且肥力较高,故多为良好的农业垦殖区与海产品养殖区; 而北方地区(如黄河的现代三角洲等),由于降水量少,土壤脱盐较差,且淡水资源有限,故其农业开发利用常受到一定限制。海积平原的开发利用除用于海水养殖以外,主要视其淡水资源和面积等因素而定,一般淡水资源丰富、面积较大的海积平原,适宜于围垦农用。由于滨海平原往往靠近大城市和工业区,特别是靠近沿海开发区,其开发效益相对较高。
6. 试论我国土地资源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答案】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之间具有下列相辅相成的关系:
(1)生态环境的好坏对于土地利用有着重要的影响。在生态环境较好的地区,土地利用用途可以有更多的选择,同时,土地生产力也较高,可以实现更高的土地利用价值。
(2)人类对土地资源的利用将会直接影响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不同的土地用途对应不同的生态环境,甚至周边地区生态的脆弱与否直接取决于土地用途的选择。人类在自目的追求土地利用的效率和经济价值时势必会对周边的生态环境造成影响,如何平衡土地利用和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已经成为土地利用需要思考的一项重要内容。
(3)在进行土地利用时必须考虑其周边环境,寻求在当前良好生态环境下最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从而保证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