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山东农业大学土地资源学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要说明中国土地利用现状分类系统的分类原则和分类体系。

【答案】(1)土地利用类型划分一般应遵循以下原则

①充分考虑土地利用现状的特征;

②反映土地利用的地域性;

③充分考虑生产应用性;

④具有一定的科学系统性。

(2)中国土地利用分类体系国土资源部在1984年制定的《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中的“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及含义”和1989年制订的《城镇地籍调查规程》中的“城镇土地分类及含义”基础上,2002年制定了城乡统一的《土地分类》。新的土地利用分类采用三级分类体系:一级类设3个,即农用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 二级类设巧个; 三级地类设71个。

2. 简述农业生态区法的基本原理和工作过程。

【答案】(1)农业生态区位法的基本原理

农业生态区位法是根据比例尺将地面划为一些在农业生产条件、气候和土壤大致都相对一致的生态单元,在同一生态单元内,其作物种类与种植制度也相似,因而其土地的生产潜力进一步就决定于灌溉条件的有无和投入的高低。在此基础上加入人均消耗计算,以行政单位为统计单元求算出一定行政区域内的人口承载力。

(2)农业生态区位法的工作过程

根据具体的研究内容和工作流程,AEZ 法可分为如下6个主要步骤:

①清查研究区的农业资源,其中包括气候资源、土壤资源、作物资源及耕地资源,并分别绘制出所要求的、相同比例尺的资源图幅。

②将气候资源清查中分别计算光温生产力图与光温水生产力图,并与土壤资源图叠合,并形成以各个农业生态小区单元为单位的农业生态区图。其中,包括光温土生态区和光温水土生态区图等两张图。

③在上述生态区图的基础上,叠加作物种类与种植制度分区图,进行匹配、修正与计算两个生态区图的每个生态单元的作物产量,即光温土生产力(灌溉农业的生产力)与光温水土生产力(旱作农业的生产力)。

④在上述光温十生态区图与光温水十生态区图及其生产力计算的基础上,分别叠加耕地资源清查图,最后统计出每一定行政区内的土地生产力。

⑤在上述有关土地生产潜力自然因素量化计算的基础上,进一步考虑经济投入的水平问题,潜力的计算与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相联系。

⑥按平均每人(包括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工种的统计)平均每天以至每年所需热量、合为平均粮食量,并按每一定行政单位内的土地生产潜力,来计算所能支持的人口数量。从而使土地生产蛋白质量,而折

3. 何谓湿地资源? 如何利用与保护?

【答案】(1)湿地资源

湿地是指,不问其为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性的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带、静止或流动、淡水、半咸水、咸水体,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水域。

湿地在抵御洪水、调节径流、控制污染、调节气候、美化环境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它既是陆地上的天然蓄水库,又是众多野生动植物资源,特别是珍稀水禽的繁殖和越冬地,它可以给人类提供和食物。湿地与人类息息相关,是人类拥有的宝贵资源,因此湿地被称为“生命的摇篮”、“地球之肾”和“鸟类的乐园”。

(2)湿地资源的保护:

①加快湿地自然保护区的建设速度;

②创造有利于湿地资源保护的法制条件;

③摸清家底,建立湿地资源信息库;

④理顺关系,协调管理,综合治理;

⑤积极引导湿地周边群众参与湿地管理。

4. 土壤因素对影响土地资源的质量特征和类型分布的意义。

【答案】(1)土壤是重要的农业资源,是土地资源的重要组成要素,它的类型及其分布、理化性质及生产能力均直接影响甚至决定着土地资源的特性、开发利用方向及其生产力的高低。因此,对土壤因素的评价往往是土地资源评价的核心,特别是对于平原地区来讲更是如此。

(2)土壤剖面、土壤厚度、土壤有机质、土壤质地等土壤中的基本环境都会影响土壤的质量,进而对土地的质量产生影响,土壤的肥力、土壤的水分、土壤的适宜性等形成的综合性状构成土壤的地带分布,即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研究土壤的分布规律,对土地进行适宜植物生长的相关分类,对于土地的有效以及持续利用都有着很深远的影响。

二、论述题

5. 土地整理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答案】(1)土地整理是指通过采取各种措施,对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提高耕地质量,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改善农业生态条件和生态环境的行为。广义土地整理一般可分为两大类,即农地整理与市地整理。根据我国国情,现阶段土地整理的重点在农村地区。狭义土地整理指农地整理,土地整理包含土地开发、土地复垦。

(2)土地整理的意义

①推进土地整理是我国土地国情有客观要求

我国的人均耕地占有量不及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随着我国人日的不断增长和经济的快速发展,用地需求日益增大,人地矛盾将更加尖锐,加大基本建设投资占用土地量还会增大。为了保证良好的生态环境对过度开垦的耕地还要退耕,这也是一个很大的量。决定了必须实行世界上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必须走推进土地整理、集约用地的道路。

②推进土地整理是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主要途径。

《土地管理法》规定国家严格控制耕地转为非耕地,要求各行政区域内的耕地总量不得减少。保证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已成为国土资源部首要的工作目标。一方面,人口的增加、经济建设的发展、城市化的发展,从客观上提出了对土地的需要; 另一方面,由于新开发土地的后备资源往往处在生态敏感地区,稍有不慎就会有不好的环境后果。我国的土地后备资源的分布条件、生态条件决定了不能把开发土地作为补充耕地的主要手段,今后增加耕地的主要途径只能依靠对已利用土地特别是农地的整理。

③推进土地整理可以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在农村,土地整理通过对田、水、路、林、村的综合整理,可以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节约生产成本、有利于提高农民居住水平和生活质量、有利十改善生态环境。据汪苏经验,通过土地整理一般可以增加耕地5%-10%,提高5%-15%左右的产量。通过土地整理可以促进农村两个文明的建设,促进农村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加快农村现代化进程。

在城市,通过对未充分利用土地和存量土地的整理挖潜,优化用地布局,可大大改善城市环境,充分显化土地资产价值,可大大促进国有企业改革和国有经济布局的战略性调整。城市建设用地整理,即通过对城市未充分合理利用的土地、闲置土地的整理利用,既有利于经济建设,又间接地因建设中使用了存量土地少占耕地,达到了保护耕地的目的,为地区的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提供保证。

6. 论述土壤因素对影响土地资源的质量特征和类型分布的意义。

【答案】土壤是重要的农业资源,是土地资源的重要组成要素,它的类型及其分布、理化性质及生产能力均直接影响甚至决定着土地资源的特性、开发利用方向及其生产力的高低。因此,对土壤因素的评价往往是土地资源评价的核心,特别是对于平原地区来讲更是如此。而土壤的不同特征导致其上适宜生长的植物类型不同,对土地利用类型产生影响。

一般情况下,土壤的分布规律即为其对应的土地类型的分布规律,而土壤质量的变化亦会引起相应的土地类型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