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山西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复试笔试最后押题五套卷

  摘要

一、单选题

1. 夸美纽斯提出并系统论述了班级授课制,而班级授课制思想的萌芽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罗马时期的教育家( )。

A. 苏格拉底

B. 柏拉图

C. 昆体良

D. 西塞罗

【答案】C

【解析】昆体良认为,大多数的教学可以用同样大小的声音传达给全体学生,更不必说那些修辞学家的论证和演说,无论听众多少,每个人都能全部听清楚。他还说过,根据一些教师的实践,把儿童分成班级,依照他们每个人的能力,指定他们依次发言。昆体良的这些见解,是班级授课制思想的萌芽。到后来,夸美纽斯为了扩大教育对象、提高教学效率,夸提出并全面系统地论述了班级授课制。还提出了统一学年制,要求,各年级应在同一时间开学和放假,每年招生一次,学生同时入学,以便使全班同学的学习进度一直,接年结束时,经过考试,同年级学生同时升级。因此,答案选C.

2. 在古代文献记载中,我国西周时期设在王都的小学和大学,总称为( )。

A 都学

B. 乡学

C. 国学

D. 官学

【答案】C

【解析】西周的学校教育分为国学和乡学两种类型。国学有大学和小学,由中央直接管辖,为中央官学,设在王都,专为贵族子弟服务。国学之外是乡学。乡学是地方学校,是按地方行政区划分的供一般奴隶主和部分庶民子弟读书的学校。官学是指中国封建朝廷直接举办和管辖,以及历代官府按照行政区划在地方所办的学校系统。包括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最主要的官学教育制度。官学是一个相对于私学而出现的一个概念。因此,答案选C.

3. 强调复杂情景和真实学习任务的学习理论派别是( )。

A. 联结理论

B. 认知理论

C. 建构主义理论

D. 人本主义理论

【答案】C

【解析】联结理论认为学习的实质就是形成刺激与反应之间牢固联结的过程; 认知学习理论认为学习并不是在外部环境的支配下被动地形成刺激一反应之间的联结,而是出动地在头脑中形成认知结构的过程。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指出,学习问题必须在真实的情景中展开,必须是一项真实的任任务; 强调学习任务的复杂性,反对两者必居其一的观点和二者择一的环境; 强调协作学习的重要性,要求学习环境能够支持协作学习; 强调非量化的整体评价,反对过分细化的标准参照评价; 要求设计学习任务展开的学习环境、学习任务必须提供学习资源、认知工具和帮助等内容,以反映学习环境的复杂性,在学习发生后,学习者必须在这一环境中活动; 应设计多种自主学习策略,使得学习能够在以学生为主体中顺利展开。人本主义理论从人性论、自我实现理论及“患者中心”出发,突出情感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并倡导以学生经验为中心的有意义的自由学习。

4. 朱熹把教育分为“小学”和“大学”两个阶段,其中“小学”以( )。

A. 识字为主

B. 读书为主

C. 学事为主

D 穷理为主

【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朱熹有关大学和小学教学内容。朱熹认为,受认识水平限制,“小学”教育重在让儿童懂得和形成正确的行为规范,教儿童知识教他如何去做,不必教他为什么要这样做,谓之“学其事”; “大学”则要求青少年进而懂得“事”中的道理,即大学的任务就是利用小学所学到的知识经验去推测未知的事物,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即知其所以然,谓之“穷理”。尽管“小学”教育也要识字、读书,但在朱熹看来并非主要目的。

5. 在期末复习时,学生采用将课文内容以列结构提纲、画网络图的方法来帮助记忆。这种学习策略属于( )。

A. 复述策略

B. 精细加工策略

C. 组织策略

D. 资源管理策略

【答案】C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不同学习策略基本含义的理解与掌握情况。复述策略是通过画线、复习等方式对信息进行多次重复加工,以利记忆的过程; 精细加工策略一般通过记忆术、做笔记、提问等策略,把新信息与头脑中的旧信息联系起来,寻求字面背后的深层次意义,或者增加新信息的意义,从而帮助学习者将信息储存到长时记忆中去的学习策略; 组织策略通常采用列提纲、画网络关系图、流程图和表格等形式,发现部分之间的层次关系,使之形成某种结构以达到

有效保持目的的一种学习策略; 资源管理策略是辅助学生管理可用环境和资源的策略,主要包括时间管理策略、努力管理策略和学业求助策略等。2012年充分考查了学习策略这个方面,不但选择题中有涉及,还出了一道简答题,足见学习策略这个考点的重要性。考出来简答题,应该不用感到意外,前几年的选择,几乎年年都有,根据教育学考试的规则,选择题出现的题目再考出来大题的频率是很高的。故本题的正确答案为C.

6. “二战”后,德国规定联邦各州的所有儿童应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的法案是( )。

A. 《总纲计划》

B. 《汉堡协定》

C. 《高等教育总纲法》

D. 《教育结构计划》

【答案】B

【解析】1964年10月28日,联邦德国各州州长在汉堡签订了《关于统一学校教育事业的修正协定》(简称《汉堡协定》)。规定:所有儿童应接受九年制义务教育。义务教育阶段应是全日制学校的教育。所有儿童在接受了基础学校教育和两年促进阶段或观察阶段教育之后,可以进入三种不同中学。即主要学校三至四年,实科学校四年,完全中学七年。进入三年制主要学校的儿童就达到了九年义务教育的规定年限。

7. “知识就是力量”这一命题所表达的观念,在知识的分类体系中属于( )

A. 陈述性知识

B. 程序性知识

C. 条件性知识

D. 策略性知识

【答案】A

【解析】陈述性知识是关于“是什么”的知识,是对事实、定义、规则和原理等的描述。程序性知识则是关于“怎么做”的知识,如怎样进行推理、决策或者解决某类问题等。梅耶在安德森的基础上,将陈述性知识称为语义知识,并将程序性知识分为两类:用于具体情境的“程序性知识”和有关学习、记忆、问题解决的一般方法的条件性知识,后者用来确定何时为何要应用陈述性和程序性知识,解决的是“什么时候,为什么”的问题,例如,阅读时,条件性知识决定我们何时需要详细阅读某一段落或者跳过。条件性知识与陈述性、程序性知识密切相关。条件性知识

,属于程序性知识。是“有关……的知识”“知识就是力量”是对“知识是什么”的描述,因而是

陈述性知识。因此,答案选A 。

8. 中国近代最早设立于企业中旨在培养技术人才的教育机构是( )

A. 江南制造局操炮学堂

B. 福建船政学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