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四川师范大学政治教育学院中国哲学复试笔试最后押题五套卷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崇本举末
【答案】崇本举末是王弼在《老子注》中提出的命题。王弼在阐释“以无为本”的有无观时,提出了两个重要的命题:“崇本息末”与“崇本举末”。“崇”是指举用。王弼明确指出:“载之以道,统之以母,故显之而无所尚,彰之而无可尚。彰之而无所竞。用夫无名,故名以笃焉; 用夫无形,故形以成焉。守母以存其子,崇本以举其末,则形名俱有而邪不生,大美配天而华不作。故母不可远,本不可失。”在此,“崇本”是为了“举末”。“举末”是指举用作为枝末的万事万物。由此可见,“崇本息末”和“崇本举末”是不矛盾的,两者皆推崇根本而养息或举用枝末。王弼还在《论语释疑》中提出:“予欲无言,盖欲明本。举本统末,而示物于极者也。”其中“举本”是指举用根本,即对“崇本”的具体表现,即将“崇本”变为现实的行动,以便服务于现实的政治; 而“统末”就是把具体的万物归于一本。
2. 以太阿屯说
【答案】以太阿屯说是清代章太炎早期哲学思想融合了近代西方自然科学的成果。他认为宇宙万物的始基是以太阿屯,反对谭嗣同将物质同精神的界限混淆,着重强调“以太”的物质实体性,认为以太是传播光的介质。章氏同时又认为“以太”实质上是“阿屯”世界万物都源于“阿屯”以及更细微的“以太”这是对世界的统一性问题作了唯物主义的说明。然而,章氏在后期否定这一“以太一阿屯”说,放弃唯物主义而走向了唯心主义。
3. 坐忘
【答案】坐忘是指人要摆脱形骸、智巧的束缚,还原一个自由、自主的真我。《庄子·大宗师》中虚拟了一段孔子和颜回的谈话,阐释了“坐忘”的含义。颜回曰:“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智,同于大通,此谓坐忘。”庄子所讲的“坐忘”是个体的主观修养与精神体验。“离形去知”是“坐忘”的关键。
①“离形”等同于“堕肢”意即忘身。“忘身”则强调人需要摆脱生理上无止境的欲望:
②“去知”是指摆脱、忘记知识,强调要摒弃人世间“大知”、“小知”、“大言”、“小言”等使人心力交瘁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智慧”。只有“坐忘”才可实现精神上的自由逍遥,达到与天地精神往来、与“道”融为一体的最高境界。
4. 定性说
【答案】定性说是程颢就张载提出的:“定性为能不动,犹累于外物”这个问题而做出的回答,答书被称为《定性书》,其内容则被称为定性说。程颢认为定不是要停止内心的活动,也不是要拒绝外界的干扰,将心思集中在内心世界中,而是要“廓然大公,物来顺应”。不能把外界事物和内
心世界分而为二,正确的态度是“内外两忘”排除各种计较个人利害的私心杂念,使得情感的发用顺应事物的自然状态,这样就不会为外物所累,而能做到“动亦定,静亦定,无将迎,无内外”了。该思想实际上继承了孟子“不动心”的思想,对道教“无情以顺有”、禅宗“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思想也有所吸收,是一种无我的精神境界,对后来理学的境界论产生过重要影响。
5. 经学既理学
【答案】“经学既理学”是明清之际思想家顾炎武持有的基本观点。“理学”即新儒学。南宋以来,儒学发展过程中王阳明学派,使本来依靠经书为道德标准的新儒学发展成了以自我为道德标准的新儒学。顾炎武提出“经学既理学”意在重新使新儒学回归到以经学为道德标准的轨道上。
6. 性者,本始材朴
【答案】“性者,本始材朴”是战国时期荀子的哲学用语,出自《荀子·礼论》。“本始”是指原始,本初。“材朴”是指资质朴素。人的本性其本质是没有经过雕饰的,是自然的,换言之,人的本性是无所谓善恶的“本始材朴”的自然之性,它既有转化为恶的可能,也有发展为善的机会。荀子主张性恶论,他认为,人性中本无善端。非但无善端,且有恶端。虽然他认为人性本恶,但荀子认为人具有接受道德教育的聪明才力,积学既久,成为习惯,圣即可积而致也。这与注重道德修养自觉性的性善论既相对立,又相辅相成,对后世的人性学说产生了重大影响。
7.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答案】“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指不到学生努力想弄明白但仍然想不透的程度时,先不要去开导他; 不到学生心里明白却又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时,也不要去启发他。语出《论语·述而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愤”是指心里想求通而又未通,“悱”是指想说而又不知道怎么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经常用来说明对学生要求严格,先让学生积极思考,再进行适时启发,孔子还要求学生能举一反三,这些都具有深远的影响,在今天的教学过程中仍具有借鉴意义。
8. 不遣是非,以与世俗处
【答案】“不遣是非,以与世俗处”出自庄子的《庄子·天下篇》,这是庄子对自己评价。庄子之“道”讲齐同万物,齐一是非,不仅消解了物与物、人与物的对待关系,也消解了世间与出世间、闹市与山林的分割对待关系。在“道”的层面上,世间的一切区分对待,都是极其相对、极其不确定的,都不具本真的意义。因而,在庄子看来,人不可以不在世,不可以不与世俗处,从而对世俗的种种是非、善恶分辨又不可以当真,这是荒诞的。
二、简答题
9. 宋明理学的主要问题和范畴有哪些?
【答案】宋明理学是指宋明(包括元及清)时代占主导地位的儒家哲学思想体系。
(1)主要问题
①理气、心性、格物、致知、主敬、主静、涵养、知行、已发未发、道心人心、天理人欲、天命之性、气质之性。其中还可以衍生出许多问题,如理气问题还可以衍生出理气先后、理气强弱、理气同异、理气动静等问题。
②理学道德实践中的诸多修养功夫,如存心养气、戒慎恐惧、必有事焉、勿忘勿助等问题。 ③虚与气、太极阴阳、神化、一两、形上与形下、体与用、天人合一、心理合一、诚、仁、乐、德性之知与见闻之知等问题。
(2)主要范畴
①理学所讨论的问题是通过概念范畴来表达的,因此构成上述主要问题的概念范畴就是宋明理学的主要范畴。比如理气问题是通过对“理”与“气”的讨论来表达的。
②同一思想家常在不同意义上使用同一概念,因此理学的一些概念都包含着不同的意义。比如在宋明理学中最重要的而又比较容易棍淆的概念是理、气、心、性。对于具体讨论的概念,需在上下文中具体理解其意义。
10.简述龚自珍的“平均”论和“改革”主张。
【答案】龚自珍是中国改良主义运动的先驱人物。在鸦片战争前”龚自珍研究了社会治乱和王朝兴退的原因,提出了“平均”论和“改革”主张。
(1)“平均”论
龚自珍认为“贫富不均”是历代王朝治乱兴亡的根源,故而提出了解决贫富问题的对策,宣称治理天下的最高理想是平均财富,实现这一理想的关键在于“王心”在于皇帝有个“公平”的“心。这一思想的局限性在于寄希望于封建皇帝的“善心”。
(2)“改革”主张
龚自珍预感清王朝的统治会面临严重危机,便指出,摆在清王朝面前的唯一出路是“更法”。他主张进行自上而下的改革,以此来缓和社会矛盾,进而防止激进革命爆发。龚自珍是中国近代第一个明确提出“改革”之人。
11.简述孙中山的进化论思想。
【答案】孙中山是达尔文主义的拥护者和传播者,他吸收西方自然科学的成果,形成了具有世界观意义的进化论,包括宇宙进化论、生物进化论和历史进化论。
(1)宇宙进化论
宇宙进化论即“物质进化之时期”指宇宙的起源和形成阶段。关于这一阶段,孙中山将“以太”译为“太极”同时将“以太”作为物质世界的始基,认为“以太”的运动产生电子,电子凝集成各种各样化学元素,从而构成各种物质,进而形成地球。
(2)生物进化论生物进化论是“物种进化之时期”关于这一阶段,孙中山肯定生命始于“生元”生物进化的规律是“物竞天择”。
(3)历史进化论
历史进化论是“人类进化之时期”关于这一阶段,孙中山认为人类的进化是摆脱兽性而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