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南昌大学人文学院中国哲学史(同等学力加试)复试笔试最后押题五套卷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良知
【答案】“良知”原出《孟子》,是指先天具有的道德善性和认识本能。王守仁认为良知是人人具各明辨是非的知觉,只须依“良知”而行,自然合乎道德规范。每个人内心都是道德标准、善行范式的,知识后天受到人情世事蒙蔽。因而从实然的角度看,它就是不存在。他认为致良知是圣人之事,愚夫愚妇不可为。要求人反求自心,消除人欲,以求与万物一体,并主张知行并进,知行合一。
2. 质测、宰理
【答案】“质测之学”、“宰理之学”是明代对国学的划分。
①“质测”是研究各种具体事物规律的,即自然科学。质,就是物质,测,即实测。方以智认为“质测”即对宇宙中的大小事物进行分类,并考察其性质和变化。
②“宰理”是关于社会政治的学问。方以智曾经说过:“专言治教,宰理也。”“宰理”就是关于社会教化的学问。“问宰理,曰:‘仁义’。”是“宰理”的主要内容,可见宰理就是研究社会道德伦理方面的学问。
3. “性分”
【答案】“性分”是郭象在《庄子注》中提出的一个概念,是指人与万物所具有的先天禀赋。他在《逍遥游》的注中说:“庄子之大意,在乎逍遥游放,无为而自得。故极小大之致,以明性分之适。”。凡人与物的禀气存在偏颇,其“性”也各有特点与局限性,彼此之间千差万别,存在着分界,称为“性分”。“性分”无优劣、大小之分,只存在自己的行为和性分是否“适当”的问题。郭象还指出,性分是先天自足的。“性分自足”就是指万物虽然有大小之别,然而如果都能自足其性,则虽大鹏无以自贵于小鸟,小鸟无羡于天池,而荣愿有余,逍遥皆同。因此推而广之,则世间万物,各足于所受,无不逍遥。
4. 三民主义
【答案】“三民主义”是孙中山所提倡的民主革命纲领,由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构成。在同盟会的政纲中,三民主义被完整地表述为“驱除靴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民族主义即推翻清朝统治,实现民族平等,它反映了近代中国社会错综复杂的民族矛盾; 民权主义即推翻君主专制,实现民主政治,是三民主义的核心; 民生主义即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它希望解决的是中国的近代化问题,即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使中国由贫弱至富强。三民主义奠定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思想基础,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产生过积极作用,但它存在着历史局限,表现为缺乏明确和彻底的反帝反封建内容。
5. 《正蒙》
【答案】《正蒙》是宋明理学家张载的著作,又称《张子正蒙》。“蒙”是《周易》的一个卦名,意为蒙昧未明; 正,意指订正; “正蒙”是指从蒙童起就应加以培养。张载在《正蒙》中,用儒家学说批判佛、道思想,建立起气一元论的哲学体系,开辟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发展的新阶段。他通过论证物质的气是世界的本原,在中国哲学史上第一次从世界观的高度揭示佛教唯心主义哲学的实质,提出的“一物两体”思想对古代朴素辩证法的发展有着重要贡献。
6. 三张伪法
【答案】三张伪法是指张道陵、张衡、张鲁祖孙三代的伪法,即旧天师道的戒律、教义、道术等。南北朝初年,天师道不为政府所容,陷入困境。一些道教学者便对天师道进行整顿和改造,最有名的当属寇谦之。
①首先,他认为要“以礼度为首”用儒家礼法来改造天师道,用臣忠子孝的原则充实其戒律; ②其次,要“除去三张伪法,租米钱税,及男女合气之术”;
③此外,要整顿组织,加强科律。经过“废三张伪法”的整治活动,旧天师道在各方面得到改造,改造后的天师道史称北天师道,开始占据正统宗教的地位。
7. 《太平经》
【答案】《太平经》又称《太平青领书》,是道教的主要经典。其主要内容有:
①继承了老子之道与传统的天神信仰,重新构建了早期道教的神学思想体系,即天人合一的神学思想,主张神仙不死、身中神、求长生等观念;
②为帝王治太平提出一套统治术,理论基础是阴阳五行学说,治国方针是“无为而无不为”的老子学说; 提倡封建道德观念和帝王统治术,理想目标是实现封建的“太平世道”;
③对于教徒的修养方法,提出了守一之道。并提出辟谷、服药、食气、养性等方术,并且重视符咒;
④提出善恶报应观念的承负说,告诫世人要行善积德。《太平经》对张角传播太平道、组织农民起义有所帮助和启发,对五斗米道也有一定影响,同时为后世研究中医史、道教史和农民战争史等提供了很多资料。
8. 意为心之所存
【答案】意为心之所存是刘宗周提出的一个观点,他根据《大学》的“诚意”传文认为,“意是心之所存”而不是所发。刘宗周认为,《大学》中所说的“意”表示一种好善恶恶的心理意向,是一个用来表示深层心理意识的概念。“意”是纯粹至善的,不是心所发出的念头,而是存在于人们心中并主字人心的东西。他把意与心的关系比作定盘针,提出意是心的主宰,代表一种深层的心理意向,意之于心,好比盘针之于盘子,盘针始终指向南,意也一定好善恶恶。因此,从根本上说,意不是一个“己发”的概念,就如同“向南”并不存在“起身向南”一样。
二、简答题
9. 简答“刚柔相推而生变化”一语出处及思想含义。
【答案】“刚柔相推而生变化”出自于《易传·系辞》。
(1)翻译
刚柔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就产生了运动和变化。
(2)含义
阴阳是动态的,事物是发展的。物极谓之变,物生谓之化。指阴阳相互转化,展现事物动态发展,生生不息的图景。其中蕴含量变质变以及物极必反规律。刚柔相推,阴阳相制,由此形成了昼夜、四季、岁月及人类社会的吉凶。
10.变化气质
【答案】(1)概述
变化气质是指通过后天学习改变人的生理、心理素质的意思。北宋张载提出“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的区别,认为“天地之性”至善,“气质之性”则有善有恶。由此提出“变化气质”的主张:“为学大益,在自求变化气质。”还认为“气质”不仅应当改变,而且能够改变,“变化气质与虚心相表里”。“虚心”能穷理尽性,使人性由“气质之性”返回到“天地之性”。
(2)重要性
二程也强调变化气质的重要性。朱熹以为变化气质的说法,“起于张程”赞之为“极有功于圣门,有补于后学”强调“人之为学,却要变化气凛”“须是变化而反之”。还进一步把变化气质与“存理灭欲”的主张联系起来,认为人所票不好的“气质”是人产生“物欲”的基础,需克服“气质”带来的“物欲”以恢复“天理之性”的“天理”。
11.略论韩非的人性论。
【答案】韩非子是先秦性恶论的集大成者。
(1)皆挟自为心
韩非继承并发展了荀子的性恶论。荀子虽然认为人性原本是恶的,但可以通过教化来将其改变,而韩非认为人之恶的本性不能也不必改变。他的以法为主,法、术、势相结合的统治理论,正是建在其“皆挟自为心”(《外储说左上》)的人性论的基础上。“自为”是指自己为自己打算,自利、为己之意。这就把性恶论发挥到了极端。
(2)好利恶害
韩非指出:“好利恶害,夫人之所有也。……喜利畏罪,人莫不然。”(《难二》)又说:“夫安利者就之,危害者去之,此人之情也。”(《奸劫弑臣》)韩非认为,人性莫不自私自利,人都如同动物一样趋利避害。因此,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都是以自利为基本原则,人的社会关系也都是利害关系。君臣、父子、夫妇之间,莫不皆然。整个世界乃是“君臣交计,父子相为”的无情世界。
(3)君主可利用人的爱利恶害
韩非提出人的自私自利的本性无须改造,这正是君主可加以利用的对象,也是君主治国安邦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