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昆明理工大学社会科学学院J003中国哲学史(同等学力加试)复试笔试最后押题五套卷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独体

【答案】独体是刘宗周提出的概念,在刘宗周看来其是贯穿动静的,是未发的念头。刘宗周认为“独”在《大学》中是指心体,即“意根”; 在《中庸》是指性体,也就是思虑未发时的内心实在。他还认为,《大学》中所说的“如好好色,如恶恶臭”就是独体的好恶。由此可见,他将“意根”视为独体。在刘宗周看来,“意”是未发的好善恶恶的内在心理意向,而不是朱子与阳明所认为的“意”是己发的念头,就是“一于善而不二于恶”即完全是一个善良的意志,而不是阳明所说的“有善有恶”的意念。

2. “天道自然”

【答案】“天道自然”是东汉哲学家王充提出的重要哲学命题,意即自然界的运动、发生以及发展变化是自然而然进行的,不受外力支配。该思想源自先秦道家。老子说“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庄子也讲“天道”是“无为”的。王充继承并发展了先秦以来天道自然的思想,结合元气论,明确提出“天道自然”的命题。他说:“夫天道,自然也,无为也。”他认为天是自然之天,万物自然而生,天道自然而然。“天地合气”“万物自生”“人偶自生”。天道自然思想在王充之后得以进‘步的发展,唐代刘禹锡提出“天人交相胜”的命题,宋以后的一些哲学家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天道自然传统。

3. 三表法

【答案】“三表法”是墨子提出的检验认识真理性的二条标准。《墨子·非命上》记载:“言必有三表。”三表为:“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以古代圣王的历史经验为根据、以众人的感觉经验为根据,以政治实践是否符合国家、民众利益为验证。墨子重视感觉经验,肯定古代文献的记载,尤其强调社会效果是衡量诸种学说是非的重要标准。墨子的三表法首次提出了检验真理的标准问题,表现出墨子重视感觉经验和实际功利的思想倾向。但墨子忽视了理性思维的作用。

4. 心无本体,工夫所至,即其本体

【答案】“心无本体,工夫所至,即其本体”是明末清初哲学家黄宗羲提出的一个命题,本体是指心之本体,即人的道德本质,它是人们进行道德实践的根据; 工夫是指人们保持或者恢复心之本体的具体实践过程。刘宗周强调本体和工夫的一致性,主张用工夫以复本体。黄宗羲受了刘宗周的影响,认为人只有一个心,本体和工夫是高度统一的,黄宗羲这个言论就是想说明我们道德本心所达到的境界与我们道德实践的工夫深入的程度是有一定关系的。黄宗羲一方面注重在事上磨炼,反对空谈道德本体; 另一方面,他认为本体之物是道德本体的彰显程度却是离小开工夫的,

这两者都强调后天实践对于道德本体形成的典型意义。

5. 皇、帝、王、霸

【答案】皇、帝、王、霸是邵雍提出的人类社会发展大体上经历的四种形式。

①在“皇”的阶段,“以道化民者,民亦以道归之,故尚自然”;

②在“帝”阶段,“以德教民者,民亦以德归之,故尚让”;

③“王”则是“以功劝民者,民亦以功归之,故尚政”;

④“霸”是“以力率民者,民亦以力归之,故尚争”。也就是说,“道”、“德”、“功”、“力”是他划分四种统治形式的标准。邵雍的这种历史观与其元会运世的宇宙观也是相配合的,在人类历史的前半段呈上升趋势,在后半段开始衰落,按照他的宇宙观,在衰落之后又会出现新的循环。

6. 不遣是非,以与世俗处

【答案】“不遣是非,以与世俗处”出自庄子的《庄子·天下篇》,这是庄子对自己评价。庄子之“道”讲齐同万物,齐一是非,不仅消解了物与物、人与物的对待关系,也消解了世间与出世间、闹市与山林的分割对待关系。在“道”的层面上,世间的一切区分对待,都是极其相对、极其不确定的,都不具本真的意义。因而,在庄子看来,人不可以不在世,不可以不与世俗处,从而对世俗的种种是非、善恶分辨又不可以当真,这是荒诞的。

7. 静为躁君

【答案】静为躁君是《老子》中关于事物运动发展变化的一个重要命题,意指潜移渐进的变化胜于剧烈激进的运动。《老子》第二十六章言:“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本意是指统治者应当守静持重,不要轻举妄动,“静为躁君”体现了“弱者道之用”。老子认为,“静”和“躁”是两种运动变化的形式,“静”是潜移渐进的变化,“躁”是剧烈激进的运动。老子说“静为躁君”故“清静为天下正”是指躁进不可为天下正。

8. 《抱朴子》

【答案】《抱朴子》是一部道教经典著作,由东晋葛洪所撰,分内、外篇。《内篇》主要讲述神仙方药、养生延年、鬼怪变化、攘灾却病,属于道家的范畴。《外篇》则主要谈论社会上的各种事情,属于儒家,显示了作者先儒后道的思想发展历程。其文学思想是反对贵古贱今,认为今胜于古。总之,该书将玄学与道教神学、丹鼎与符篆、儒学与仙学、方一术与金丹均纳为一体之中,确立了道教的神仙理论体系。

二、简答题

9. “夫圣心冥寂。理极同无。不疾而疾。不徐而徐。是以知不废寂,寂不废知。未始不寂。未始不知。故其运物成功化世之道。虽处有名之中。而远与无名同。斯理之玄。……”找出处,翻译并解释,并说明这篇文章在中哲史的作用。

【答案】(1)出处及翻译

该文出自于东晋著名佛教学者僧肇的《肇论》中的“般若无知论”。

圣智是无知无为。最终极的理等同于无。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智慧无知无相,而又无所不知。

(2)释义

人的所知有限,有所知有所不知,从而不能达到无所不知。而无知才能无所不知。世俗的“知”是建立在“有”之上,其受制于人有限的认知的生命和有限的感官能力。佛家般若的对象是“无相之真谛”

僧肇认为用“知”与“所知”来解释般若与真谛的关系,只是为了方便人们的理解而做的假说。实质上,般若之真谛是超脱世俗认知范,是基于“无相”的。因此,般若并非“知”真啼亦非“所知”; 真啼“无相”故不能为“知”所识; 真谛是非“所知”故不能构成“知”的对象; 真谛是不受任何限制的存在,并不以“知”为存在条件。换言之,真谛是不可“知”的,所以只能以“无知”知之。真谛的不可知性,造成了般若的“无知”性。般若的“无知”并非像“木、石、瞥”那样的无知无觉,而是直面事物的终极认知。所以般若的“无知”是无世俗之“知”。

除“无所不知”以外,还强调“无所不为”即“圣智无知而无所不知,无为而无所不为”。也就是说一切圣智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无所不知”主要是知其本身和一切众生的三世因果以及对佛教的觉悟程度和成佛条件等; 另一是“无所不为”主要是按照众生的不同状况,采取相应的引导手法,以诸种神通创造奇迹,一直到精通与众生共同生活所需的诸种技能。“无知无为”可以概括为“寂”或“虚”; “无所不知”、“无所不为”则以“用”或“实”或“动”来表示。

“寂用”、“虚实”、“动静”之间的问题便是《般若无知论》中讨论的第二个大问题,僧肇对此问题加以阐释:“用即寂,寂即用。用寂同一。同出而异名,更无无用之寂,而主于用也。是以智弥昧,照逾明; 神弥静,应逾动。”般若既能遍知一切,又能从一切中观照到它们的真谛; 由于它没有世俗的“知”故能达到般若之“智”无知与无所小知相统一。《般若无知论》还对世俗认识和般若认识加以鲜明对照而进行区别:世俗认识只能获得世俗世界的一时一地一事一物的知识,这种知识不能使人获得最高、最完备、永恒而普遍的总体认识; 若要获得这种总体认识,只能靠“般若”而无法靠“知”。

(3)意义

印度佛教传入中国之初,人们为了祛凶趋吉而加以供奉; 而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开始从玄学的角度来解读佛教思想。随着佛教经典日益增多,人们注意到佛教思想和本土玄学思想的分歧,所以,僧肇大师撰写《肇论》以澄清人们对于佛教般若思想认识的谬误,恢复印度般若思想的原本面目。指出了“非有非无”的有无观,以“不真空”义显示了诸法实相。

《肇沦》是一部不朽的著作,后来成为“三论宗”的重要典籍。以中国式的思维和理解去叙述和探究佛教教义,在形成中国佛教的过程中,可说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10.试比较荀子与孟子王霸观的异同。

【答案】(1)荀子认为王与霸是程度上的不同

荀子主张:“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王与霸都可以强国,但是比较而言,“粹而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