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哈尔滨师范大学汉语共时与历时分析之古代汉语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叶音
【答案】叶音是指由于语音的变化和发展,用后代的语音读古代的诗文,常常会发现不押韵,将不押韵的韵脚临时改读为一个押韵的音的现象。叶音说是在没有确凿根据的情况下,强改字音以求押韵和谐,并非探明了韵字的本音。其根本错误,就在于对古韵采取一种形而上学的观点,而非历史的观点,不懂得语音是发展变化的。其后果,则是一个字可叶出许多的音,造成汉字读音的极大混乱。所以说叶音说是错误的。这一现象在南北朝时出现,到宋代朱熹的《诗集传》中体现的尤为突出。
2. 之言,之为言
【答案】之言,之为言是古书注解的术语。使用这两个术语时,必然是“声训”; 除了释义之外,释者与被释者之间有时是同音的关系,有时是双声叠韵的关系。如《论语·季氏》:“吾恐季孙
,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郑玄注:“萧之言肃也……”“萧”与“肃”双声。又如《论
语·为政》:“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朱熹注:“政之为言正也,所以正人之不正也; 德之为言得也,得于心而不失也。”
3. 小篆
【答案】小篆是秦始皇统一全国后统一推行的文字。小篆又称秦篆,是由大篆省略改变而来的一种字体,产生于战国后期的秦国,通行于秦代和西汉前期。中国文字发展到小篆阶段,逐渐开始定型(轮廓、笔划、结构定型),象形意味消弱,使文字更加符号化,秦始皇“书同文”,推广小篆的政策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运用行政手段大规模地规范文字。
4. 《汉语大字典》
【答案】《汉语大字典》是由湖北、四川两省出版部门组织两省有关专业工作者写作编写的一部字典。它注重历史地反映汉字形音义的发展。在字形方面,单字条目下收列了能够反映形体演变关系的、有代表性的甲骨文、金文、小篆和隶书的形体; 在字音方面,除尽可能注出现代读音外,还收列了中古的反切,标注了上古的韵部。《汉语大字典》全书共八卷,一千五百多万字。它共收录单字五万六千个左右,按部首排列,它的部首是以传统的《康熙字典》214部首为基础,删并成200部。单字归部也基本上与《康熙字典》相同。每卷前面都列有该卷的检字表,第八卷列有全书的《笔画检字表》,可供检索。
二、解释加点或划线词
5. 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 (《左传·僖公四年》
【答案】以:介词,表示行为以某物为工具或凭借,在意义上可以译成现代汉语的“用”或“拿”。
6. 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无使乏。
【答案】乏:物质财富短缺。
7. 犹缘木而求鱼也。 .
【答案】缘:攀登。
8.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答案】质:抵押。当时诸侯之间结盟,常常把自己的子孙交给对力一作抵押,以取得信任。
9. 我绝起而飞,抢榆枋,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己矣。 .
【答案】抢:突过。
10.六月食鬱及薁,七月亨葵及菽。行
【答案】亨:煮,后来写作“烹”
三、简答题
11.什么是异体字? 异体字形体上的分歧有哪几种情况(要求举例说明)?
【答案】(1)异体字
异体字,说文解字中称为重文,是指读音、意义相同,但字形不同的汉字。
(2)异体字在形体上的分歧
①会意字与形声字之差,如“泪”与“淚’;
②改换意义相近的音符,如“嘆”和“歎”;
③改换声音相近的音符,如“線”和“綫”;
④有的变换声符和意符的位置,如“和”与“咊”,有的改变了声符或意符的写法,如“花”与“芲”。
四、分析题
12.说明下列各字的造字方法。
(1)斧
(2)属
(3)片
(4)末
(5)衣
(6)陟
(7)涙
(8)兼
(9)轮
(10)目
【答案】(1)斧:形声,从斤父声。
(2)属:形声,从尾蜀声。
(3)片:指事,从半木。
(4)末:指事。从木,一在其上。
(5)衣:象形。
(6)陟:会意。从阜,从步。
(7)涙:形声。从水,戾(1i )声。
(8)兼:会意。小篆字形,从又(手),从秝(l ì)。
(9)轮:形声。从车,仑(l ún )声。
(10)目:象形。
13.说明以下句子各包含什么样的句法特点。
(1)彼秦者,弃礼义而尚首功之国也。(《战国策·赵策》)
(2)而为之箪食与肉,真诸橐以与之。(《左传·宣公二年》)
(3)商书曰:“无偏无党,王道荡荡”,其祁奚之谓矣。(《左传·襄公三年》)
(4)圣人有百,吾孰法焉? (《荀子·非相》)
(5)虽使五尺之童适市,莫之或欺。(《孟子·滕文公上》)
(6)吾尝三仕,三见逐於君。(《史记·管晏列传》)
【答案】(1)该句是以“……者……也”为典型标志的判断句。
(2)“为之箪食与肉”是双宾语句。“之”是间接宾语,“箪食与肉”是直接宾语。
(3)“其祁奚之谓矣”,宾语前置,正常语序应为“其谓祁奚矣”,“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4)“吾孰法焉”,宾语前置,疑问代词作宾语时前置在古代汉语中很常见,正常语序应为“吾法孰焉”。
(5)莫之或欺,没有人欺骗他……或,句中语气词,与“莫”呼应构成“莫之或……”习惯格式,强调“没有一个人这样做”的意思。
(6)三见逐於君,“见+动词”是古代汉语中典型的被动句式。在现代汉语中仍有遗留,如“见怪”。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