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天津医科大学伦理学611哲学综合之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唯物主义反映论
【答案】唯物主义反映论从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基本前提出发,坚持认识是“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路线,所有的唯物主义在认识论上都坚持反映论。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现代信息科学的发展进一步证明了唯物主义反映论是正确的。
2. “实事求是”
【答案】“实事求是”是指从实际对象出发,探求事物内部的联系及其发展的规律性,认识事物的本质。毛泽东指出:“‘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经过毛泽东改造发展之后,“实事求是”上升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范畴,成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直到现在实事求是仍然是中国共产党的核心指导思想。
3. 知觉
【答案】知觉是指在大脑中把有关事物的感觉组合在一起而形成的整体感性形象,是比感觉高一级的认识形式。
4. 判断
【答案】判断是指借助概念对事物之间的关系做肯定或否定的断定,是概念内所包含的矛盾的展开。判断在形式上表现为概念与概念之间的联系,而在内容上则是对事物之间联系的反映。判断是展开了的概念,概念是浓缩了的判断。
5. 阶级与国家
【答案】①阶级是指特定生产关系和物质利益的主体和承担者,是在特定经济结构中处于特定地位的人群共同体。它在实质上是个经济范畴,是一种历史的现象,它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会是永远存在的; ②国家是指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为维护和实现自己的阶级利益所建立的一套具有强制力的机构体系,它是阶级统治的工具。国家是一种以阶级的统治为其实质的社会权力的组织形式; ③两者的关系: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在阶级矛盾客观上达到不能调和的地方、时候和程度,便产生国家。
6. 社会革命
【答案】社会革命主要是指社会形态社会制度的根本变革即由一种先进的社会制度代替另一种腐朽的社会制度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改变社会形态的实践方式。‘已根源于社会基本矛盾尤其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同时又是解决阶级社会基本矛盾的主要形式。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只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栓桔。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当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达到见如花的程度,统治阶级不能照旧统治下去,人民群众也不能照旧生活下去时,就具备了发生社会革命的客观形势,而先进阶级用先进思想发动群众、组织群众、激发群众的革命热情和首创精神,则是社会革命的主观条件。社会革命是一系列客观和主观条件相互作用的结果。
二、简答题
7. 简述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过程。
【答案】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形成了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就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这个辩证关系从连续不断的动态过程来看,就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
(1)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的状况
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具有决定作用,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的状况,上层建筑长期或严重不适合经济基础的状况会给社会带来停滞或思绪。社会要正常发展,上层建筑就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的状况。如果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的状况,那么,“一定要适合”就表现为革命或改革要求,即变革旧的上层建筑,建立新的上层建筑。
(2)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这种反作用集中表现在上层建筑为经济基础的服务上。上层建筑总是要运用政治权力和意识形态的力量,或者把经济活动和社会生活控制在一定的秩序和范围内,以维护自己的经济基础,或者调整经济活动和社会生活,以巩固、发展自己的经济基础。
(3)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始终存在着既适合又不适合的矛盾运动
经济基础要求上层建筑同自己相适合,这本身就以它们之间存在着某种不适合为前提; 同时,这种不适合又或迟或早一定要变为相适合。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的适合是相对的,矛盾始终处于产生、解决、再产生、再解决的不断运动之中。
总之,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过程表明,在人类历史中,何以有如此多样的意识形态,何以有如此不同的国家制度,其根源都在于经济基础的状况。自觉把握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规律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8. 历史唯物主义的出发点是什么?
【答案】社会是由人组成的,因而考察社会历史不能离开人及其活动。马克思、恩格斯清算了唯心史观的思想,运用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方法,将“现实的人”确立为历史唯物主义的出发
点,从而以“现实的人”为逻辑起点,阐明和形成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和范畴体系。现实的人是指依据一定的物质条件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是在既定的历史条件下能动地表现自己的人。现实的人成为历史唯物主义的出发点的原因:
(1)“现实的人”是一切历史活动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从横向来看,生产关系、交换关系、家庭关系、阶级关系、政治关系、民族关系、意识关系等等,不管如何复杂,都是由“现实的个人”构成的,都是“现实的个人”相互作用的产物; 从纵向来看,人类历史并不是“现实的个人”之外的抽象物,而是“现实的个人”一代代用自己的行动创造出来的。马克思指出:“整个所谓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
(2)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制约历史发展的基本矛盾之一。
当人类进行第一个历史活动,即生产的时候,同时产生了自然关系和社会关系。人与自然的矛盾,即生产过程中主体与客体的矛盾,在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从根本上决定着历史前进的步伐。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研究人类历史的时候得出这样的结论: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因此,第一个需要确认的事实就是这些个人的肉体组织及由此产生的个人对其他自然的关系。任何历史记载都应从这些自然基础及它们在历史进程中由于人们的活动而发生的变更出发。
9. 生产关系及其类型
【答案】在社会有机系统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便构成了人类社会最为基本的矛盾,二者之间的矛盾运动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1)生产关系的内涵
生产关系,又称“经济关系”,是指在物质生产过程中所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它是一个复杂的多层次的经济结构系统,是由诸多环节或方面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而形成的有机统一整体。对于生产关系,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去把握:
①从静态上看,生产关系是由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产品分配形式等方面构成的。
②从再生产过程的动态上看,生产关系是由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环节上分别形成的直接生产关系、交换关系、分配关系和消费关系等方面构成的。
③把静态和动态两个角度统一起来看,生产关系包括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产品的交换关系、产品的分配关系和消费关系五种,它们之间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是核心的部分。所有制关系是生产资料归谁所有、由谁支配的关系,它决定着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的结合方式。
(3)类型
生产关系在社会历史发展中具有不同的类型。根据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可以区分为两种基本类型: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和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而每一类的生产关系又具有多种类别与具体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