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天津外国语大学外国哲学730(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 摘要
一、单项选择题
1. “信息是与物质、意识并列的第三个更为广泛的概念”,这是( )。
A. 唯物主义观点
B. 唯心主义观点
C. 多元论观点
D. 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答案】C
【解析】随着科学的发展,产生了信息的概念,哲学家、自然科学家们都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解释有认为信息是“非物质的精神实体的特性’,、“信息是物质与意识之外的第三个广泛的概念”等。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信息是一种反映,它是物质的一种属性,信息不能离开物质而独立存在。将信息作为与物质和意识并列存在的概念,等于否认世界有一个物质本原,主张世界有多个本原,属于多元论的观点。
2. 在自然界,没有上,就无所谓下; 在社会中,没有先进,就无所谓落后; 在认识中,没有正确,就无所谓错误。这说明( )。
A. 矛盾双方是相互排斥的
B. 矛盾双方是相互渗透的
C. 矛盾双方是相互依存的
D. 矛盾双方是相互转化的
【答案】C
【解析】矛盾的同一性认为,矛盾对立面之间是相互依存的。矛盾着的每一方都不可能孤立地存在和发展,一方的存在、发展必须以另一方的存在、发展为前提和条件。任何事物都是作为这样的矛盾统一体而存在的。因此,题干中的“没有正确,就无所谓错误”等命题说明了矛盾双方是相互依存的。
3. 自然和社会既相区别又相统一的基础和纽带是( )。
A. 劳动
B. 自然
C. 人
D. 社会
【答案】A
【解析】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认为,人类社会是从自然界中产生出来的,社会依赖于自然又是对自然的超越。人类社会同自然界之间相互作用的基础是劳动生产时间,这种相互作用的实际内容就是社会同自然之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因此,把社会与自然联系起来又区别开来的中介和基础就是劳动。
4. “人是目的,也是手段”,这一观点是( )。
A. 西方人本主义哲学的观点
B.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
C. 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
D. 科学主义的观点
【答案】B
【解析】马克思主义关于目的与手段的观点是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把目的理解为人在思维中对活动的结果,人在提出目的和实现目的的过程中,需要一定的手段。创造手段和使用手段是人的本质的特点。手段是人的实践能力和认识能力的体现,又是人的实践能力和认识能力发展程度的标志。因此,“人是目的,也是手段。”
5.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
A. 对立统一的观点
B. 否定之否定的观点
C. 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D. 量变和质变的观点
【答案】C
【解析】唯物辩证法试图回答的问题是“世界的存在状态问题”。在这个问题上,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存在的基本特征有两个:一个是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另一个是世界是永恒发展的。所以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6. “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说明( )。
A. 物质和运动的统一
B. 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C. 有限和无限的统一
D. 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
【答案】B
【解析】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任何事物都是运动和静止的辩证统一。运动是永恒的、无条件的,因而是绝对的; 静止是暂时的、有条件的,因而是相对的。绝对运动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源泉; 但“动中有静”,相对静止是运动的特殊形式和量度,是物质分化的前提和条件,“静中有动”。
所以,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是统一的。
7. 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的原理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要( )。
A. 不停顿地变革生产关系以促进生产力发展
B. 根据生产力要求调整生产关系,以免阻碍生产力发展
C. 运用生产关系改变生产力发展的方向
D. 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不应调整生产关系
【答案】B
【解析】无论是生产关系落后于生产力还是超越于生产力,都会对生产力破坏。生产关系必须要适合生产力的发展,才能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8. 在唯物辩证法看来,水果同苹果、梨、香蕉、橘子等的关系是( )。
A. 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B. 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C. 本质和现象的关系
D. 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答案】A
【解析】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也即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它们是辩证统一的,水果同苹果、梨、香蕉、橘子等都是水果,反映了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9. 社会形态发展道路的统一性,根源于( )。
A. 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
B.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C.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D. 主体和客体的矛盾运动
【答案】A
【解析】与生产力的状况相适应,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以一定的形式结合起来构成社会形态。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推动并决定着社会形态不断更替,并呈现出统一性和多样性。因此,社会发展道路的统一性根源于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10.把可直接感知的某种具体实物看做是世界的本原,这种观点属于( );
A. 朴素唯物主义
B.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C. 辩证唯物主义
D. 庸俗唯物主义
【答案】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