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中国刑事警察学院公共管理专业公共管理学考研复试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戈金的府际政策执行沟通模型

【答案】戈金的府际政策执行沟通模型是指政策执行研究不应忽视各种层次中执行动态面的探讨,其所提出的“府际政策执行沟通模型”即着重于探讨政策执行的动态过程。在“府际政策执行沟通模型”中,戈金等人认为中央政府做出决定启动了政策执行过程,而这一决定通过其形式和内容多多少少都会约束政策执行人员的选择和行为。地方政府回应中央政府强加的诱导和约束的方式是不同的,这取决于地方政府偏好的性质和强度以及地方政府行为的能力。在这一模型中,戈金等人将政策执行的影响因素依据其独立性分为三类。独立的自变量包括联邦政府的诱导和约束、地方政府的诱导和约束,这两者都是事先存在的。半独立的中间变量是由中央政府决策与地方政府决定共同影响的,地方政府能力与地方政府输出的决定是两个重要的中间变量,影响着因变量,即地方政府政策执行,而地方政府政策执行情况又反馈回联邦政府和地方政府作为其诱导和约束因素。

2. 决策树法

【答案】决策树法是指利用概率论的原理,并且利用一种树形图作为分析工具的方法。其基本原理是用决策点代表决策问题,用方案分枝代表可供选择的方案,用概率分枝代表方案可能出现的各种结果,经过对各种方案在各种结果条件下损益值的计算比较,为决策者提供决策依据。该力法能使多阶段决策清楚、有条件地进行,是分析决定方案优劣的十分有价值的基本工具。

3. 全体一致规则

【答案】全体一致规则,又称“一票否决制”,是指所有拥有投票权的直接决策者都对某项政策方案投赞成票,或者至少没有任何一票反对的情况下,政策方案才能转化为正式的公共政策。全体一致规则有四个基本特征:①一票否决; ②“帕累托最优”,该方案必须对所有决策者的利益来说都是最佳方案,都是令人满意或者至少是可以接受的; ③决策成本过高; ④鼓励“策略行为”,如:讨价还价、弃权。

4. 爱德华的政策执行模型

【答案】爱德华的政策执行模型认为以下四项主要因素的互动关系,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政策的执行状况:①沟通。政策内容及执行方法如果能清晰地传达给政策执行人员,则能够以整齐划一的步伐,促进政策执行的成功。②资源。充分的资源供给也是保证政策有效执行的必要条件之

一。大致来看,政策执行所涉及的资源包含四项:人员、信息、设备和权威。③执行者偏好。政策执行人员通常具有相当的自由裁量权,因此他们对政策的态度将极大地影响到政策执行效果。④官僚组织结构。包括标准作业程序和执行权责分散化两个部分。

5. 政策制定过程

【答案】指政策决策者根据面临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并使其转化为政策规范的过程。政策制定系统负担着政策制定的任务,改进政策制定系统是提高政策质量的关键。政策制定必须遵循科学的程序和运用科学的方法,以保证政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在政策制定过程中有两个基本要素:一是目标,二是方案。政策目标是政策制定者希望通过政策实施所要达到的目的,政策方案是实现政策目标的具体途径。在政策制定过程中,确定政策目标是前提,拟定政策方案是基础,选择优化方案是关键。公共政策制定作为一个动态过程,一般包括确定政策目标、设计政策方案、论证评估方案、抉择方案等几个相对独立又密切联系的环节。

6. 非正式评估

【答案】非正式评估是指对评价者、评价形式、评价内容不作严格规定,对评价的最后结论也不作严格要求,人们根据自己掌握的情况对公共政策做出评价。非正式评估具有方式灵活、简便易行的特点,评估形式多种多样。非正式评估的缺点是由于评价者掌握的信息有限,并且缺乏科学的程序和方法,因而得出的结论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和片面性,容易犯以偏概全的错误,有失客观公正。

7. 灵敏度分析

【答案】灵敏度分析是指在政策分析中,当人们已经对政策问题制定出政策方案后,与政策问题相关的某些因素,或者所构造模型中的系数或参数发生了变化,需要确定其中最敏感的某些因素,获得可能出现的偏差及结论的可信度等的一种分析方法。在风险性决策中,实际所使用的概率基本都是估计的,无十分的把握。灵敏度分析是在主观概率的可能的估计误差范围内,选取许多不同主观概率值进行试算,看哪些因素变动不影响最优策略的选取; 反之,哪些因素稍加变动,最优策略就会变化,即从一个策略变为另一个策略。在这种情况下,所提供的数据称为灵敏性数据。凡是面对灵敏性数据,必须重新审查原来估计的主观概率是否正确。

8. 抽样分布

【答案】抽样分布是指只要样本容量n 小于总体容量N ,总体中样本就不止一个。不同的样本有不同的统计量。其中任意两个样本的统计量相等的概率几乎为0。因此这些统计量也有相应的概率分布,比如均值抽样分布、标准差抽样分布等,这种分布称为抽样分布。

二、简答题

9. 政策价值的特征。

【答案】公共政策中的价值,主要是决定某项政策的价值,提供的信息是评价性的。公共政策的基本目标是最大程度的满足社会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与文化的需要。政府所制定的政策价值取向,为社会不同群体的实践活动提出行动导向。公共政策所提供的价值标准,不可能对全社会每一个成员都产生相等的意义。从政府的管理角度来看,政策不仅要把对全社会每个成员的积极

性、创造性、主动性发挥出来,而且要把他们集中到实现政府所追求的目标上。因此,公共政策的价值标准,会不断帮助人们进行价值选择。一旦针对某一公共政策问题的政策合法化得以产生,就意味着政府帮助社会成员去认识什么,改造什么以及如何改造。目标明确的行为正是在价值取向的基础上产生的。社会成员服从政策和执行政策,就是服从关于特定的价值意识与价值取向。政策价值的主要特征主要表现为:

(1)合规律与合目的性的统一

通常人们会按照自身需求去进行价值选择,千方百计地要实现其日的,但困难在于如何使主体需求的尺度与客观世界的尺度相结合,即合规律与合目的性的统一。

(2)社会选择与个人选择的统一

作为统治阶级的工具,公共政策要具有社会稳定、发展的功能。协调不同人的需要与利益,就要协调社会需要与个人需要的关系。因为社会需要或价值,与个人需要或价值,会处于矛盾之中。只讲个人选择、不讲社会选择,具有片面性。

(3)兼顾与急需的统一

任何选择都不是无重点的,对于那些多数人温饱尚无解决的贫困地区,当地政府的政策价值取向首先是脱贫; 而对那些温饱早已解决的地区,其政策价值取向却是大步奔小康。急需解决什么,兼顾什么是不同的,但是突出重点、兼顾一般是必须的。

(4)择优与代价的统一

价值的选择总是要付出代价,只要选择,就要择优。政府在政策制定中,把握代价与择优的度是困难的。例如国家之所以对三峡工程一再论证,就是分析择优与代价结合的度,看付出的代价值不值得,在付出代价的条件下如何少付出代价多收益。

10.简述现代信息技术是如何作用于信息并提高其价值的?

【答案】信息的价值取决于信息的基本特性,而信息的这些特性又取决于信息的处理,即经过记录生成、分类、整理、计算、总结、储存、检索、复制、通信等一系列过程。而任何传统的人工处理方式,甚至于机器辅助人工,都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各种组织对大量的、准确的、及时的、有效率的、可得的信息的获取。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信息的价值。

(1)信息技术的运用使信息加工的速度大大加快。更快的速度意味着在给定的时间里可以在更深层次上探求更多决策选择方案,这意味着可以更快地得到一个给定选择的方案,从而使管理者能够及时地作出决策。

(2)信息技术的运用可以把更多的信息源和信息用户连接起来,从而使信息更加丰富、更加完整。

(3)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能够极大地促进人类的知识交流。

(4)信息技术的运用,促进了信息的共享程度,而信息的共享程度则极大地扩展了信息的价值。

(5)信息技术的广泛使用,从整体上可能改变组织,因为它改变一个组织用于解释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从而促使组织成为一个学习型的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