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曲阜师范大学经济学院公共管理基础考研复试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回归分析
【答案】回归分析法是在掌握大量观察数据的基础上,利用数理统计方法建立因变量与自变量之间的回归关系函数表达式。这是一种从事物因果关系出发进行顶测的方法。在操作中,根据统计资料求得因果关系的相关系数,相关系数越大,因果关系越密切。通过相关系数就可确定回归方程,预测今后事物发展的趋势。
2. 政策执行过程
【答案】政策执行过程是指政策执行在本质上是一个多元参与者互动的政治过程,包含了一些基本程序或一系列功能活动。要成功推进这些程序,顺利完成这些活动,就必须选择科学的政策执行方一式。对政策执行过程和执行方式的研究,构成了政策执行研究的重要内容。政策执行过程包括三个阶段:①政策执行的准备阶段。政策执行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过程。②政策执行的实施阶段。政策执行的实施阶段是实现政策目标、提高政策效益的关键环节。③政策执行的总结阶段。政策执行完毕后要及时做出总结,这是政策执行的最后一个阶段,也是为制定新的政策做准备。
3. 公共物品与外部效应
【答案】(1)公共物品是指公共使用或消费的物品。公共物品是指那些或多或少具有下面两个特征的物品(或服务),包括的内容有:
①个人很难拥有排他性的占有和支配该物品(或服务)的权力;
②个体对该物品(或服务)的消费‘般并不或者很少会减少其他个体消费该物品(或服务)的可能性。与之相对,私人物品则是指那些基本上不具备上述两种特征的物品。公共物品的上述两个特征意味着,个体很难向那些消费这些物品的其他个体收取因提供这些物品而应当获得的合理补偿。其结果必然是降低了个体在提供这些公共物品方面的激励。这样,一方面,社会中的每个个体都或多或少地对公共物品具有需求; 另一方面,在没有市场之外的其他途径参与这些物品生产的情况下,市场并不能保证这些物品一定能够被生产出来。这显然意味着效率的损失。
(2)外部效应是指存在于市场之外而不受市场机制调节的活动或影响。如果发生在市场之内的某种活动,其影响范围超出了市场机制的作用范围,即这种活动的主要部分虽然在市场之内,但其延伸部分扩展到了不存在市场的地方,那么,这种市场之内的活动在不存在市场的地方所造成的影响就属于外部效应。具体的外部效应是指在市场活动中没有得到补偿的额外成本和额外收益。当出现正的外部效应时,生产者的成本大于收益,利益外溢,得不到应有的效益补偿; 当存在外部效应时,生产者的成本小于收益,受损者得不到损失补偿,因为市场竞争就不可能形成理想
的效率配置。
4. 渐进决策模型
【答案】渐进决策模型由美国著名的政治学家和政策科学家林德布洛姆提出,是指把政策制定过程看作是对以往政策行为的不断修正的过程。它是在对理性模型质疑的基础上提出的,其内涵主要包括:
(1)渐进模型实际要求决策者必须保留对以往政策的承诺;
(2)决策者不必过多地分析与评估新的备选方案,只着意于现存政策的修改和补充;
(3)渐进主义着意于目标与备选方案之间相互协调,使问题较易处理,而并不关心基础的变革;
(4)渐进主义在面对同一社会问题的不同解决方案时,只着重减少现行政策的缺陷,不注重目标的重新改进,也不注重手段和方案的重新选择。
渐进决策模型在某种程度上正确地描述了公共政策是如何制定的。但是渐进决策模型也存在一些内在的缺陷,批评者对于其过于保守的倾向与适用性等方面提出了质疑。
5. 政策评估
【答案】政策评估是依据一定的标准和程序,对政策的效益、效率及价值进行判断的一种政治行为,目的在于取得有关这些方面的信息,作为决定政策变化,政策改进和制定政策的依据。
政策评估是政策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只有通过政策评估,人们才能够判断一项政策是否收到了预期效果,从而决定这项政策是应该继续、调整还是终结,同时通过政策评估,还可以总结政策执行的经验教训。
6. 政策影响
【答案】政策影响是指政策产出所引起的人们在行为和态度方面的实际变化。例如,如果提供给老年人的家庭食品服务数量是政策产出的一个合适的衡量指标的话,那么老年人日平均蛋白质摄入量就是政策影响的一个衡量指标。对政策影响进行监测时,有一点非常重要,即目标群体不必一定是受益者。目标群体是受政策或计划影响的个体、群体或组织,而受益者则是指政策影响对其有益的群体。
7. 全体一致规则
【答案】全体一致规则,又称“一票否决制”,是指所有拥有投票权的直接决策者都对某项政策方案投赞成票,或者至少没有任何一票反对的情况下,政策方案才能转化为正式的公共政策。全体一致规则有四个基本特征:①一票否决; ②“帕累托最优”,该方案必须对所有决策者的利益来说都是最佳方案,都是令人满意或者至少是可以接受的; ③决策成本过高; ④鼓励“策略行为”,如:讨价还价、弃权。
8. 政策模型
【答案】按照系统分析的理解,政策模型是指对研究对象和过程某一方面的本质属性所进行的一种抽象描述。政策模型的作用是可以将复杂问题变为易于处理的简单模式,不受现实中非本质因素的约束,易于理解、操作、模拟与优化。政策模型是由变量与关系组成的。变量反映随时间或其他条件变化的数值而改变的程度。明确变量及其相互关系是分析的主要任务。在分析的基础上,通过确定这些部分之间的关系而将其加以组合。政策模型的分类:①确定型模型。即通过己知可控和不可控变量的关系来计算所有结果变量; ②随机模型。指从变量的概率分布中求出结果。所有的模型讨论,都涉及到总体研究。模型应该首先在整体水平上建立各种关系,并依据需要逐步补充,直至得到最理想的结果。因此最优化模型是在特定假设和约束条件下可以求出最优选择结果的模型。
二、简答题
9. 简述现代信息技术是如何作用于信息并提高其价值的?
【答案】信息的价值取决于信息的基本特性,而信息的这些特性又取决于信息的处理,即经过记录生成、分类、整理、计算、总结、储存、检索、复制、通信等一系列过程。而任何传统的人工处理方式,甚至于机器辅助人工,都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各种组织对大量的、准确的、及时的、有效率的、可得的信息的获取。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信息的价值。
(1)信息技术的运用使信息加工的速度大大加快。更快的速度意味着在给定的时间里可以在更深层次上探求更多决策选择方案,这意味着可以更快地得到一个给定选择的方案,从而使管理者能够及时地作出决策。
(2)信息技术的运用可以把更多的信息源和信息用户连接起来,从而使信息更加丰富、更加完整。
(3)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能够极大地促进人类的知识交流。
(4)信息技术的运用,促进了信息的共享程度,而信息的共享程度则极大地扩展了信息的价值。
(5)信息技术的广泛使用,从整体上可能改变组织,因为它改变一个组织用于解释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从而促使组织成为一个学习型的组织。
10.简述全面质量管理的特征。
【答案】全面质量管理是一种全员参与的、以各种科学方法改进组织的管理与服务,通过高素质和不断改进的产品和服务,获取顾客满意的管理理念、制度和方法全面质量管理是一种强调顾客中心、绩效中心、前馈控制、全面管理的一种现代化的管理典范。其特征为:
(1)全面质量管理的范围,包括组织、社会及社群,以最佳客观标准作为评价标准。
(2)全面质量管理系质量改善的整体制度,改善质量的方法,依据事实的决策而非主观臆断。
(3)全面质量管理的内容,不仅限于顾客(使用者)所得到的产品或服务的质量,也包括改善组织内部绩效的一切作为。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