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四川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公共管理学(同等学力加试)考研复试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事后评价
【答案】事后评价,是指公共政策执行后对公共政策效果的评价,又称为效果评价,这是对一项政策的最终评价。事后评价在公共政策执行完成之后发生,是最主要的一种评价方式。公共政策评价的主要任务也就是依据一定的标准和方法,考察一项公共政策的执行在客观上对目标群体、政策系统和环境会产生什么影响,综合分析该项公共政策的效果。作为公共政策过程的总结,效果评价对公共政策所做的价值判断最具有权威性和影响力。
2. 决策论
【答案】决策论是根据信息和评价准则,用数量方法寻找或选取最优决策方案的科学,是运筹学的一个分支和决策分析的理论基础。在实际生活与生产中对同一个问题所面临的几种自然情况或状态,又有几种可选方案,就构成一个决策,而决策者为对付这些情况所采取的对策方案就组成决策方案或策略。
3. 公共物品
【答案】公共物品是指公共使用或消费的物品。公共物品是指那些或多或少具有下面两个特征的物品(或服务),包括的内容有:①个人很难拥有排他性的占有和支配该物品(或服务)的权力; ②个体对该物品(或服务)的消费一般并不或者很少会减少其他个体消费该物品(或服务)的可能性。与之相对,私人物品则是指那些基本上不具备上述两种特征的物品。公共物品的上述两个特征意味着,个体很难向那些消费这些物品的其他个体收取因提供这些物品而应当获得的合理补偿。其结果必然是降低了个体在提供这些公共物品方面的激励。这样,一方面,社会中的每个个体都或多或少地对公共物品具有需求; 另一方面,在没有市场之外的其他途径参与这些物品生产的情祝下,市场并小能保证这些物品一定能够被生产出来。这显然意味着效率的损失。
4. 规划方法
【答案】规划方法是运筹学的重要组成内容,包括线性规划11-1、非线性规划、整数规划、目标规划、动态规划、随机规划等。其中,线性规划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最为成功的运筹学模型,是现代科学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帮助管理者进行决策的有效方法。
5. 利益整合
【答案】利益整合是指在承认个人利益、局部利益、全局利益、国家利益相对独立和差异性的前提下,强调个人利益、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国家利益,当它们之间发生冲突时,应把全局利益、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利益整合包括两个基本方面:
(1)纵向的利益整合。主要是中央与地方之间、上级与下级之间、政策制定者与执行者之间的利益整合。实现纵向利益整合的关键是克服狭隘的地方主义、部门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思想和行为。
(2)横向的利益整合。主要是各地方政治体系之间、各政策执行机关之间、政府与人民之间的利益整合。通过这种整合,使个人利益、局部利益、国家利益三者得到合理配置,从而避免因利益冲突而导致的公共政策规避。
6. 强制性工具
【答案】强制性工具又称指导性工具,是指借助政府的权威和强制力,对目标群体的行动进行控制和指导的实现政策目标的手段。使用该工具,没有给目标群体留下多少自由决定的余地,具体的形式有:管制、公共企业、直接提供。
7. 时间序列分析
【答案】时间序列分析是指基于时间序列(指随时间顺序而变化的观察值的集合)之上的一种统计分析方法。其用于预测时,逻辑本质是把过去和现在的时间相关的趋势向未来时间方向外推。也就是说,它本质上是归纳法的运用。它的基本假设是:观察资料是可信和有效的; 变化趋向和形式是可以外推的。由于过程的内在发展有齐一性,所以预测中对不规则的统计项向规则方向变换是允许的。
8. 线性规划
【答案】线性规划是一种合理利用资源、调配资源的应用数学方法。其基本思想是在满足一定的约束条件下,实现目标的最大化,即以消耗最少的资源,实现最大化的社会经济效益目标。这个目标既可以使产出最大,也可以使投入达到最小。
二、简答题
9. 何谓人力资源? 人力资源有何特性?
【答案】(1)人力资源的含义
人力资源是指人所具有的对价值创造起贡献作用并且能够被组织所利用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这一概念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理解。从广义上来看,一国的人力资源泛指现在和未来一切可能成为生产性要素的人口,包括现实的人力资源(即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间内拥有的实际从事社会劳动的人口)、潜在的人力资源(一个国家和地区中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口)和未来的人力资源(那些未达到劳动年龄的人口)。从狭义上来看,人力资源指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乃至一个组织能够作为生产性要素投入社会经济活动的劳动力人日的数量和质量。
(2)人力资源的特性
人力资源的特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①人力资源为能动资源。人力资源最显著的特性在于其能动性,这是其区别于一切资源最根
本的特质。人力资源之能动性,核心表现为人力资源在管理活动中的主导作用。一切经济活动和管理活动都是人力资源的活动,是由其引发、带动了其他资源的活动。在经济和管理活动中,人力资源的活动总是处在发起、组织、操纵和控制其他资源的中心位置。人力资源能统合其他资源,结合其他资源的效益,因而其脱离了“纯粹资源”地位,而创造更高的价值。另一方面,与其他资源相比,在经济活动中,人力资源是惟一起创造作用的资源。
②人力资源是高增值性资源。组织的其他资源如硬体资源和财政资源的运用方式与范围都有一定的限制和功能,而人力资源则基于“人”的特性,其所产生的价值与影响、收益的份额远远超过其他资源; 人力资源和其他资源一样,在投入使用以后都可能引起损耗,但人力资源却能在使用过程中不断实现自我补偿、更新和发展。因此,人力资源是一种高增值的资源。
③人力资源无法储存。自然资源和物质资源可以闲置,资金和财政资源可以存于金融机构,但人力资源往往无法储存,如果现在不及时应用人力资源,就不能得到人力资源的价值,同时也不能保留人力资源以待日后使用,社会知识、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闲置的”人力资源逐渐流失其价值与特性。因此,闲置的人力资源是对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惟有前瞻性的、有计划的与适时地运用人力资源,才能发挥人力资源的作用。
④人力资源必须不断地投资、维持与提升,才能保持其价值和增值。人力资源的老化结果表现为这种资源的价值或所能创造的价值的减损。为了维持人力资源的价值,一个组织只有依据社会和环境发展的要求、组织与个人的要求,持续小断地投资于人力资源,强化其知识、技能与态度,才能适应变革的压力,发挥人力资源的价值。
10.简述改善行政机关服务品质的标准是什么?
【答案】改善行政机关服务品质的标准有:
(1)可靠性。即民众在第一次提出要求时,机关是否能立即提供正确无误的服务; 能否遵守对民众的承诺; 能否在指定的时间内完成对民众的服务。
(2)回应性。当顾客需要服务时,组织能否提供便捷、迅速而亲切的服务; 能否全力配合民众时间上的紧迫性。
(3)能力。机关人员是否具备执行职务所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4)月民务通道。机关服务民众的通道是否通畅; 民众能否非常方便地与机关打交道; 机关的服务时间和服务地点是否方便民众。
(5)服务礼貌。机关人员在提供服务时,是否彬彬有礼、和蔼可亲; 是否尊敬、体贴、善待民众。
(6)沟通。机关人员能否耐心地听取民众的陈述; 能否充分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 能否详细地向民众说明相关的法律法规,并尽力为民众解决问题。
(7)可信度。机关人员的行为表现是否让民众信赖; 机关人员能否处处以民众的利益为先; 机关能否真正树立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良好形象。
(8)安全感。政府应提供给民众安全、自由的环境,能够保护民众的生命、财产与隐私权不受侵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