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大连外国语大学文化传播学院872中国文学之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京派

【答案】京派是指20年代末期到30年代,当文学的中心南移上海之后继续留在京、津地区或其他北方城市的一个自由的作家群,当时也称“北方作家”派,代表作主要有《边城》《萧萧》《长河》等。京派并没有正式的组织,只是一种名称的沿用。其主要代表人物有沈从文、废名、老向、芦焚、萧乾、何其芳等,他们主要围绕自己的阵地《文学月刊》《骆驼草》《水星》《大公报·文艺》进行文学创作。京派作家多数是现实主义派,对现实主义有所发展变化,发展了抒情小说和讽刺小说,使小说诗化、散文化、现实主义而又带有浪漫主义气息。

2. 《山洪》

【答案】《山洪》是吴组细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又名《鸭咀涝》。其主要反映的是新四军在皖南抗战的故事。小说描写了抗日战争中农民民族意识觉醒的曲折历程,塑造出章三官这个质朴善良,坚韧勇敢的农民形象,是抗战文艺园地中的一朵奇葩。《山洪》通篇可以用“茂林话”进行阅读,其中描写的人物、掌故、生活场景和儿歌,都是当地人所熟知的,读来倍感亲切。

3. 第三种人

【答案】第三种人是指以苏汉为代表的作家群体,他们是20世纪前期自由主义文学思潮中不可忽视的一股力量。其文艺主张有脱离政治、脱离阶级而自由的倾向。正当左联批评界开始同胡秋原论战时,自称为“第三种人”的苏汉(杜衡)连续发表《关于<文心>与胡秋原的文艺论辩》等多篇文章,指责“左联”霸占文坛,“将艺术堕落到一种政治的留声机”。“第三种人”的文艺观,实质上体现出某些小资产阶级作家的超阶级文艺立场,它与“左联”所张扬的阶级论观点是相悖的。从1932年下半年开始,瞿秋白、鲁迅等纷纷撰文,全面展开对“第三种人”的批判。

4. “革命加恋爱”模式

【答案】“革命加恋爱”是指初期左翼文学创作的一种文学模式。其作品多描写知识分子革命者的革命生活、恋爱生活等,是普罗文学许多作品的重要内容。代表作品有洪灵菲的《流亡》、蒋光慈的《冲出石围的月亮》等。这类作品一方面反映了大革命前后的青年知识分子面临个人与革命冲突的普遍问题,通过革命与恋爱的矛盾塑造出知识分子的思想人生,其中孕育着30年代知识新人的最初形象。另一方面,它们在集体与个人的关系上理解的比较简单,大多数表现为革命战胜恋爱或情感在革命中升华,一定程度上暴露出对生活的片面理解与表达。

5. 三大主义

【答案】“三大主义”是“文学革命”的纲领,由陈独秀在《文学革命论》中首次提出。“三大主义”即推倒雕琢的阿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 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 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陈独秀从内容到形式对封建文学持批判否定的态度,主张以“革新文学”作为革新政治、改造社会之途。

二、简答题

6. 简述张爱玲《金锁记》和巴金《家》的创作态度和审美价值取向的差异。

【答案】(1)张爱玲《金锁记》和巴金《家》的创作态度的差异

①张爱玲以悲情观事、冷眼观看的态度写作

《金锁记》以冷静理智近乎“残酷”的笔触描写了主人公曹七巧一生的命运及其心理变态的过程。长期以来情欲的压抑使她的心理变态、扭曲,被黄金枷锁紧紧套住,为了金钱丢失了亲情,变得自私、刻薄、恶毒。这部小说真正展示了中国妇女破碎人格中最为惨烈的图景。

②巴金以真诚热烈近乎激情化的态度创作

《家》是一曲“青春之歌”,很能代表巴金前期创作的风格:只求与青年读者情绪沟通,不求深刻隽永,倾向单纯、热情、坦率,以情动人,情感汪洋悠肆,语言流水行云。这种风格与巴金激情化的写作状态有关。巴金写作时通常是非常冲动,全副身心投入,忘情地参与他所构设的文学世界,他的作品总是能煽起大悲大喜的悠肆的感情。

(2)张爱玲《金锁记》和巴金《家》的审美价值取向差异

①张爱玲审视人性的丑陋和黑暗

《金锁记》中,张爱玲主要以一种“审丑”的眼光,来揭露人性的劣弱、剖析人性的黑暗面与丑恶,以及乱世中人无法把握自己命运的悲凉无奈。她在小说中极其善于剖析失落变态的人性,以此来促进人们的精神的反思。曹七巧即是一个失落者心理变态的典型。

②巴金追求爱情、青春的美

《家》中,巴金在觉慧身上寄托着对青春的赞美和生活的信念,体现了作者对青春、爱情和新生事物的美的追求和认可。觉慧是一个充满朝气的典型,他热情、叛逆、追求“五四”新精神,向往爱情自由。青春和活力既是他的标签,也是作者审美价值的具体化体现。

总之,张爱玲和巴金都是中国现当代文坛极具个人创作特色的著名作家。但由于张爱玲和巴金两人不同的人生态度、文学涵养内核、气质享性、创作目的甚至性别差异等因素,从而导致两人的创作态度、审美价值取向存在一定的差异。

7. 简述曹禺话剧的诗意特征。

【答案】曹禺话剧的诗意特征表现为:

(1)以诗写剧

“以诗写剧”是最能体现曹禺话剧创作个性的特点之一,也是他区别于同时代话剧作家的显

著特色。曹禺本人就多次宣称他以“诗”写“剧”。关于《雷雨》,他曾明确地提出“我写的是一首诗,一首叙事诗”。他保留《雷雨》的“序幕”和“尾声”,也是为了让观众看完戏后,心中还荡漾着一种“诗样的情怀”,使“观众的情绪入于宽阔的沉思的海”。

(2)诗意的打情

曹禺是以“诗人”的心态创作戏剧的。曹禺创作戏剧时并不像一般的剧作家那样冷静地分析人物,理智地编排情节,而是像诗人一样全身心地投入,在真切的感受和体验中,在与对象的互相交融中去构思作品。整个创作过程为感性、情绪所左右,贯穿其中更多的是诗人创作情感的迷狂。

《日出》的写作缘由是“太阳升起来了,黑暗留在后面,但是太阳不是我们的,我们要睡了”,这类的诗意感受,然后才由此酝酿演化为具体的人物形象。

(3)诗意的写实

曹禺在创作中追求诗意的真实,以理想的情惊描写现实生活,超越了对具体社会问题的直接表现和对时代背景的如实描写。

《原野》本是一个简单的农民复仇的故事,但曹禺并没有使这一题材简单化、世俗化,而是从反抗背后发现蛰伏于农民身上的精神瘤疾和沉重的封建文化负荷。

(4)诗化的语言

曹禺的戏剧中有一种诗的语言,这也是其剧本创作的重要特征。他的剧本在演绎尖锐矛盾冲突的同时,还流荡着深情款款的诗意,凝聚着作者饱满的生命激情和对生活诗意的不懈追寻。他曾指出“文字上要注意一方面更通俗,一方面要有味道,有诗意,含蓄无穷”。

总之,曹禺作为中国现当代文坛的天才作家,其独特的天性享赋和文学修养造就了他话剧的诗性特征。他带着以诗写剧的创作理念,用诗化的语言进行诗意的抒情、写实,给人以诗意的审美享受。

8. 选择一位作家,结合文学史知识解读他(她)分别写于1949年前和写于1949年后的两部作品,并作比较。

【答案】(1)张爱玲

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独特而又才华旷世的女作家。

四十年代是张爱玲小说创作主要时期,这一时期作品比较集中,1944年出版了第一部小说集《传奇》,这部小说集收集整理了张爱玲最经典的10篇作品,《金锁记》《沉香屑》《倾城之恋》《茉莉香片》都收集在这部集子里。

五十年代以后张爱玲的小说作品比较零散,但优秀的作品仍比较多,1951年发表了《十八春》和《小艾》,随后1954年的《秧歌》和《赤地之恋》,1966年的《怨女》,1979年的《色戒》,1981年《海上花列传》。张爱玲前后期的作品从人物的刻画,语言的运用和意象手法上都有所改变。

(2)《金锁记》和《小团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