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北方工业大学园林理论(三小时)(同等学力加试)之中国古典园林史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天人合一
【答案】“天人合一”是影响园林向着风景式方向发展的意识形态方面的因素,它深刻影响着古人的“自然观”,指既要利用大自然的各种资源使其造福于人类,又要尊重大自然、保护大自然及其生态,园林作为人所创造的“第二自然”,里面的山水树石、禽鸟鱼虫当然是要保持顺乎自然的“纯自然”状态,从而明确了园林的风景式的发展方向。
2. 形胜
【答案】“形胜”是中国文化中特有的概念,泛言之,相当于所谓“风景胜地”一类; 严格讲,则为风水术形势宗专用术语。形胜的要素有三:油位选址、坐北朝南和哭位排水。形胜思想强调山川环境,将城市选址、建设与地理环境的观察进一步扩大到宏观的山川形势,并强调形与意的契合境界,对风水说的产生和发展有重要影响。
3. 斑块
【答案】斑块是景观格局的基本组成单元,是指不同于周围背景的、相对均质的非线性区域。自然界各种等级系统都普遍存在时间和空间的斑块化。它反映了系统内部和系统间的相似性或相异性。不同斑块的大小、形状、边界性质以及斑块的距离等空间分布特征构成了不同的生态带,形成了生态系统的差异,调节着生态过程。
二、简答题
4. 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是什么? 试简单描述
【答案】中国古典园林作为一个成熟的园林体系,若与世界上的其他园林体系相比较,它所具有的个性是鲜明的。而它的各个类型之间,又有着许多相同的共性,这些个性和共性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
(1)本于自然、高于自然中国园林绝非一般地利用或者简单地摹仿这些构景要素的原始状态,而是有意识地加以改造、调整、加工、剪裁,从而表现一个精练概括的自然、典型化的自然。这就是中国古代园林的一个最主要的特点一一本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这个特点在人工山水园的掇山、理水、植物配置、动物驯养等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
(2)建筑美与自然美有机融合中国园林建筑能够与山、水、花木、鸟兽等造园要素有机地组织在一系列风景画面之中。突出彼此谐调、互相补充的积极的一面,限制彼此对立、互相排斥的消极的一面。并且把后者转化为前者,从而在园林总体上达到一种人工与自然高度和谐的境界,
即“天人合一”的哲理境界。
(3)浓郁的诗情画意中国园林运用各种艺术门类之间的触类旁通,融铸诗画艺术于园林艺术。使得园林从总体到局部都包含着浓郁的诗、画情趣,这就是通常所谓的“诗情画意”。
(4)深邃高雅的意境中国园林还运用园名、景题、刻石、匾额、楹联等文字方式直接通过文学艺术来表达、深化园林意境。园林意境通过状写、比附、象征、寓意、点题等手法,表现园主人的高尚情操、品德、哲理、生活、理想、愿望、憧憬等。从园林的创作角度是“寓情于景”:从园林的鉴赏角度看,能“触景生情”。
5. 简述清代阜家园林颐和园造园艺术特点。
【答案】颐和园具有皇家园林特色:园中的古典建筑不仅将整个园林在空间上分割成3个景区,而且发挥了主体建筑的统驭作用,体现了实用性和艺术性并存的建筑之美; 园中的山和水各自独立成景,又相互依托,形成了天然的山水园。
(1)效法自然的布局中国的造园艺术,以追求自然精神境界为最终和最高目的,从而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审美旨趣。如颐和园后湖的风景,虽然是人工所造,但是宛如江南水乡一样。园中许多风景、林木,也力求达到宛如自然景色的效果。
(2)诗情画意的构思颐和园是充满诗情画意的园林艺术,前身是清漪园,取“颐养太和”之意。其特点如下:众多的殿、堂、楼、阁、廊、榭、亭、桥点缀于一片湖光山色之中,建筑精美,各具特色,布局得宜。后山后湖,小桥流水,苍林修竹,幽深恬静、清新秀丽,另有一番江南景色。步入这座名园,恍如置身于画卷之中,有“人在画中游”之感。
(3)因地制宜的处理颐和园园林布局的一个特点是以水取胜,广阔的昆明湖水面,是园林布置极好的基础。园周围共有十三里,全园面积四千一百多亩(约一平方公里),其中陆地面积仅占四分之一,在当时北京诸园中是水面最大的一个。设计者抓住了水面大这一特点,以水面为主来设计布置。主要建筑和风景点都面临湖水,或是俯览湖面。
(4)建筑为主的组景万寿山前山的建筑群是全园的精华,排云殿、佛香阁、智慧海等组成的中轴线两侧配以转轮藏、五方阁、宝云阁,组成了一组依山而建,统率全园主景的佛教建筑群,并以西山群峰为借景,与园内山湖巧妙地融为一体,使景色层次分明、变化无穷。
(5)园中有园的手法在颐和同仁寿殿北面的德和同颐乐殿,是帝后群原观剧之处。坑中有大戏台,分上中下三层,可同时演出。自德和园往北是景福阁、乐农轩。由此下山往东,因地形布置了一个精美的小园“谐趣园”,是仿照无锡的惠山园建造的,以一个水池为中心,四周环绕布置了涵远堂、湛清轩、知春堂、瞩新楼等建筑,更有小桥、亭谢、游廊曲槛等,自成一个园林格局。到这里似乎进入另一个园中,是一种“园中有园”的布局。
6. 简述乾隆之所以继圆明园诸园建成后又在翁山西湖兴建清漪园的真正原因。
【答案】在清乾隆十四年(1749)以前,清廷己在香山、玉泉山及西苑先后修建了四座皇家园林,即畅春园、香山静宜园、玉泉山静明园、圆明园。这四座皇家园林都是从康熙皇帝时开始兴建,此后又由雍正、乾隆皇帝陆续增修。乾隆九年(1744),圆明园完成了扩建工程,乾隆皇
帝亲自书写一篇《圆明园后记》,将其夸耀为“天宝地灵之区,帝王游豫之地,无以逾此”,并且明白诏告天下:“后世子孙必不舍此而重费民力以创建苑囿。”但仅六年后,乾隆皇帝又开始兴建清漪园。建清漪园的原因是乾隆皇帝对已建成的四座皇家园林并不真正感到满意。这四座皇家园林没有一座是由乾隆皇帝亲自创建的,这对于好大喜功且艺术修养很高的乾隆皇帝来说,确实是不可忍受的。从造园角度来看,畅春园和圆明园虽然很好,但缺点是在平地上造园,虽然也有宽阔的水域和宏大的建筑群,但只是江南名园集锦式的展开,缺乏天然山水的基础,并不具备真正的山林之美。香山静宜园也只是一座山林风光园,缺少水域、水面。玉泉山静明园内虽有著名的天下第一泉,山体一也颇有特色,可惜的是玉泉山是南北走向,山前也没有宽阔的水域。另外,从已建成的四园来看,圆明园、畅春园己连为‘片,但在玉泉山静明园和圆明园之间还隔着原始地貌的瓮山(万寿山)和西湖。而瓮山作为燕山余脉向平原过渡的最后一座小山丘,山体不高,却是难得的东西走向,又西邻玉泉山,并和远处的西山相望,景色可以互借。瓮山西南侧有京西北郊最大的天然湖—西湖,自元明以来就己是西郊一处风景名胜,有神似杭州西湖的地貌环境; 湖界在圆明园与静明园之间,山水、景观互为相连; 而此时瓮山、西湖仍是一片原始地貌,可完全按照设计者的意图加以规划建设,营造一座水域可媲美于杭州西湖,北面又有真山的皇家宫苑; 建成之后,京西五园便可连成一片,在规模可以超过“百里为度”的秦汉宫苑。乾隆皇帝经过精心策划和完整的规划,把清漪园设计成三山五园的景物构图中心来建设。于是一座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包含平地园、山地园、山水园多种形式并存的皇家园林开始动工了。
三、论述题
7. 列举陕西关中代表性陵寝园林的时代、园名、园主。
【答案】代表主要有黄帝陵、秦始皇陵园、西汉陵寝园林和唐陵寝园林。
(1)皇帝陵
黄帝陵简称黄陵,或称桥陵,相传是我中华民族奠基先祖轩辕黄帝的陵墓。在黄陵县城北桥山。桥山之巅,翠柏成林,郁郁参天,沮水环绕,群山环抱,气势雄伟壮丽。沿大路向山顶攀登,就可看到密密层层的古柏。其形古怪异常,有独特姿色。黄帝陵就处在这满山的柏林包围之中。
(2)秦始皇陵园
秦始皇陵在临撞骊山北麓,规模宏大,分内外两城,均为南北向的长方形,南依骊山,墓葬区在南,寝殿和便殿等建筑群在北。秦始皇陵园及其从葬区的面积为56.26平方千米,兵马俑坑是秦始皇陵地下建筑的一部分,分为一号坑、二号坑、三号坑3处,总面积超过2万平方米。秦始皇兵马俑形态逼真,栩栩如生,阵容浩大,气势磅礴,充分体现了我国先秦人民的杰出智慧和创造能力,是人类世界文明的伟大奇迹之一。
(3)西汉陵寝园林
从咸阳原由东(杨家湾)往西(茂陵),依次排列着西汉九个黄帝陵,其中以西汉开国皇帝汉高祖刘邦长陵和雄才大略的汉武帝茂陵最具代表。从武帝茂陵到景帝阳陵之间38千米,西汉帝后和文武白官墓一个接着一个。汉陵的特点之一是陪葬陵很多,长陵多达70余座,阳陵多达34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