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四川历史农业地理的研究目前还是一个空白,但本文的写作,并不是为了填补这个空白,而是要揭示近代以来不断激化的人口与耕地矛盾 的渊源。解释不断恶化的生态环境与历史时期农业开发的关系,全文约24万字。 全文共分为4张。第一章《水利与农地的开发》,以时代为线索,从纵向的角度考察了四川资石器时代以来到1949年3大农业开发阶段中的 水利与农地垦殖相互促进、跌宕起伏、逐渐发展的过程。第二章《种植业的演替》和第3章《林牧副渔猎的盛衰》,则从横角度分部门论述了农 (种植)、林、牧、副、渔猎各业在历史时期的地理布局、生产特点以及变迁过程。第4章《各区农业水平的演变》,则是把四川历史农业按不 同的地理空间划分为7大区域,探讨和研究了各区的农地开发与利用程度、生产技术与产量以及生产部门的结构。 通过上述3种角度的全面考察,最后指出,近代四川农业地理不是从远古一脉相承发展而来,而是有明清南方移民重新构造的;由于康熙以 后人口增长的时空以及资本主义经济的侵入,良性的自给自足的多种经营型农业生产结构逐渐被破坏,粮食和经济作物单一性生产结构占据上 风,导致耕地过度垦殖,加剧了粗放耕作区的水土流失,整个说来,四川农业地理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特殊社会环境下,走上了不正常的道路。 只有在先进的社会制度下,才能得到纠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