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广州大学地理科学学院611地理科学基础之自然地理学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摘要

目录

2018年广州大学地理科学学院611地理科学基础之自然地理学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一) ... 2 2018年广州大学地理科学学院611地理科学基础之自然地理学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二) . 10 2018年广州大学地理科学学院611地理科学基础之自然地理学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三) . 17 2018年广州大学地理科学学院611地理科学基础之自然地理学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四) . 25 2018年广州大学地理科学学院611地理科学基础之自然地理学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五) . 34

一、简答题

1. 何谓三圈环流和行星风系,说明海陆分布如何改变低空和高空气压场的纬向带状结构。

【答案】(1)三圈环流

①信风环流圈

信风环流圈,又称为Hadley 环流圈,是一个直接的热力环流,约占30个纬度。当赤道上空空气在气压梯度力的作用下,流向极地时,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气流逐渐具有西风成分,空气在副热带纬度下沉分为两支,一支流向赤道,在低纬度地区形成闭合环流。

②中纬度环流圈

又称Ferre1环流圈。中纬度即约35°~65°地带,从高空到地面都盛行偏西风,但地面附近具有指向低纬的风速分量,上层具有指向高纬的风速分量,分别与副热带高压带下沉气流和副极地低压带上升气流相结合,因而构成一个环流圈。

③极地环流圈

中纬度地区形成偏西风达到极地低压带时,与由极地高压区吹来的偏东气流在纬度60附近相遇形成极锋。暖空气沿极锋向极地方向上滑,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变为偏西气流,最后在极地冷却下沉,补偿极地地面流失的空气质量。于是,在纬度60°附近和极地之间构成一个闭合环流圈,称为极地环流圈。

(2)行星风系

行星风系是指在不考虑地形和海陆影响下全球性地面盛行风形式的总称。依据全球气压系统分布状况和风压关系,可以判断盛行风的情况。全球地面行星风系主要包括三个盛行风带:

①信风带

由于南北纬30°~35°附近副热带高压和赤道低压之间存在气压梯度,从副热带高压辐散的一部分气流便流向赤道,因受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在北半球形成东北风,南半球为东南风。其位置、范围和强度随副热带高压带作比较规律的季节性变化。

②西风带

南北纬35°~60°之间,因副热带高压与副极地低压之间存在气压梯度,从副热带高压辐散的气流一部分流向高纬度,因受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变成偏西方向即西风。

③极地东风带

自极地高压向外辐散的气流因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变成偏东风,故称极地东风带。

(3)海陆分布对改变低空和高空气压场的纬向带状结构的影响

海水热容大,吸热量季节相差小;陆地则相反,热容小,冬季由于冰雪,吸收热辐射加倍减少。这就造成海水温度冬季高于大陆而夏季低于大陆,地面温度高造成高空气压高而地面低压,所以地面气压是夏季海面高于大陆而冬季是大陆高于海面,在高空则相反。于是地面的季风是夏季吹向大陆而冬季从大陆中心吹向海洋。由于海陆分布并不遵循纬向分布,干预了原来按纬度条带状分布的大气环流。

2. 简述洋流在调节全球温度分布方面的影响。

【答案】(1)洋流的含义

洋流是指海洋中具有相对稳定的流速和流向的海水,从一个海区水平地或垂直地向另一海区人规模地非周期性的运动。

(2)海洋是到达地球表面的太阳能的主要接收者,也是主要蓄积者,海水冷却时将向空气中散发大量的热,增温时则将从空气中吸收大量的热。海洋借助自己与大气的物质和能量交换过程间接影响气候和受气候影响的各种自然现象。海洋中运动着的水体一一洋流与气候的关系非常密切。

它对温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①洋流在低纬和高纬的热量传输上起着重要的作用,调节了纬度间的温差。

②由于大洋东西岸冷暖洋流水温的差异,在盛行气流的作用下,使同纬度大陆东西岸气温发生显著区别,破坏了气温纬度地带性分布。濒临寒流的海岸,气温比同纬度内陆地区低;而接近暖流的海岸,气温比同纬度内陆地区高。

3. 存在生物圈是地球地理环境的一大特征,生物在地理环境中起着什么作用?

【答案】生物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是一个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生物既是地理环境的产物,但又必须依赖、适应环境而生存和发展;另一方面,生物又是地理环境的创造者和改造者。

生物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1)根本作用:植物光合作用

植物从环境中吸取水分、养分,在太阳的光合作用下,合成有机物,被各级动物食用,同时,植物的秸秆、动物死后被微生物分解,最后又回到环境中,供植物重新利用,即生物循环。生物循环可以促使自然界的物质和化学元素不断迁移运动,能量不断地流动、转化,从而把地理环境中有机界和无机界联系起来。

(2)改变原始大气成分

(3)参与水循环,改变陆地水成分

(4)影响岩石形成和风化

(5)绿色植物的环境效益,如净化空气、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等。

4. 所谓基本地貌类型是指哪几类地貌?

【答案】基本地貌类型可分为山地和平原两类。

(1)山地

山地是山岭、山间谷地和山间盆地的总称,是地壳上升背景下山外力切割而成。山岭的形态要素包括山顶、山坡和山麓。山顶呈狭长带状延伸时称为山脊。山顶按形态特征可分为尖顶山、圆顶山、平顶山一类。山坡可分为直形坡、凹形坡和阶状坡。谷地包括河床、河漫滩、阶地等次级地貌类型。根据绝对高度,山地可分为极高山、高山、中山和低山四类。我国以绝对高度大于5000m 为极高山,3500~5000m为高山,1000~3500m为中山,小于1000m 为低山

(2)平原

平原是一种广阔、平坦、地势起伏很小的地貌形态类型。依据海拔高度,可分为低平原(200m )和高平原两类。低平原地势低而平缓,切割深度和切割密度均很小。高平原简称高原,由于地势较高,切割相对强烈。平原又可分为平坦平原、倾斜平原、凹形平原和起伏平原等类型。依据外动力差别,平原还可分为熔岩平原、喀斯特平原、冲积平原和海成平原等类型。当平原四周被山地环绕时,平原及面向平原的山坡共同组成一种新的地貌类型一一盆地。

5. 农业生态系统的特点。

【答案】(1)农业生态系统

农业生态系统是指由一定农业地域内相互作用的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构成的功能整体,人类生产活动干预下形成的人工生态系统。建立合理的农业生态系统,对于农业资源的有效利用、农业生产的持续发展以及维护良好的人类生存环境都有重要作用。

(2)农业生态系统的特点

①社会性

农业生态系统作为一种人工生态系统,同人类的社会经济领域密切不可分割。大量的农产品离开农业系统,源源不断地进入社会经济领域;而大量的农用物资包括化肥、农药、农业机械等又作为辅助能量,源源不断地从社会经济领域投入农业系统。这种物质、能量的投入和产出的数量因不同的物质技术水平和农业经营方式而异,归根到底受不同的社会经济条件的制约。由此决定了农业生态系统的社会性,它不仅受自然规律,而且受社会经济规律的支配。

②高产性

农业生态系统是在人类的干预下发展的。而人类干预的目的是为了从系统取得尽可能多的产物,以满足自身的需要。因而,同自然生态系统下生物种群的自然演化不同,一些符合人类需要的生物种群可以提供远远高于自然条件下的产量。农业生态系统比自然生态系统具有较大的高产

性能。这种特性也决定了系统需要有物质和能量的不断补充投入,以保持投入与产出的基本平衡。

③波动性

农业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群构成,是人类选择的结果。通常只有符合人类经济要求的生物学性状诸如高产性、优质性等被保留和发展,并只能在特定的环境条件和管理措施下才能得到表现。一旦环境条件发生剧烈变化,或管理措施不能及时得到满足,它们的生长发育就会由于失去了原有的适应性和抗逆性而受到影响,导致产量和品质下降。人类的选择还使生物种类减少,食物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