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贵州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723自然地理学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地震

【答案】地震是构造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当地球聚集的应力超过岩层或岩体所能承受的限度时,地壳发生断裂、错动,急剧地释放积聚的能量,并以弹性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引起地表的震动,即大地的快速震动。世界地震区呈带状分布并与板块边界非常一致,板块间的相互作用是引起地震的主要因素。地震只发生于地球表面至700km 深度以内的脆性圈层中。

2. 土壤肥力

【答案】土壤肥力是土壤为植物生长提供和协调营养条件和环境条件的能力。它是土壤各种基本性质的综合表现,是土壤区别于成土母质和其他自然体的最本质特征,也是土壤作为自然资源和农业生产资料的物质基础。按其成因可分为自然肥力和人为肥力,①前者指在五大成土因素(气候、生物、母质、地形和年龄)影响下形成的肥力,主要存在于未开垦的自然土壤;②后者指长期在人为的耕作、施肥、灌溉和其他各种农事活动影响下表现出的肥力,主要存在于耕作(农田)土壤。

3. 岩石圈

【答案】岩石圈是由地球最外层平均厚度约100千米的带有弹性的坚硬岩石所组成的圈层。它包括地壳的全部和上地幔的顶部,由花岗质岩、玄武质岩和超基性岩组成。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是岩石圈物质的循环过程,它们存在的基础是岩石圈三大类岩石一一岩浆岩、变质岩和沉积岩的变质转化。岩石圈可分为欧亚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印度一大洋洲板块、南极洲板块6大板块。

4. 生态幅

【答案】生物在其生存过程中,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其耐受的上限和下限,上下限之间就是生物对这种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称作生态幅,其中包括最适生存范围,在这里生物生产发育得最好。各种生物对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不同,根据耐受范围的宽广或狭小,把生物分为广生态幅生物和狭生态幅生物。

5. 黄赤交角

【答案】黄赤交角是指黄道面与地球赤道面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夹角,这个夹角叫做黄赤交角。黄道面就是地球的公转轨道所在平面。现在的黄赤交角是23°27' 。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以及地球

的公转运动,使得正午太阳直射点在一年中变化于南、北纬23°27' 之间,从而导致了季节的变化。

6. 气候系统

【答案】气候系统是一个包括大气圈、水圈、陆地表面、冰雪圈和生物圈在内的,能够决定气候形成、气候分布和气候变化的统一的物理系统。它由大气、海洋、陆地表面、冰雪覆盖层和生物圈五个部分组成。太阳辐射是其主要能源,在太阳辐射的作用下,气候系统内部产生一系列的复杂过程,各个组成部分之间通过物质交换和能量交换,紧密地联结成一个开放系统。气候系统中发生的重要过程是气候系统各组成部分之间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具体表现,是气候系统表现出高度非线性的根本原因。

二、简答题

7. 简述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及其意义。

【答案】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指食物网及其相互关系。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主要包括食物链、营养级、食物网。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及其意义,具体来说如下:。

(1)食物链

食物链是指生态系统中生物组分通过吃与被吃的关系彼此联系起来的一个序列。它可以使得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得以顺利进行。

(2)营养级

营养级是指生物在食物链上所处的位置,每一个环节即为一个营养级。各营养级在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相当于一个库,可起到储存能量和物质的作用。

(3)食物网

食物网是指生态系统中由于各生物之间取食与被取食的错综复杂的关系,而形成的食物链之间交错纵横、彼此相连的食物网。生物种类越多,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越稳定。不仅维持着生态系统的相对平衡,而且还推动着生物的进化,成为自然界发展演变的动力。

(4)生态系统还具有生物放大作用

生态系统中能量沿食物链逐级递减,但某些污染物进入生物体内很难分解或排出,在生物体内积累,通过食物链逐级富积的现象即生物放大作用。营养级越高的生物体内所含有污染物的浓度或数量越人,严重危害较高营养级生物的生长或人体健康。

8. 简述生态系统有机物质的产生。

【答案】生态系统有机物质的产生分为两个部分

(1)绿色植物的初级生产

生态系统中的有机物质的生产首先开始于绿色植物,植物通过光合作用生产有机物质并固定太阳能为系统的其他成分和生产者本身所使用,以维持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转。绿色植物是有机物质的最初制造者,也是能量的第一个固定着,它所固定的太阳能或所制造的有机物质的数量称为初级生产量或第一性生产者。

(2)消费者动物的次级生产

动物在取食植物时,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得到一部分初级生产物质,吃进体内的植物物质也有一部分以粪便形式排出,另一部分被同化,而被同化的物质中又有一部分用于动物呼吸作用并最终以热的形式散失,剩下的一部分才用于动物各种组织和器官的生长发育和繁殖新个体。这也是一个创造有机物质的过程。这只是以一级消费者植食动物为例说明次级生产过程,其他各级消费者的有机物质生产过程与此基本相同,只是食物的性质有所变化。

9. 什么是地带性分异和非地带性分异?

【答案】(1)地带性分异是指地理要素随纬度的变化而呈现变化的分布形式。

①太阳辐射能是自然带和自然地带形成的能量基础;

②由宇宙一行星因素如日地距离、地球形状和黄赤交角等引起的太阳辐射能在地表不同纬度区域的不均匀分布,是形成自然带和地带的动力学原因;

③带和地带只在理想状况下呈东西方向延伸,井具有环球分布特点,同时沿南北方向发生更替;

④地带性规律并非唯一的空间地理规律,客观上应存在另一种规律。

(2)非地带性分异规律是指在地带性分异规律的基础上,受非地带性因素(例如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等)影响,出现的一些非地带性现象。概括起来,大致有如下几种情况:

①地带性自然带的缺失

②改变了地带性分布的自然带

③地带性自然带空间分布范围受到约束

④自然地理现象的斑状分布

⑤大陆东西两侧自然带分布纬度位置的差异

10.何谓冰川? 冰川存在对地球气候有何影响?

【答案】(1)冰川的定义:

冰川是一种因大量冰块堆积而形成如同河川般景象的地理景观。在终年冰封的高山或两极地区,多年的积雪经重力或冰河之间的压力,沿斜坡向下滑形成冰川。受重力作用而移动的冰河称为山岳冰河或谷冰河,而受冰河之间的压力作用而移动的则称为大陆冰河或冰帽。冰川是地球上最大的淡水资源,也是地球上继海洋以后最大的天然水库。

(2)冰川对气候的影响:冰川对于全球气候的调节有着重要的影响,例如它蕴藏着大量水资源,能够调节地球气温,维持全球热平衡、水平衡,还能够保护海岸线不向陆地延伸,从而保护近海生态平衡,如果冰川消融,后果将不堪设想。

11.地球表面有哪些基本特征?

【答案】地球表面的特征包括:

(1)太阳辐射集中分布于地表,太阳能的转化亦主要在地表进行。

(2)固态、液态、气态物质同时并存于地表,使海洋表面成为液一气界面,海底成为液一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