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天津科技大学会计综合考察之会计学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 摘要
一、概念题
1. 现金流量表中的“现金”
,不是通常意义上的现金,它是一个广义的概念,通常【答案】现金流量表所反映的“现金”
包括现金和现金等价物。它不仅包括“现金”科目核算的库存现金,还包括企业“银行存款”科目核算的存入金融企业、随时可以用于支付的存款,也包括“其他货币资金”科目核算的外埠存款、银行汇票存款、银行本票存款和在途货币资金等其他货币资金。现金等价物是指企业持有的期限短、流动性强、易于转换为己知金额现金、价格变动风险很小的投资。
2. 总账与明细账
【答案】总账是概括地反映各个会计要素增减变化及其结果的账户; 明细分类账是详细地反映其增减变化及其结果的账户。总账和明细账的核算内容是相同的,只是反映资金增减变化的详细程度不同。总账是明细分类账的总括资料,明细分类账是总分类账的说明。在实际工作中,常常把总分类账户称为所属的明细分类账户的“控制账户”,把明细分类账户称为总分类账户的“辅助账户”。由于总分类账户和所属明细分类账户的核算内容是相同的,因此在登记时应该采用平行登记的方法(不需要设置明细分类账户的除外)。这就是说,每—笔经济业务,—方面要在总分类账户进行总括地登记; 另—方面还要在所属明细分类账户中进行详细具体的登记。
3. 收入与利得
【答案】①收入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其中,日常活动是指企业为完成其经营目标所从事的经常性活动以及与之相关的其他活动。按照企业从事日常活动的性质,可将收入分为销售商品收入、提供劳务收入、让渡资产使用权收入、建造合同收入等。按照企业从事日常活动在企业的重要性,可将收入分为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等。
②利得是由企业非日常活动所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入。利得一般包括非流动资产处置利得、盘盈利得、捐赠利得、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利得和债务重组利得等。在会计上,利得通常需要通过“营业外收入”进行核算。
二、简答题
4. 什么是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资产负债表日,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价值应如何反映?
【答案】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是指初始确认时即被指定为可供出售的非衍生金融资产,以及除下列各类资产以外的金融资产:贷款和应收款项; 持有至到期投资; 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价值应按资产负债表日的公允价值反映,公允价值的变动计入所有者权
益。资产负债表日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高于其账面余额时,应按二者之间的差额调增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账面余额,同时将公允价值变动计入所有者权益;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低于其账面余额时,应按二者之间的差额调减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账面余额,同时按公允价值变动减记所有者权益。
5. 简述无形资产的特征。
【答案】无形资产是指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非货币性资产。无形资产具有以下特征:
(1)由企业拥有或控制并能为其带来未来经济利益的资源。预计能为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是作为—项资产的本质特征,无形资产也不例外。通常情况下,企业拥有或控制的无形资产应当拥有其所有权并且能够为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但在某些情况下并不需要企业拥有其所有权,如果企业有权获得某项无形资产产生的经济利益,同时又能约束其他人获得这些经济利益,则说明企业控制了该无形资产,或者说控制了该无形资产产生的经济利益,具体表现为企业拥有该无形资产的法定所有权,或者使用权并受法律保护。
(2)无形资产不具有实物形态。无形资产通常表现为某种权利、某项技术或是某种获取超额利润的综合能力。它们不具有实物形态,看不见、摸不着,比如,土地使用权、非专利技术等。无形资产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方式与固定资产不同,固定资产是通过实物价值的磨损和转移来为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而无形资产很大程度上是通过自身所具有的技术等优势带来未来经济利益,不具有实物形态是无形资产区别于其它资产的特征之—.需要指出的是,某些无形资产的存在有赖于实物载体。比如,计算机软件需要存储在磁盘中,但这并不改变无形资产本身不具有实物形态的特性。
(3)无形资产具有可辨认性。要作为无形资产进行核算,该资产必须是能够区别于其他资产可单独辨认的,如企业持有的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土地使用权、特许权等。从可辨认性角度考虑,商誉是与企业整体价值联系在—起的,无形资产的定义要求无形资产是可辨认的,以便与商誉清楚地区分开来。符合以下条件之一的,认为其具有可辨认性:
①能够从企业中分离或者划分出来,并能单独用于出售或转让等,而不需要同时处置在同—获利活动中的其他资产,则说明无形资产可以辨认。某些情况下无形资产可能需要与有关的合同—起用于出售、转让等,这种情况下也视为可辨认无形资产。
②产生于合同性权利或其他法定权利,无论这些权利是否可以从企业或其他权利和义务中转移或者分离。如—方通过与另—方签订特许权合同而获得的特许使用权,通过法律程序申请获得的商标权、专利权等。
(4)无形资产属于非货币性资产。非货币性资产,是指企业持有的货币资金和将以固定或可确定的金额收取的资产以外的其他资产。无形资产由于没有发达的交易市场,—般小容易转化成现金,在持有过程中为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的情况不确定,不属于以固定或可确定的金额收取的资产,属于非货币性资产。
6. 利润的计算包括哪些内容,各如何进行?
【答案】利润,又称收益,是某一会计主体在一定会计期间内生产经营活动产生的收入与支出相抵后的差额。对于处于正常生产经营活动中的企业来说,这个差额为正数,它表示生产经营活动取得了正成果,为企业实现的利润; 如果这个差额为负数,它表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发生了亏损,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负效益。企业的利润,就其构成来看,既有通过生产经营活动而取得的,也有通过投资活动而获得的,还包括那些与生产经营活动无直接关系的事项所引起的盈亏。根据我国《企业会计准则》(2006)的规定,企业利润总额主要包括营业利润和营业外收支净额。
营业利润是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活动的收入扣除为取得这些收入而发生的费用后的净收入,是企业利润的主要来源。营业利润的计算公式为:营业利润=营业收入-营业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资产减值损失+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公允价值变动损失)+投资收益(-投资损失)。
其中,营业收入是指企业经营业务所确定的收入总额,包括主营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营业成本是企业经营业务发生的实际成本总额,包括主营业务成本和其他业务成本。资产减值损失是指企业计提各项资产减值准备所形成的损失。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是指企业交易性金融资产等公允价值变动形成的应计入当期损益的利得或损失。投资收益或损失是指企业以各种方式对外投资所取得的收益或发生的损失。
营业外收支净额是企业的营业外收入减去营业外支出后的余额。营业外收入是指企业发生的与日常活动无直接关系的各项利得,主要包括非流动资产处置利得、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利得、债务重组利得、政府补助、盘盈利得、捐赠利得等; 营业外支出是指企业发生的与日常活动无直接关系的各项损失,主要包括非流动资产处置损失、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损失、债务重组损失、公益性捐赠支出、非常损失、盘亏损失等。营业外收支净额用公式来表示:营业外收支净额=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
利润总额是指企业税前的会计利润。利润总额=营业利润+营业外收支净额。
净利润是指利润总额扣除所得税费用以后的净额。净利润=利润总额-所得税费用。
7. 财务报表列报有哪些要求?
【答案】列报是指交易和事项在报表中的列示和在附注中的披露。财务报表列报要满足以下几个基本要求:
(1)企业应当以持续经营为基础,根据实际发生的交易和事项,按照《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和其他各项会计准则的规定进行确认和计量,在此基础上编制财务报表。企业不能以附注披露代替确认和计量。
(2)财务报表项目的列报应当在各个会计期间保持一致,不得随意变更,但下列情况除外: ①会计准则要求改变财务报表项目的列报;
②企业经营业务的性质发生重大变化后,变更财务报表项目的列报能够提供更靠、更相关的会计信息。
(3)性质或功能小同的项目,应当在财务报表中单独列报,小具有重要性的项目除外。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