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四川师范大学会计学之会计学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 摘要
一、概念题
1. 持续经营假设
【答案】持续经营假设是指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企业将会按当前的规模和状态继续经营下去,不会停业,也不会大规模削减业务。在持续经营前提下,会计核算应当以企业持续、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为前提。持续经营假设的意义在于:企业将按原定的用途去使用现有的资产,按原来承认的条件去偿还债务,资产才能按历史成本计价,才能按流动性分类,固定资产折旧才能计算。总之,持续经营假设保证了基本的会计方法和会计原则得以正常应用。当然,在企业确定破产清算时这—假设就不再适用。
2. 现金流量表中的“现金”
,不是通常意义上的现金,它是一个广义的概念,通常【答案】现金流量表所反映的“现金”
包括现金和现金等价物。它不仅包括“现金”科目核算的库存现金,还包括企业“银行存款”科目核算的存入金融企业、随时可以用于支付的存款,也包括“其他货币资金”科目核算的外埠存款、银行汇票存款、银行本票存款和在途货币资金等其他货币资金。现金等价物是指企业持有的期限短、流动性强、易于转换为己知金额现金、价格变动风险很小的投资。
3. 表外披露
【答案】信息的表外披露是指企业以除了三张通用会计报表之外的方式披露与生产经营情况和财务状况有关的信息。目前我国会计准则规定的表外披露方式有会计报表附表、报表附注等。它们是对表内信息的注解、补充和说明,弥补通用会计报表披露的财务信息的局限性,帮助报表使用者更好地理解企业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
二、简答题
4. 什么是实地盘存制? 实地盘存制下如何确定发出存货和结存存货的成本?
【答案】(1)实地盘存制又称为以存计耗制或以存计销制,是指在会计核算过程中,对于各种存货,平时只登记其收入数,不登记其发出数,会计期末通过实地盘点确定实际盘存数,倒挤计算出本期发出存货数量的—种方法。
(2)实地盘存制下有关的计算公式为:期初结存存货+本期收入存货=本期耗用或销售存货+期末结存存货期末结存存货成本=实际库存数量×存货单位成本实际库存数量=实地盘点数量+已提未销数量-已销未提数量+在途数量本期发出存货成本=期初结存存货成本+本期收入存货成本-期末结存存货成本
5. 销售商品收入的确认应同时满足哪些条件?
【答案】(1)销售商品收入,是指企业通过销售产品或商品而取得的收入。
(2)销售商品取得的收入通常应在销售成立时予以确认,并按实际交易金额计价入账。企业会计准则规定,销售商品收入同时满足下列五个条件的,才能予以确认:
①企业已将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转移给购货力。企业已将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转移给购货方,是指与商品所有权有关的主要风险和报酬同时转移给了购货方。
②企业既没有保留通常与所有权相联系的继续管理权,也没有对己售出的商品实施有效控制。如果销货方对售出商品实施的管理与所有权无关,且满足销售商品收入确认的其他条件,则应在发出商品时确认收入。
③收入的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收入的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是指收入的金额能够合理地估计。如果收入的金额不能够合理地估计,就无法确认收入。
④相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指销售商品价款收回的可能性大于不能收回的可能性。企业在销售商品时,如果估计价款收回的可能性不大,即使收入确认的其他条件均已满足,也不应当确认收入。
⑤相关的已发生或将发生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如果成本不能可靠地计量,相关的收入也不能予以确认。
6. 什么是固定资产? 固定资产具有哪些特征?
【答案】(1)固定资产是指同时具有下列特征的有形资产:为生产商品、用寿命超过—个会计年度。
(2)企业的固定资产应具有以下三个特征:
①固定资产是企业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或经营管理而持有。提供劳务、出租或经营管理而持有; 使企业持有固定资产的目的是为了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或经营管理,这意味着企业持有的固定资产是企业的劳动工具或手段,而不是直接用于出售的产品。
②使用寿命超过—个会计年度。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是指企业预计使用固定资产的期间,或者该固定资产所能生产产品或提供劳务的数量等。在通常情况下,对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可以根据其在企业的生产商品和提供劳务等过程中使用的会计年度来确定。
③固定资产为有形资产。固定资产具有实物形态,这—特征将其与无形资产等资产清晰地区别开来。作为固定资产必须有—个存在的实体。
7. 什么是会计循环? 它主要包括哪些基本步骤?
【答案】(l )会计循环是指会计信息系统周而复始地对会计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的过程。如果—个单位以—年为—个会计—期间,则会计循环历时—年,如果企业按月(或季)结账和编制会计报表,则会计—循环历时—个月(或季)。之所以称之为会计循环,是因为企业在每—个会计期间都要重复这些步骤。
(2)所有的会计处理过程都需要经过证(会计凭证)、账(会计账簿)、表(会计报表)三个
基本环节。完整的会计循环所涉及的基本步骤应该包括:
①确认、计量经济业务,填制、取得原始凭证;
②整理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会计分录);
③根据记账凭证登记会计账簿;
④会计期末对会计账簿记录进行对账与结账;
⑤根据账簿记录编制会计报表。
8. 简述对账与结账的主要内容。
【答案】(1)所谓对账,是在将本期发生的经济业务登记入账之后,对账簿记录所进行的核对工作。对账的内容:
①账证核对,做到账证相符
账证核对就是将各种账簿(包括总分类账、明细分类账以及库存现金和银行存款日记账)记录与有关的会计凭证(包括记账凭证及其所附的原始凭证)进行核对,做到账证相符。
②账账核对,做到账账相符
a. 总分类账中各账户的本期借、贷方发生额合计数,期末借、贷方余额合计数,应当分别核对相符。
b. 库存现金日记账、银行存款日记账的本期借方、贷方发生额合计数及期末余额合计数,分别与总账中的库存现金账户、银行存款账户的记录核对相符。
c. 总分类账户本期借、贷双方发生额及余额与所属明细分类账户本期借、贷方发生额合计数及余额合计数核对相符。
d. 会计部门登记的各种财产物资明细分类账的结存数,与财产物资保管或使用部门的有关保管账的结存数核对相符。
③账实核对,做到账实相符
a. 库存现金日记账的余额与现金实际库存数核对相符。
b. 银行存款日记账的发生额及余额与银行对账单核对相符。
c. 财产物资明细账的结存数分别与财产物资的实存数核对相符。
d. 各种债权、债务的账面记录应定期与有关债务、债权单位或个人核对相符。
(2)结账,是在将本期内发生的所有经济业务全部登记入账的基础上,按照规定的方法对该期内的账簿记录进行小结,结算出本期发生额合计和期末余额,并将其余额结转下期或者转入新账的过程。结账的步骤及内容:
①首先查明这些经济业务是否己全部登记入账。
②在本期经济业务全面登记入账的基础上,按照权责发生制会计处理基础的要求,将收入和费用归属于各个相应的会计期间,即编制调整分录。
③编制结账分录。对于各种收入、费用类账户的余额,应在有关账户之间进行结转,从而结束各有关收入和费用类账户。
④计算各账户的本期发生额合计和期末余额。结账时,应当结出各个账户的期末余额,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