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苏州大学社会学院658公共管理学之公共管理学考研冲刺密押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中国非营利组织的发展现状和问题为何?
【答案】在我国,完全符合西方标准的非营利组织几乎不存在,但又确实存在一些从行为和运作机制上不同于政府又不同于企业的社会组织,从推动和促进非营利部门的发展的角度出发,定义限制得并不严格。一般认为只要是依法注册的正式组织,从事非营利性活动,满足志愿性和公益性要求,具有不同程度的独立性和自治性,即可称为“中国的非营利组织”。中国非营利组织的发展可以从现状和问题两个层面进行分析,具体内容如下:
(1)中国非营利组织发展的现状
在我国,非营利组织主要是指在民政部门登记注册的社会团体、基金会和民办非企业单位。截至2002年底,全国共登记社会团体13.3万个,民办非企业单位11.1万个。然而,由于处于社会转型期,我国的非营利组织又有着自身的特点。在改革开放以后发展起来的中国非营利组织中,有两种来源不同的类型:
①自上而下的非营利组织。其与政府改革相关联,在相当程度上是政府改革和政府职能社会化的产物,因此他们的主要的社会资源包括人、财、物、信息、管理和相应的组织资源等,主要来自党和政府的相关机构等受权力控制的垄断领域。
②自下而上的非营利组织。他们与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与之相关联的经济、社会民主化进程有关,是公民有组织地参与经济过程、社会过程乃至政治过程的产物,所以他们主要的社会资源包括人、财、物、信息、管理和相应的组织资源等,主要来自市场、社会、海外等开放的竞争世界。
这样两种截然不同的资源来源及其所形成的非营利组织,体现了转型时期中国公民社会的两条不同的发展道路。一方面,大量的非营利组织还很难真正成为独立于政府的自治组织,尤其进入法律登记体系的非营利组织,许多还保留着政府或事业单位的色彩; 而一些具有独立性的社会自发组织,被排除在法律体系之外,生存空间受限。另一方面,管理和社会监督机制很不健全,存在较严重的非营利组织的盈利行为,影响了非营利组织的社会公信度。
(2)当前中国非营利组织发展的问题
当前中国非营利组织发展的现状和问题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
①资源不足
a. 相当一部分非营利组织资金严重不足,无法开展正常的活动,其中有不少组织处在名存实
亡的“休眠状态”;
b. 也有一些组织为了维持生存发展,在通过各种渠道开展与其自身业务不相干的经营性活动或者违法活动;
c. 在人力资源方面,绝大多数受到政府支持的自上而下的非营利组织中,基本的工作人员几乎都来自政府机构,其中有许多是从第一线退下来的离退休人员;
d. 很多自下而上的非营利组织则没有或几乎没有固定的人才渠道,定员和编制极为有限,主要依靠志愿者开展活动,这导致了普遍存在的制度不健全、管理不科学、家长制等问题。
②能力不足。这里所说的能力是综合来看的,包括一个组织的活动能力、管理能力、创新能力、扩张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等。中国的非营利组织一般来说规模比较小,资金筹措能力比较低,动员社会资源的能力也就比较弱,加上组织管理不规范、不透明、不民主,又缺乏评估和社会监督,使得其难以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和普遍的社会公信,不能发挥应有的积极作用。
③缺乏自治。这些组织,不仅其主要的资源来源于党政机关,且在观念、组织、职能、活动方式、管理体制卜等方面,都严重依赖于政府,甚至依然作为政府的附属机构发挥作用。即使民间自发建立的非营利组织,由于要挂靠在业务主管单位上,也会受到政府各方面的限制和干涉。这种状态随着政府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不仅束缚了自身的手脚,也严重束缚了政府的手脚。
④发展不平衡。中国非营利组织的发展在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和不同领域之间,呈现巨大的差距。
2. 影响公共部门绩效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答案】影响公共部门绩效的主要因素包括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两个方面,具体分析如下:
(1)外部因素
①政治因素。一个国家的政治体制决定着公共部门的体制,政治权威决定着行政权威,所以,国家的政治稳定,政治生活民主化、法制化是公共管理活动正常进行的基本条件,也是公共服务高效化的前提。
②经济因素。国家经济发展状况是提高公共部门绩效的物质基础,公共部门组织的结构和功能要与经济发展的类型和水平相适应。公共部门组织体系是否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极大地影响着公共部门绩效。
③社会因素。a. 社会团体对公共部门绩效的影响,比如各种利益集团对行政效率影响就很大; b. 社会风气对公共部门绩效的影响,党风、政风以及公众整体效率意识,都是影响公共部门绩效的因素。
④地理因素。一个地区的地理环境决定着该地区的交通、由日政、电信等事业的发展条件,也是影响公共部门绩效的重要因素。
⑤科学技术因素。在现代化的公共管理中,能否大幅度提高公共部门绩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现代科学技术在公共管理中的运用情况。
(2)内部因素
①组织因素。影响公共部门绩效的组织因素主要有:a 公共部门的设置; b. 职位的设置; c. 公共管
理各环节
的衔接。
②人员因素。在各管理要素中,人是最为关键的。人员因素对公共部门绩效有直接影响。a. 人与事的关系。能否做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是衡量公共部门绩效的重要指标; b. 公共管理者素质。包括领导者的素质和一般工作人员的素质两个方面。
3. 在中国,权力机构对政府监督的主要方式有哪些? 权力机构的监督遇到哪些主要的困难?
【答案】(1)中国权力机构监督政府的主要方式
在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保证行政责任的主要制度。人民代表大会监督政府的主要方式包括:
①听取和审议政府工作报告
a. 人民代表大会听取和审议政府的全面工作报告。全国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每年举行例会时,听取和审议政府工作报告,并通过相应的决议,评价、总结政府过去一年的工作目标。它是听取和审议工作报告中最重要的一个层次,具有宏观、全面的特点。
b. 人大常委会听取和审议政府某一方面的专题报告。全国人大常委会和县以上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每两个月举行一次例会,一般都要听取政府工作某一方面的专题报告。在审议工作报告时,常委会委员对政府的工作进行评价,肯定成绩,提出批评和建议,询问政府有关部门。
c. 人大专门委员会或工作委员会听取政府有关部门的情况汇报。
②审查和批准国民经济计划和财政预算、决算
政府的一切工作都是建立在一定的计划和预算的基础上,人大及其常委会审查批准计划、预算,其实质是从最基本的方面制约、监督政府。一般来看,计划、预算的审查和批准包括三个阶段:初步审查。根据全国人大议事规则,全国人大会议举行的一个月前,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应就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国家预算以及预算执行情况的主要内容,向全国人大则政经济委员会和有关的专门委员会汇报,由其进行初步审查,正式审议。全国人大全体会议听取国务院关于此问题的报告,由各代表团和专门委员会进行审议,表决批准。全国人大通过有关决定,批准计划和预算及其报告。在批准之后,人大要对计划、预算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全国人大常委会在每年的第三季度,听取国务院关于计划和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对计划和预算在执行过程中所作的部分调整,人大常委会也要审查和批准。
③审查政府的法规、决定和命令
全国人大常委会有权撤销国务院制定的同宪法、法律相抵触的行政法规、决定和命令,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和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的人大及其常委会应有权撤销本级人民政府不适当的规章。这些是人大及其常委会监督政府的一个重要手段。
④质询和询问
质询是人民代表依据宪法和法律规定对政府机关提出质问,要求被质问机关在法定时间内以法定的形式进行答复的活动。
我国质询制度的基本点包括:a. 提质询案的时间应在人大会议或常委会会议期间; b. 提质询案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