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云南大学发展研究院801经济学一之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考研核心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答案】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指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着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这样一种社会,为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是我们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加快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现实需要; 是解决当前影响社会和谐的突出问题和矛盾的迫切需要。
2. 自力更生
【答案】自力更生是指在政治独立和经济自主的前提下,主要依靠本国力量发展民族经济。社会主义国家不能靠对外剥削和掠夺来发展自己的经济,不能完全依赖外国的力量实现现代化,只有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勤俭建国、艰苦奋斗,才能建设起一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强调自力更生绝不意味着闭关锁国,或者降低对外开放的重要地位。自力更生与对外开放是相辅相成、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片面强调自力更生,排斥对外开放,不利于本国经济的发展,从而会降低自力更生的能力。而充分利用对外经济联系,会促进国内经济的发展,增强自力更生的能力。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扩大对外开放,还必须贯彻平等互利的原则,使各国在平等的基础上通过发展经济联系,各得其所、互相促进。
3. 国际贸易失衡
【答案】国际贸易失衡的概念包括狄义和广义两种。狭义的国际贸易失衡是指单个国家一定时期内处于贸易顺差或贸易逆差的状况。广义的国际贸易失衡是指世界范围内出现某些国家大量贸易顺差,而另外一些国家出现大量贸易逆差的状况。由于世界是一个整体,有一些国家出现大量顺差,必然意味着其他国家会出现大量逆差。根据贸易失衡不同的特点,一般将国际贸易失衡分为以下几种特定的类型:临时性失衡; 周期性贸易失衡; 收入性贸易失衡; 货币性贸易失衡; 结构性贸易失衡。国际贸易失衡会影响到本国货币的汇率、国民收入、外汇储备。
4. 消费需求
【答案】消费需求是指整个社会在一定时期(如1年)内对消费品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由于这种需求一般是通过货币资金的支出表现的,因此又称为消费支出。从构成上看,社会消费需求包括公共消费需求和个人消费需求两部分。
(1)公共消费需求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指非物质生产部门对公共消费品的需求,即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如科学、教育、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事业等)和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的部门(如国家机关、政党、社会团体和军队、警察等)对各种公共消费品的需求; 二是指物质生产部门对公共消费品的需求(主要指用于集体消费的部分)。
(2)个人消费需求是指居民个人日常生活中对各种消费品和直接为生活服务的劳务的需求。在个人消费需求中,小部分是自给性消费,其他绝大部分为商品性消费。商品性消费需求是反映商品经济发展程度和居民消费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但由于社会总供给中包括农民或手工业者自己生产自己消费的那一部分,相应地在社会消费需求中,也应包括这一部分自给性消费,从而使社会总需求和社会总供给在范围和口径上相互协调。
5. 产权市场
【答案】产权市场是指进行产权交易的市场。主要包括企业产权市场、技术产权市场、土地产权市场、房屋产权市场等。企业产权交易的市场,能够提供企业兼并、出售、拍卖、租赁、股权转让、闲置资产调剂等各类产权交易服务,它的发展能够活跃企业产权交易,促进企业产权的重新组合,降低重组成本,有利于建立优胜劣汰机制,优化存量资源的配置,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和行业的整合,创造新的生产力。在通过产权交易实现产权转让的过程中,要注意妥善解决被转让企业的债务问题,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注意妥善解决被转让企业职工的安置问题,依法维护职工的利益。
6. 自由贸易政策
【答案】自由贸易政策是指国家取消或减少对进出口和服务贸易的限制和障碍,以及本国进出口贸易和服务贸易的各种特权和优待,使商品自山进出口,服务贸易自山经营,使商品、服务和有关生产要素在国内外市场尽量公平、自由地竞争。18世纪中叶,经过新兴资产阶级长期的斗争,终于在英国确立了自由贸易政策。英国实行的自由贸易政策在当时也带动了其他国家接受并推行自由贸易,直至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后才一度受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世界经济的迅速恢复与发展,加上美国的大力鼓吹,从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中期,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都在不同程度上放宽了进口限制,在对外贸易中出现贸易自由化倾向。
7. 卖方市场
【答案】卖方市场是指以卖方为主导、总需求大于总供给的卖方型市场格局。这种类型的市场格局出现于市场上商品供不应求时,商品购买者为能购买到商品而竞争,商品出卖者则物以稀为贵,导致市场上商品价格上涨,这时商品买方在商品交换活动中处于被动地位; 相反,卖方则在
商品交换活动中处于主导地位、优势地位。在卖方市场格局下,市场上商品价格信号和利率信号等都发生了扭曲,从而导致分配不合理、企业缺乏竞争,企业便会丧失强化经营管理、采用新技术和降低成本的动力和压力。可见,长期而严重的卖方市场,同样不利于市场机制发挥作用。
8. 社会总供给
【答案】社会总供给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通常是1年)内向社会提供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总量。社会总供给是由国内供给和国外供给两部分构成的。国内供给,即国内生产总值减去不可分配的部分。国内生产总值,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国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提供的劳务总量的货币表现。从生产角度来说,它是国民经济各部门增加值之和; 从分配角度来说,它是这些部门的劳动者个人收入、税金、利润、利息和固定资产折旧等项目之和; 从使用角度来说,它是最终使用于消费、固定资产投资、增加库存及净出口的产品和劳务。不可分配的部分,是指包括在国内生产总值内的林业和畜牧业自然增长部分。国外供给,是指海关统计的进口总值。由于国内生产总值一般都是以本币为计量单位的,所以对进口值的计量,也应以本币为单位。社会总供给可以用公式表述为:社会总供给=国内供给+国外供给=国内生产总值(扣除不可分配部分)+进口总值。
9.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
【答案】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是指社会主义国家以国有资产所有者身份依法取得国有资本经营收入和安排国有资本支出的专门财政预算,是政府财政预算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行国有资本经营顶算是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履行出资人职责的重要方式,是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的重要手段,是对国有资本管理和运营进行评价考核的重要方面。
10.按生产要素分配
【答案】按生产要素分配是指各种要素都应根据其在生产中所做出贡献的大小来参与收益分配,获得相应报酬的一种分配制度。生产要素是指人类从事生产活动所必需的一切投入品,包括资本、劳动力、技术、企业家才能、土地、信息等。生产要素的所有权是分配的基础。十四大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和完善,生产要素所有制多元化也逐步形成。这一变化决定了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必须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入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既不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特征,也不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而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简答题
11.社会主义消费的作用。
【答案】在社会主义再生产的四个环节中,消费受制于其他了个环节:生产决定消费; 分配、交换制约着消费。但消费并非完全处于被动的、消极的状态,它对其他三个环节也有着积极的反作用。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