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东北师范大学传媒科学学院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专硕之《传播学教程》考研内部复习题

  摘要

一、简述题

1. 何谓“社会认同模式”(socialidentificationmodal )? 如何用该模式来理解大众传播媒介在舆论形成过程中扮演的角色?

【答案】(1)“社会认同模式”的主要内容

社会群体的定义是拥有共同的社会特征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或认为他们自己是同属于一个社会类型的成员。群体的成员彼此之间不需要直接的关系,也不必有一个结构,对群体成员的身份的认同主要是一种认知的过程,人们对自我的认识和了解往往可以根据个人所属的或所确认的群体立场来获知。因此,一个人从其赞赏和确认归属的群体中获得‘种社会认同感。社会认同感在某种特定的情境中或出现或消失,当出现时,个人的言行会试图与他或她所属社会类别的规范一致,并配合相关的情境行动。(2)大众传播媒介在带来社会认同以支持舆论形成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其理解如下:

①大众传播媒介通过描述哪些群体对哪一特定议题存在争议,从而显示出哪些群体特征与议题有关。

②媒介通过描述各种群体是如何对该议题做出反应的,可以指出每一个群体所持的意见,并且告诉认同该群体的人们什么是应该遵守的规范。

③群体的意见规范在受众心目中的感觉很可能被传播夸大。

④人们自己承担起维护这种被认为是群体规范意见的责仟,且更可能去表达这种夸大的规范。正是在这个时候,对不同议题的舆论可能表现得更坚定、更具体了。

2. 简要评述“观点的自由市场”理论。

【答案】(1)观点的自由市场是自由主义媒介规范理论的核心观点。自由主义媒介规范理论也称报刊的自由主义理论,是在17, 18世纪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在同极权主义制度及其规范理论的斗争中形成的。其核心反映了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的观点,即认为报刊应该是“观点的自由市场”,是实行自律的自由企业。

(2)“观点的自由市场”理论的主要观点

①任何人都拥有出版自由而不必经过政府当局的特别许可;

②除人身攻击以外,报刊有权批评政府和官吏,这种批评是正当合法的;

③新闻出版不应接受第三者的事先检查,出版内容不能受到任何强制;

④在涉及观点、意见和信念的问题上,真理和“谬误”的传播必须同样得到保证。

(3)自由主义传播理论的真正内涵

①报刊不受政府的干涉。政府不得采取仟何措施来干涉、收买或控制报刊。政府的唯一职责就是保护新闻自由。

②报刊拥有对政府的监督权。报刊是除司法、立法、行政之外的第四权力。

③任何言论不应该被压制。假如被压制的言论是正确的,不仅显而易见地践踏了被压制者的政治权力,而且压制者自身也被剥夺了以错误换取真理的机会; 假如被压制的言论是错误的,这也意味着大家同样失去了让真理和错误在公开的较量中使真理更加显明的机会。

④对事实的信念。新闻报道的最终目的不是向公众灌输某种标准的观点,而是客观地反映现实,让人们对外部世界形成独立的见解,客观地向公众提供事实作为依据。

(4)“观点的自由市场”理论的评价

它促进了现代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但并不能得到真正的实现,随着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阶段,自由主义理论本身也发生了蜕变,成为维护垄断资本利益的理论。资本取代政府控制了报刊。带来的后果是煽情新闻泛滥,垄断扼杀了意见的自由市场,报刊种数下降,办报成本增长,严重威胁到报业的多样化,而报业多样化的动摇意味着自由市场的解体。

这一理论的缺陷在于将新闻自由的主体片面强调为媒介,认为新闻自由主要是传播媒介的活动自由。过分强调自由和权利,而没有意识到世上没有绝对的自由,权利是伴随着义务产生的。片面强调媒介对政府的监督权,而没有指出由谁来监督媒介。

3. 新闻专业主义的内涵是什么?

【答案】新闻专业主义,是新闻工作的职业精神,以及围绕着职业意识的一套新闻传播专业的操作要求。包括:

(1)专业(行业)意识:监测社会环境的责任意识。

(2)职业规范意识和评价标准。

(3)新闻从业人员具备专业知识、技能和传媒的专业培训机制。

(4)严格、客观的专业资格的认可制度。形式上,我国的传媒都有专业资格的认可程序,助理记者、记者、主任记者、高级记者,编辑有职称,初级、中级、副高、正高; 但在专业资格认可的过程中,行政力量的影响很大,专业标准很难把握。

(5)专业内部的自律。自律的对立面是他律,如果新闻业不能通过组织或行业规范指导约束自身行为,就会被行政力量介入,因此自律对于新闻业的自由发展非常重要。现在,我国最大的问题在于有规范没人执行。

(6)专业精神的范例。专业主义倡导的专业精神范例不是组织的产物,而是自发产生的,它应该存在于每位新闻传播从业人员的心中,不是外在的东西。

此外,要求记者形成专业意识,需要形成这种意识的条件,及责任、权利、利益统一,准确落实,使传媒各种职能或身份的人充分到位,编辑部门和经营部门分开。

4. 社会大众对职业记者角色的期望与描绘反映和说明了什么?

【答案】(1)社会大众对职业记者的角色提出了许多期望、进行了许多描绘:有的宣称记者己成为僧侣、贵族、平民之外的“第四阶级”; 有的界定记者为社会的“第三种力量”; 有的描绘记者为人类的“无冕之王”; 有的说记者是一批忙碌的“社会活动家”; 有的期望记者成为“受众的代言人”; 有的希望记者成为腐朽势力的“掘墓人”和“揭露者”等。

(2)这些描绘和期望,虽然带有深深的时代、阶级的烙印和非理性化的色彩,但都不同程度地触及到新闻传播者的职业本质和社会对记者的基本要求,同时也反映了记者的角色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而且要扮演的也不只是一种角色,而是好几种角色或一丛角色。

二、论述分析题

5. 英国学者霍尔在对传播过程的重新认识中,提出了编码解码理论。他把传播过程分为生产、流通、分配/消费、再生产四个阶段,并指出这是一个结构性的整体,而非传统大众传播研究的线性模式。请论述霍尔的编码解码理论的传播学意义及其带来的启示。

【答案】霍尔是英国“文化研究”学派的代表人物,当代文化研究的理论大师。他的著名论文《电视话语的编码与解码》打破了传统的传播研究模式,也是文化研究的转折点,代表了伯明翰学派在媒介研究方面的最高成就,这突出表现在他对意识形态的编码方式和受众解读方式的理论。

(1)编码解码理论的传播学意义

在20世纪70年代,霍尔的编码解码理论影响深远,在当时产生了极大的意义。这一理论旨在揭示形成电视信息的意识形态力量,当时,媒介的文化研究一般着重于舆论的构建、现状的再现、主导意义的难以抵抗性。虽然有偏好式、协商式、对抗式解读模式破除了观众被动性的观念,但这些模式的运用仍趋向于构建受众,在面对电视的意识形态上受众仍然是软弱无力的。编码解码理论则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这种状况,对促进受众的能动性分析方面有重要的意义:

①受众告别了被动的客体地位。

该理论抨击了美国传播程序的经验主义与行为主义。霍尔认为,这些模式将传播视为直线传播,发送者到接收者间只是一条单向直线。在媒介信息的生产中,霍尔给予解码和编码以根本的区别,他认为,正是由于信息已经被发送出去了,才无法保证它的到达,从最初的信息组成(编码)到信息被阅读和理解(解码),传播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有它自己的决定因素和存在条件。霍尔强调,信息的生产和消费受一系列因素影响,包括它使用的中介话语(如电视中形象、声音的使用)、信息构成的话语情境(电视新闻的视觉惯例)、传送信息的技术(电视新闻故事现场转播与录像的不同的指意功能)等。媒介文本的解码依赖于特定的职业标准和程序、制度关系和技术设备(电视摄像机、录像带、麦克风、磁带录音机等)。一旦信息被编了码,它就要面对受众的解读策略。受众的接受依赖于文化、政治倾向、他们同更宽广的权力框架以及生产技术(收音机、电视机、录像机、光盘等)的关系。

②传媒的信息内容成为新的文化与社会研究资源。

20世纪60年代晚期和70年代早期人们更为关注媒介信息的社会意义和政治含义。霍尔将符号分析方法及意识形态等概念引进来,强调了文本的威力以及文本的生产和接收的社会政治环境的重要性。他将媒介文本视为分析文化与更广大的社会与政治结构关系的一个环节。霍尔认为编码和解码是由不同的社会、经济、文化力量产生和决定的,而且它们使用了结构不同的符号。编码者和解码者所用的符码(code )存在不相符的可能性,因此,他主张以意识形态和政治的术语来解释这些不相符。

(2)编码解码理论带来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