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东北师范大学传媒科学学院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专硕之《传播学教程》近年本科生期末试题汇编
● 摘要
班级_______________ 座号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简述题 1. 怎样才能使编码与译码两者达到协调一致的理想状态? 【答案】编码位于传播者一端,是指将信息转化成便于媒介载送或受众接受的具体符号或代码。译码位于受传者一端,是指将接收到的符号或代码还原为传播者所传达的原初的那种信息或意义。编码与译码的连通过程实质上就是简单的传播过程。要使编码和译码达到协调一致的理想状态,需要满足以下条件: (1)传播的“线路”必须通畅,传受两者要乐于沟通和交流,且无噪音干扰。 (2)用于编码和译码的“代码本”(符号系统)必须为双方所熟悉并顺利使用。 (3)符号形式(符号具)与符号内容(符号义)必须基本对应。 (4)符号、表述和文本所承担的负载、传送信息的任务必须分别加以明确规定。 (5)编码和译码必须遵循社会公认为的规则(如符合语法、逻辑和情境)。 事实上,即便如此,传播者传送出去的符号化的信息,也很难在接受者的大脑里得到原原本本的再生和呈现,因为影响编码与译码的因素实在是太多了。 2. 试论“全球信息化”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冲击有哪些? 【答案】全球性信息传播系统的形成正在产生着世界性的影响。具体而言有以下三个方面: (1)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经济信息的全球性,实时传播的实现使得生产、流通和消费各领域的全球经济一体化关系越来越密切,牵一发而动全身。1998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的普遍冲击以及中国的人民币不贬值政策对稳定国际金融市场所起的巨大作用,就是其最好的例证。 (2)政治全球化的加速 政治全球化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国内政治与国际政治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二是地理政治向全球政治的变化。 (3)文化的交流、融合、摩擦和冲突的全球化 文化输出和文化传播的比重增大是当今时代全球传播的一大特色。与此同时,‘已还伴随着激烈的摩擦和冲突; 文化传播的背后,还有着复杂的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的利益关系。 3. 与其他信息相比,社会信息的特殊性质有哪些? 【答案】社会信息及其传播又有其他信息所不具备的特殊性质,这就是它伴随着人的精神活动。自然信息的传播通常表现为一定的物理或生物条件的作用和反作用,满足了一定的条件,必然会引起相应的反应,而社会信息则不同。 (1)它并不单纯地表现为人的生理层次上的作用和反作用,而且伴随着人复杂的精神和心理活动,
伴随着人的态度、感情、价值和意识形态。
(2)即便是作为社会信息的物质载体一一符号系统本身,也是人的与物质劳动密切相关的精神劳动的创造物。社会信息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主体和客体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社会信
息的传播,具有与其他自然信息不同的特殊规律。
德国哲学家克劳斯指出:“纯粹从物理学角度而言,信息就是按一定方式排列的信号序列,但仅此一点尚不足以构成一个定义。毋宁说,信息必须有一定的意义。由此可见,信息是由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这段话可以说概括了社会信息的本质。
传播学与信息科学是相互影响和相互渗透的。信息科学对传播学的巨大贡献,一是把信息概念引进了传播学领域,提高了传播学理论表述的科学性和严谨性; 二是拓宽了传播学的视野,使它能够把人类社会的传播活动放在更大的系统和环境中加以考察,这有助于探索人类社会传播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
4. 简述“社会责任论”对报刊的基本要求。
【答案】“社会责任论”是主张有限制的新闻自由、承认政府对新闻业干预和控制的一种新闻观念,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流行于西方国家。“社会责任论”对“自由主义理论”作了重大修正。“社会责任论”认为,自由是伴随着义务的,报刊应对社会承担责仟,并以社会责仟作为报刊业务政策的基础。它对报刊的基本要求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责任论”台认绝对自由的存在,强调自由是伴随着义务和责任的。它指出:“一个人的言论自由权利必须与别人的个人权利以及主要的社会利益相平衡”,言论自由并不像自由主义理论说的那样,它不是一项绝对的权利。自由必须以责任为前提。因此,报刊在被赋予一定权利的同时也要承担起一定的社会责任。
(2)“社会责任论”认为,报刊自由涉及三者的利益,即报刊拥有者的利益、公众利益和社会利益,报刊作为一种媒介,它的自由并不等同于公众的自由,而社会应当保护的是公众的自由。实际生活中,报刊拥有了社会给予的自由权利以后,反而损害了公众的利益,这是不能允许的。“社会责任论”认为应当明确提出公众的自由高于媒介的自由,社会必须保护公众“获知的权利”以及个人隐私不受侵犯、名誉不受损害的权利。
(3)“社会责任论”提出了“消极的自由”和“积极的自由”两个不同的概念。它认为,自由作为一种行动的权利,它的实现需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没有来自外部的限制和控制; 二要具备行动所必需的手段和设备。如果缺乏后一个条件而只要求摆脱限制,那只是一种空洞的自由,甚至是对自由的嘲弄。它指出,“自由主义报刊理论”鼓吹的自由概念是消极的自由,即“不受外界限制的自由”或者说是“免于……的自由”; 而“社会责任论”所追求的是积极的自由,即“具有行动所必需的手段和设备’,,或者说是“有做……的自由”。
(4)“社会责任论”主张政府应对传播媒介进行干预。它认为,政府不应当是报刊自由的旁观者,如果报刊不主动地负起责任,政府将以权力作为最后手段,强制它改正,没有任何东西能阻止政府干预大众传播。施拉姆等在《报刊的四种理论》中明确地表示这样的观点:“集权主义理论与最近发展的报刊社会责任理论有一些共同之点。二者都同意不能容许报刊降低国家文化。二者也都主张社会固定目标一旦确定,就不允许公众通讯工具不负责任地阻碍这些目标的完成。”
二、论述分析题
5. 评述人际传播的动机。
【答案】人际传播是社会生活中最直观、最常见、最丰富的传播现象。
(1)人际传播的首要动机和目的就是获得信息
个人生活在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当中,要保证个人的生存和发展,须及时了解环境的变化,并据此
不断调节自己的行为以适应新的变化。因此,人际传播的首要动机和目的就是获得信息。这里的信息是狭义上的,即关于生产、生活和社会的有用情报。在人际传播中,这种信息交流有正式的,例如个人之间的咨询和解答; 也有非正式的,例如聊天、闲谈等等,甚至在争吵当中也可以获得有用的信息。在社会生活中,有关环境变化的大量信息,都是通过非正式的人际交流得到的。
(2)建立与他人的社会协作关系
建立与他人的社会协作关系,也是人际传播的一个基本动机。人是社会动物,个人离开了他人、离开了与他人的社会交往和协作,同样不能生存。社会协作是广泛的,既包括一般意义上的角色分担,也包括各种活动中的行动协调。世界上没有纯粹属于一个人从事的活动,许多看起来似乎是个人独立完成的工作,实际上都是建立在_人以上的多人合作和配合的基础之上的。要谋求与他人合作,须积极进行说明、解释、协商等各种各样的人际传播或沟通活动。
(3)自我认知和相互认知
个人要与他人建立有效的社会协作关系,一个基本前提是既要了解自己,又要了解他人,还要让他人也了解自己。所以,人际传播的第三个基本动机是自我认知和相互认知。客观的自我认知是使个人能力得到恰当发挥的前提。对自己评价过高、自信过剩,在很多情况下会遭受挫折; 而对自己评价过低、缺乏自信,也不能使自己的能力得到充分施展。一个人社会成就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他的自我意识的影响,而自我意识是在与他人的社会交往和传播中形成。
(4)满足基于人的社会性的精神和心理需求
满足基于人的社会性的精神和心理需求,也是个人从事人际传播活动的一个基本动机。这里包括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拥有自己的社交圈子和娱乐伙伴等等。与周围的他人保持融洽的关系,能够使人心情J 渝快,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有利于人的身心健康。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调节个人的心理状态是人际传播的一个重要功能,它能够帮助人们摆脱个人独处所产生的孤独感,逃避日常生活中的烦恼,寻求心理压抑的释放渠道等。
综上所述,寻求关于生产、生活和社会的有用信息从而进行环境适应决策、建立社会协作关系、自我认知和相互认知以及满足人的精神和心理需求,是个人从事人际传播的基本动机。当然,正如社会生活是复杂多样的,人际传播的动机也是复杂的(甚至会有各种异常动机),决不是仅有以上几种。在这里所归纳的,只是作为健全的、有理性的人际传播的一些基本动机。
6. 结合实例,谈谈你对政务微博的观察和建议。
【答案】“微博问政”作为网络民主的扩展与延伸,对推进现代政府转型和民主政治建设具有重大意义。对政府而言,它是发布信息、倾听民意、提供服务的平台; 对于普通民众而言,它打破了普通百姓参政议政的空间障碍,开辟了新的对话渠道。
但是,政务微博也有R}待解决的问题,如信息公开与保密,如何保持微博的活跃,避免成了僵尸,如何处理公民的情绪发泄,如何保证微博与线下部门的衔接问题,等等。办法不是没有,而是转变认识,响应政府转型的时代要求,通过加强政务微博建设,提高“微博问政”的能力和政府公共治理的水平。
(1)及时回应,化解社会情绪
当下民众参政权利意识渐强,政务微博被寄予很高的期望,在这儿,不仅普遍性的社会矛盾得到反映,民众个体性的诉求亦可表达。因此,要积极主动,只要不涉及国家机密的都应加以公开,及时回应民众对信息的公开需要。只有公开,才能增加政府行政的透明度,才能获得民众谅解,更利于依法行政,方便社会监督,增强政府公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