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华东师范大学西方哲学史之西方哲学简史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习惯是人生伟大的指南

【答案】这是英国哲学家休谟的观点。“习惯是人生的伟大指南”是休谟对他提出的“归纳问题”的解决方法。他否认了经验可以给予我们因果关系的必然性,认为“习惯”是因果关系的基础,因果关系是心理习惯的产物,这是一种自然主义的解释。若没有习惯的影响,那么我们除了当下呈现于记忆和感觉中的东西以外,对于其它所有的事实一无所知。这样一来不但一切行动无法开始,而且思想也难以进行。“习惯是人生的伟大指南”说明我们的经验是有益于我们的,并且使我们期待将有类似过去的一串事情发生。根据经验而来的一切推论都是习惯的结果而不是理性的结果这种解决符合经验论的原则,但不能令人满意,因为他最后诉诸的是常识而非哲学,并且因果问题仍然没有定论。把因果关系理解为主观性的习惯联想,启发康德建立先验论的因果观。

2. 黑格尔的具体共相

【答案】黑格尔的具体共相是具体而非抽象的形式,是包含特殊的普遍,是自我具体化的,而不是事物的共同特征总和。共相是与殊相统一的,而不是在殊相之上,共相内在于殊相之中,作为实体的本质规定。黑格尔认为,共相是多样性的统一,具体性体现在其内部的联系和转化。在逻辑学领域,每一个范畴包含着它的对立面并逐渐发展为对立的范畴。相互对立的范畴一起发展综合为第三个范畴。绝对概念是这种发展的最高点,是最大的具体共相。

3. 唯名论

【答案】唯名论是中世纪经院哲学的主要派别之一。经院哲学研究的主要问题是共相和殊相,一般与个别之间的关系问题。围绕“共相”问题,中世纪经院哲学分为实在论和唯名论。唯名论认为个别的东西才是真实的存在,共相只是概念,并没有实际存在的意义。唯名论否定共相的独立实在性,从根本上威胁到基督教的正统神学和教会权威。唯名论坚持把理性与信仰、哲学与神学相分离的做法,在客观上推动着近代经验哲学与实验科学的兴起。

4. 色诺芬尼的理神论

【答案】色诺芬尼的理神论是坚持神是唯一的、不变的本原的哲学观点。他认为神有统一性和不变性,是独一无二的,在形体或精神上与世人不同,其用思想来统治万物,居住于一处,是“全视、全知、全闻的”。神无始无终,是永恒的,无所不包,他是无限的。他所说的神是唯一的、不变的本原,这是在原则意义上所说的本原,“神”是世界最高原则的代名词。

5. 实践知识

【答案】实践知识是指实践智慧,是亚里士多德关于知识分类的一种。实践知识是为着行动而被追求的知识,只考虑具体环境和事实,其对象是个别的事件。它还是长期经验和积累的结果。实践知识包括伦理学和政治学知识,思虑和选择是其明显特征,其作用是在生活的具体境遇中,为我们在处理与道德有关的事务方面提供行动指导。

6. 物自体

【答案】物自体,又称“自在之物”,是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提出的重要哲学概念。物自体有以下含义:①客观存在着的物。它作为我们感觉经验的来源,是存在于我们以外的物; ②超感性的理念一上帝、世界和灵魂。它作为理性的先验理念,是我们永远追求而又不能认识的思维存在体。他认为先验理念是现象背后的本质、总原因和总根据,存在于思想中的纯粹观念; ③伦理学中的理想目标。它作为实践理性的主体,在实践上力图实现而又一直不能实现的理想目标,即对人的道德行为做出规定的先天准则,这就是最高的、无条件的至善,是幸福与道德的统一。

7. 元素

【答案】“元素”本意是“字母”,是自然哲学家用来表示性质的不可分性时所运用的概念。元素是表示具有某种性质的最小单元,即性质的不可分性。这种不可分性不是数学的不可分,而是物理的不可分。元素的性质是物理性质,因而不同于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数目。

8. 谢林的同一哲学

【答案】谢林的同一哲学是指由自然哲学和先验哲学这两部分构成的统一。他认为,哲学必须始于一个绝对同一的本原。绝对的同一性是指卞体与客体尚未分离的本原,是绝对的理性。主体与客体、观念与实在不可分地结合在这种绝对理性之中,理性是派生主体与客体的唯一本原。他认为绝对的同一性自身有一种“原始冲动”,并发展为“原始对立”,因而有了主体和客体、理想和现实的发展。他认为,我们只能借助十理智直观去认识“绝对”。但只有少数天才才具有这种理智直观,这样,同一哲学就陷入神秘主义了。

二、简答题

9. 简述亚里士多德的中道学说。

【答案】亚里士多德的“中道”是实践智慧选择德性的一个标准。

(1)德性及其原则

亚里士多德说:“德性是牵涉到选择时的一种性格状况,一种适中,一种相对于我们而言的适中,它为一种合理原则所规定,这就是那些具有实践智慧的人用来规定德性的原则。”这里的适中,是指既不太多也不太少的东西。它不是对所有的人都是相同的,而是对不同的人是不同的标准。这种适中不是按算数比例上的适中,相对于我们而言的适中是相对于人的情感和行为而言的适中,由实践智慧规定。

(2)德性的标准和对立面

①德性的标准

亚里士多德认为,任何一种技艺都要避免过多或不足而去寻求适中,而美德比任何技艺都要更精确、更好,所以美德一定存在以适中为目的的性质。因此,他把“中道”作为德性的标准。

②德行的对立面

a. 德性的对立面是两个极端:“过分”和“不足”。过分是“主动的恶”,不足是“被动的恶”。 b. 虽然,德性是相对于两个邪恶的极端而言的“中道”,但相对于各种不同程度的恶而言,德性本身也是一个极端的善。

c. 德性与“主动的恶”和“被动的恶”的区别不是程度的区别,德性不是程度上的适中,而是与一切邪恶相分离的善。

d. “中道”表示德性的特质和独一无二的品格。亚里士多德曾引用一句诗:“人们行善只有一途,作恶的道路却有多条。”形象地说明了“中道”标准的唯一性和邪恶程度的多样性。

(3)美德与恶行

亚里士多德认为美德是过度和不足这两种恶行之问的中道。它既是一种中道,又是由于在主动与被动这两个方面,恶行不是做得小够,就是做得过分。而美德则发现并选取了中道。因此,就其实质以及表达其本质的定义而言,美德是一种中道,而就其为最好的、应当的而言,它是一个极端。

由于中道不是程度上的适中,各种邪恶情感和行为是没有中道的,即程度适中的邪恶仍是邪恶。如通奸、盗窃、谋杀,这些活动本身就具有恶的性质,不是由于他们的过分或不足才是恶。

10.简述柏拉图的洞喻思想。

【答案】柏拉图在《国家篇》对人类的知识状况作出了一个基本构想。

(1)内容

①设想在一个洞穴中有一群世代居住在这里,并被锁链锁着的囚徒,他们不能回头,只能看前面洞壁上的影子.在他们后上力一有一堆火,火与人之间有一堵矮墙。当外面的人们举着各种器具走过墙后的小道时,火光就会把这些器具投影到囚徒面前的洞壁上。由于他们长期看着这些影像,他们自然地认为影像是唯一真实的事物;

②如果囚徒碰巧获释,第一次看到火光与物体,他就会明白原物比影子比更真实。如果他走出洞穴,第一次看到阳光下的事物,他会先见到阴影,在看到水中的倒影,然后看到阳光中的事物,最后见到太阳自身,并明白太阳是万物的主宰;

③如果他返回去拯救他的囚徒同伴,但他会与他的囚徒同伴们争论幻觉与真理、偶像和原型的不同,并激起众怒,甚至被处死,因此,他的努力最终失败了。

(2)具体分析

①柏拉图认为洞穴中的世界是可感世界,而洞穴外的世界是理智世界。他认为人们与囚徒相像,囚徒代表着人类的状态,而囚徒被拉出洞穴的过程则是人类通过教育而获得启蒙的过程:

②柏拉图借解放囚徒失败的故事,阐发了他关于哲学家的使命的观点。虽然哲学家的兴趣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