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东北财经大学社会学之社会心理学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亲社会行为
【答案】亲社会行为是指一切有益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如助人、分享、谦让、合作、自我牺牲等。它是人与人之间在交往过程中维护良好关系的重要基础,对个体一生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对于亲社会行为形成的原因,历来存在不同的观点,主要有:①社会生物学观点认为,亲社会行为是人的先天特性,来自人们的基因,可以遗传。②社会交换论认为,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本质上是个人试图尽可能获得最大利益,同时又尽可能少地付出代价的社会交换过程。③社会规范论认为,人类道德准则中最普遍的成分是交互性规范。交互性规范是支配社会交换、保持社会关系中得失平衡的一个基本原则;社会责任规范是社会期待人们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其影响因素包括:①文化因素;②情境因素;③家庭成员的行为;④学校、同伴与媒体的影响;⑤受助者特征;⑥助人者特征等。
二、简答题
2. 了解社会心理学理论的意义与学习的必要性。
【答案】半个多世纪以来,西方社会心理学先后提出了许多新理论。这些理论大体上是沿袭心理学四大学派的传统观点,并在各自系列研究或争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四大学派是行为主义学派、精神分析学派、格式塔学派(或认知学派)及符号相互作用学派。
(1)了解理论的意义
社会心理学的各种理论是各学派对于种种社会心理实质或社会行为产生原因的解释。掌握这些理论的意义在于以下几方面:
①可以使人对许多具体项目的研究成果有更深入的理解。具体问题的研究总是十分具体而生动的,其论说也往往是就事论事的,但如果人们知道研究者的立场、观点属于某一学派,并把这一具体研究与学派理论体系联系起来并纳入其中,就可以获得更多更深刻的意义。理论还可以使各项具体研究摆脱零散与孤立状态,构成系统加以理解。
②可以对后继研究或行动起定向或参照作用。理论是对特定现象内各种关系的一般表述或设想,它虽不能代替其中许多细节的具体研究,却能从全局中指出某些知识的空缺与亟待检验与实证的部分,因而能促使人们去作进一步填补性研究或验证性探讨。任何研究在开题前,必须有理论上的设想,然后通过一定的操作步骤加以实证。这种理论上的设想,可以从各个学派的理论中寻找立脚点,也可以从中找出某些合理部分加以综合构成新思路。有无一定理论作依据或参照,往往决定着一篇论文报告及其讨论的深浅度。
③可以推动理论的更新与发展。每一种理论都有一批拥护者,表明它们有一定的合理性或吸引力;但任何一种理论都会有批评者或质疑者. 并带来争论,表明它们并非都尽善尽美,也总含有
片面性甚至错误。理论的评析争辩有助于推动开展各自的理论性研究,同时也能促进理论本身的发展。
(2)学习理论的必要性
理论是经验的概括,研究的总结。由于事物的复杂性和人类认识渐进性与相对性,有些观点
,并在为实只能以假说的方式存在,需要通过不断的验证来充实或完善。理论产生于实践(实验)
践服务或通过反复实验得到发展。但一切科学的理论都更深刻、更正确、更全面地反映现实,因此了解一门学科必须首先并始终去把握或探索其理论。
3. 什么是价值观、价值系统和价值取向?它们与亲社会行为有何关系?
【答案】(1)价值观(values )是关于事物具有不同价值(对个人或对社会的重要性与意义)的看法、观点或观念体系,体现在人们对人生价值的看法和对生活意义的评价及行为方式的选择等方面,人生观是它的重要组成部分。
(2)价值观依其存在的方式分为社会价值观和个人价值观。个人或群体所持有的若干相关的价值观按照主次、轻重缓急有序排列所构成的思想体系就是价值系统(value system)。
(3)价值观是亲社会行为的一个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人的价值观虽然是比较稳定的,但也是可以加以改变和培养的,改变个人的现有价值观可増进亲社会行为。
①价值澄清法(value clarification )。价值澄清法是培养价值观的方法之一。该方法认为:价值观是人固有的潜能,年轻人的许多问题行为多半是由于缺乏清晰的价值观造成的。要想使青少年获得清晰的价值观并使其发挥作用,应借助环境的影响和成人的启发,帮助他们对有关的事件展开理性思维与情绪体验,通过检查自己的行为模式,辨认支配自己行为的价值观,通过交流来了解自己的价值观与他人价值观的关系,揭露与解决价值观的冲突等步骤,对自己的价值观逐步地进行澄清,然后依据自己选择的价值观行事。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作用在于设计各种活动,运用各种方法和技术诱发学生暴露、陈述、思考、体验并按照某种价值观去行动。教师不提供唯一的正确答案。他通过提问或组织小组讨论来启发学生深入思考而不去评论学生的表露,一切抉择都由学生自己作出。
②价值观形成的过程。任何一种观念要真正成为个人的价值观,都必须经过三大阶段七个步
;b. 赞赏(珍爱自己骤:a. 选择(自由选择;在多种可选范围内选择;考虑各种后果之后才选择)
;c. 行动(按自己的选择行事;作为生活方式重复施的选择并感到满意;愿公开承认自己的选择)
行)。
4. 简述社会化是一个连续不断的、终身的过程。
【答案】社会化通常是指个体在社会影响下,通过社会知识的学习和社会经验的获得,形成一定社会所认可的心理一行为模式,成为合格社会成员的过程。人的社会化过程是一个漫长的连续性的过程,是人的终身课题,人在社会生活中不断接受社会的塑造,适应社会的变化,反过来也在不断地影响和改造着社会。社会化的历程,是个人与社会不断互动、共同影响、相互适应的动态过程。
(1)社会化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
人生每一阶段的社会化,都是以前一阶段的社会化为基础的。前一阶段的社会化状况,会对后一阶段的社会化产生深远的影响。如果前一阶段的社会化没有达到预定目标,则后一阶段社会化会出现明显困难。社会在发展变化,生活于其中的个人不仅要适应这种变化,而且其本身又在促成这种变化。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认为,整个社会的变化就是生活在其中的无数个体社会化的总和。
(2)社会化是一个终身的过程
在生命不同时期,人有不同的欲求,因此,他必须不断地掌握不同的满足自身欲求的社会行为模式。美国心理学家艾里克森将弗洛伊德所描述的终止于童年期的人格发展历程扩展到整个生命全程,他认为,在生命历程的不同阶段,人的社会化有着不同的内容和任务:①婴儿期(0~1.5
,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②儿童期(1.5~3岁),自主与害羞和怀疑的冲突;③学龄岁)
,主动对内疚的冲突;④学龄期(6~12岁),勤奋对自卑的冲突;⑤青春期(12~初期(3~5岁)
18岁),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⑥成年早期(18~25岁),亲密对孤独的冲突;⑦成年期
,生育对自我专注的冲突;⑧成熟期(65岁以上),自我调整与绝望期的冲突。 (25~65岁)
5. 领导行为与情境的关系是什么,如何选择适宜的领导行为?
【答案】(1)关系
领导与情境相互作用理论认为领导行为或领导方式的效果不仅取决于它们本身,而且取决于被领导者的特点和所处的环境。领导有效性是领导方式、被领导者和环境的函数。即:领导有效性=f(领导行为•被领导者特性•环境)
(2)方法
①领导的连续带模式
坦南鲍姆和施米特提出了领导的连续带理论(continuum theory of leadership)。
当下属有才干,能独立处理问题时,采用以部属为中心的领导行为;当下属无能时,采用以主管为中心的领导行为。当下属有独立自主的要求、做好了承担任务的准备,并且理解了群体的目标和任务时,应更多地以部属为中心;反之,则应以主管为中心。
②生命周期理论
领导的生命周期理论(life cycle theory of leadership)首先由卡曼提出,随后由赫西和布兰查德予以发展。
a. 当下属多数处于不成熟阶段时,选择高工作、低关系的命令式领导;
b. 当下属多数处于初步成熟阶段时,选择高工作、高关系的说服式领导;
c. 当下属多数处于比较成熟阶段时,选择低工作、高关系的参与式领导;
d. 当下属多数处于成熟阶段时,选择低工作、低关系的授权式领导。
③通路—目标模型
通路—目标模型(path-goalmodel )又称为目标导向模型,是由伊万斯首先提出,后由豪斯加以发展的。这一模型结合了弗鲁姆的期望理论与俄亥俄州立大学的领导行为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