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吉林大学文物学概论、博物馆学概论(同等学力加试)之文物学概论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青瓷

【答案】青瓷是在瓷器坯体上施以青色釉的成熟青瓷器。因釉料中含有一定的铁元素,经高温还原,呈现青绿色或青黄色而得名。由于铁元素作为青色釉的着色剂较为容易得到,且是在还原焰气氛中烧成,工艺原始,所以早期瓷器一般为青瓷。我国从商周时代起就出现原始青瓷,到东汉晚期己能烧造出成熟的青瓷,此后不断发展进步。唐代的越窑、宋代的耀州窑、汝窑、哥窑、官窑及龙泉窑,都是著名的烧造青瓷器的窑场。

2. 玉衣

【答案】玉衣又称“玉匣”或“玉柙”,是汉代皇帝和贵族的殓服。因等级不同而有金缕、银缕、铜缕之分,这些材质考古中都曾发现。最著名的两件是中山靖王刘胜和梁孝王墓中发现的两件金缕玉衣。河北满城汉墓出土两套保存完整的玉衣,各由2498和2160片玉片以金缕编缀而成,金缕用量为1100克左右和700克左右,每块玉片的大小和形状都经周密设计和精细加工。河南商丘永城梁孝王墓也发掘出土金缕玉衣,现藏于河南省博物院。玉衣殓葬制源于春秋战国,始于西汉末或东汉,魏文帝黄初三年(222年)废止。

3. 三彩釉陶

【答案】三彩釉陶是指始于南北朝而盛于盛唐时期(大约最早见于高宗时期,“安史之乱”后衰落)的、多釉色的低温釉陶器。其胎料或是白色粘土,或是高岭土(未烧至1300℃,釉色有黄、绿、储、蓝、黑、白等多彩,但以前列三种釉色为主,故习惯上称“唐三彩”。唐三彩的釉料中因加入了大量的助熔剂铅,使得各种颜色互相交融,形成班驳灿烂的彩色釉; 又因铅的作用,釉面虽不透明,但亮度增强,使釉色显得格外明亮瑰丽。

4. 良渚文化家墩

【答案】良渚文化家墩是指年代约在公元前3300~前2200年,主要分布在太湖地区,南以钱塘江为界,西北至江苏省常州市一带的文化遗址,因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县良渚遗址而得名。其大多数分布在平原中的高墩山丘上,主要是为了建设大型墓葬或祭祀坑,且多出土刻画着人神结合形象的璧和琮等玉石器。众多精美的玉石器、玉石器的上的图像、人工堆积的冢墩,以及其他文化遗存所反映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为探讨良渚文化的社会结构,以及这种社会结构的特殊性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并极大的丰富了文明起源的理论。

5. “越式鼎”

【答案】越式鼎是指商代中晚期岭南独自铸造的具有“岭南土著特征”的青铜器中的典型代表。它的基本特征是:盘口、下部微鼓的扁圆腹、底圜平,槽状的立耳、有的内铸绳索纹,实足较高、较细、足尖略外撇,整个器物轻薄,或于肩部铸简单的带状花纹。广州南越王墓出土1件重26.5公斤的越式鼎,并通过此鼎来推断当时岭南冶铸铁器的水平。

6. 赝品

【答案】赝品本义指工艺精湛的仿真品,价值和价格可以紧随被仿品,现在通常指工艺拙劣的仿冒品。赝品是古董及书画市场的交易中以假乱真的行货。由于这些物品并非原创,是临摹、仿制或复制的,而持有者、贩卖者却讴称是原作,所以把这些物品成为赝品。

7. 炳灵寺石窟

【答案】炳灵寺石窟是中国十六国时期至明代佛教石窟寺,唐称灵岩寺,位于甘肃省永靖县西南40公里刘家峡水库的大寺沟西岸。窟群有上寺、下寺和上、下二寺之间的洞沟三部分组成。据有关文献和现存实物分析,它于十六国时期的西秦开凿,北魏、北周、隋、唐、宋、西夏、元、明各代都有续凿或修缮,其中以唐代开窟造像最多,明代以后,逐渐萧条和湮没。炳灵寺石窟中的各代造像,绝大部分为石雕,少数为泥塑和石胎泥塑,每个窟完内,除造像外,均绘壁画。现存195个窟完,其中以下寺的窟完数量为最多,编号183个,现存共776尊大小造像,其中82尊泥塑和石胎泥塑,残留约900余平方米的壁画。

8. 毛公鼎

【答案】毛公鼎是西周晚期青铜器,相传清道光年间出土于陕西岐山县。其通高53.8厘米、口径47.9厘米,腹内有铭文32行499字,为现存最长铭文的青铜器。作器者毛公记载周宣王告诫,是研究西周晚期政治的重要资料,现藏台湾省台北市。

二、简答题

9. 简述文物保护材料的特殊要求。

【答案】(1)用于文物保护和修复的材料,必须能保持文物原貌,修旧如旧,是文物在保护前后外貌上基本一致或力争回复己损文物的原貌,要特别注意保护文物的历史标记不受影响。

(2)用于文物保护的材料,不应出现“保护性”损害,处理后不留隐患。

(3)用于文物保护的材料,能使对文物病害的治理与预防两个方面结合起来,既能消除影响文物寿命的病变,又能防止或延缓各种有害因素对文物的损害。

(4)用于文物保护的材料的性质及保护效果具有长时间的稳定性,同时这种处理还具有可逆性和再处理性,一旦有新的、性能更好的材料可对其进行无障碍替换。

(5)用于文物保护材料合成的原料应来源丰富易得,价格便宜,合成工艺简单可行,三废少且易于治理。

(6)文物保护材料必须认真严格地经过对比试验,优于一般常用的材料时,才能先用于残片或残缺文物; 效果好时,再用到一般文物; 经过多次试验验证确实无问题时,才能用于珍贵文物。

10.简述文物的作用。

【答案】文物的作用由文物价值所决定的。文物价值内涵丰富,决定了文物有多种作用。其主要作用可归纳为文物的史料作用、教育作用和借鉴作用。

(1)文物的史料作用

①文物的证史作用

主要表现在对史籍的证实。人们撰写的世界史、国史断代史,一般都是依文献资料撰写。不过文献对历史的记载是否符合史实则有待考证,而考证只有依靠文物。

②文物的正史作用

校正史籍中的语误,以订正史传。

③文物的补史作用

补史作用主要表现为研究无文字可考的史前史提供实物资料及填补史籍失载的历史。

④文物的史料作用

文物作为证史、正史、补史的实物史料,其最终目的在于运用这些最能反映历史本来面目又可信度强的资料,对历史进行详实的研究,恢复历史真面目。

(2)文物的教育作用

文物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以及科普教育的形象、生动的教材。

(3)文物的借鉴作用

中国有丰富的古代文物,尽管有的有文献记载,但它一般都没有具体的形象。通过对文物的研究可以为今天的艺术创作活动提供有益的借鉴。

11.文物保护的原则是什么?

【答案】文物保护工作者经过不懈努力,在总结几十年来文物保护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借鉴国外的实践经验,逐渐形成了一些文物保护修复的规则。这些规则经过分析、总结、提高,上升到保护理论的高度,并逐渐成为文物保护工作中共同遵守的原则:

(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文物保护学是一门在理论与实践方面都要求很高,多学科相互交叉渗透的综合性边缘学科。做好文物保护,必须加强文物保护方面理论知识学习,打好理论基础,在正确理论指导下认真实践,不断提高文物保护操作技能,确保保护修复工作质量。理论来源于实践并在保护实践中接受检验,只有在实践检验中发现问题,研究解决问题,才能不断提高理论水平和实践动手操作技能。

(2)保存或恢复文物原状的原则

保持文物原貌,即保存或恢复文物的原状,整旧如旧,是文物保护修复的一条基本原则。文物有最初制作出来的原始状态,又有千百年历尽沧桑,在各种因素影响下发生变化后的状态,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