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战结束以后,民族问题重新引起社会高度关注。德国学者尤尔根·哈贝马斯说:“随着经济的跨国化,特别是金融市场以及工业生产的跨国化,民族国家的政府今天越来越发现,为了保持国际竞争力,自己不得不忍受诸如失业率持续上涨,少数群体不断被边缘化这样的后果。”哈贝马斯的观点说明了() 经济全球化导致国际竞争不断增强。 经济全球化有利于缓解民族争端。 经济全球化削弱了民族国家的主权。 跨国公司阻碍了民族国家的强大。
英国1722年《定居就业与救济法》赋予教区强制性要求贫民受雇于雇主的权。1834年英国议会通过了新的“济贫法”,对申请救济的贫困者要进行严格分类和审查。1948年英国政府又制定了《国民扶助法》,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包括所有社会服务项目的,由国家统一管理的,包括全国所有公民在内的社会保障制度。对英国福利体制评价正确的是() A.18世纪的救济措施适应了工业革命的要求。 B.新济贫法体现了对贫困者的人道主义援助。 C.19世纪社会矛盾尖锐是英国救济制度发展的基本动因。 D.20世纪40年代的社会保障措施反映出政府职能扩大。
1953年,周恩来主持通过了《关于修订高等学校领导关系的决定》,明确了由新设立的中央高等教育部对全国高等学校实行统一领导的管理体制。同时规定,综合性大学以及与几个业务部门有关的多科性高等工业学校由中央高等教育部直接管理。这些决定反映了() A.高等教育变革符合当时经济建设需要。 B.当时政治环境推动了教育体制变革。 C.领导个人喜好影响高等教育发展方向。 D.高等教育发展必须与国家政策同步。
戴维·赫尔德在《民主的模式》中写道:“雅典民主的标志是对公民美德的普遍认同:„„在这样的共同体中,公民享有权利和义务,但这些权利并没有分散到个体手中,而义务也不是一个以维护公民个人利益为目的的国家来推行的。事实上,他们只有公共的权利和义务。”据此判断,在雅典() 个人的权利得到充分保障。 法律维护少数人对多数人的专政。 城邦的意志和利益高于一切。 公民参与城邦事务的权利受到限制。
有学者研究材料发现:宋代的商税率大致为3%,国家权力对商业的征税力度,比农业要低得多;清代商人出现亏损时,统治者常常要“优商”“恤商”。与之相比,统治者很少在农家收成下降时优恤农民。这表明() 古代统治者改变了重农抑商政策。 商人地位逐渐超过其他社会阶层。 宋以后国家商业税收超过农业税。 古代对商业采取的政策较为灵活。
有学者认为:“似乎十分有悖常理但又千真万确的是,对西方实际统治的反抗已大大有助于完成西方文化对世界的征服。”符合文中所说的“反抗”包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