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级中学历史题库>高级中学历史(综合练习)题库

问题:

[单选] 英国1722年《定居就业与救济法》赋予教区强制性要求贫民受雇于雇主的权。1834年英国议会通过了新的“济贫法”,对申请救济的贫困者要进行严格分类和审查。1948年英国政府又制定了《国民扶助法》,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包括所有社会服务项目的,由国家统一管理的,包括全国所有公民在内的社会保障制度。对英国福利体制评价正确的是()

A . A.18世纪的救济措施适应了工业革命的要求
B . B.新济贫法体现了对贫困者的人道主义援助
C . C.19世纪社会矛盾尖锐是英国救济制度发展的基本动因
D . D.20世纪40年代的社会保障措施反映出政府职能扩大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张謇创办的民族企业发展很快,但很快走了下坡路,从根本上是由于:() A、近代中国矛盾错综复杂。 B、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C、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 D、中国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从宋代的瓦肆到元代的杂剧、明清小说,说明我国古代文学:() A、反映了教育的普及。 B、适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要求。 C、有利于白话文的推广。 D、在发展中,高雅文化消失。 李约瑟在《中华文明科学史》中说道:“中国之所未能发展出现代的科技,问题不在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缺乏逻辑推论思维),而在于中国传统上以儒士大夫为首,认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社会文化。”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儒家思想重人伦不重实用是导致中国现代科技落后的主要原因。 缺乏逻辑推论思维是导致中国未能发展出现代科技的主要原因。 思想文化专制禁锢中国文人的思想导致中国现代科技未能形成。 科举、四民观念等使中国人轻视科技进而造成现代科技的落后。 民国十三年八月,孙中山在广州演讲时说:“共产主义是民生的理想,民生主义是共产的实行;所以两种主义没有什么分别,要分别的还是在方法。”这表明孙中山先生() 认为三民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目标一致,过程迥异。 认为土地国有是实现共产主义的必经途径。 尝试寻找中国式的资本主义发展模式。 接受俄国式发展道路,确立三大政策。 有学者认为:“似乎十分有悖常理但又千真万确的是,对西方实际统治的反抗已大大有助于完成西方文化对世界的征服。”符合文中所说的“反抗”包括() 太平天国运动和美国独立。 维新运动和义和团运动。 洋务运动以及新文化运动。 明治维新以及五四运动。 英国1722年《定居就业与救济法》赋予教区强制性要求贫民受雇于雇主的权。1834年英国议会通过了新的“济贫法”,对申请救济的贫困者要进行严格分类和审查。1948年英国政府又制定了《国民扶助法》,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包括所有社会服务项目的,由国家统一管理的,包括全国所有公民在内的社会保障制度。对英国福利体制评价正确的是()
参考答案:

  参考解析

本题暂无解析

在线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