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十三年八月,孙中山在广州演讲时说:“共产主义是民生的理想,民生主义是共产的实行;所以两种主义没有什么分别,要分别的还是在方法。”这表明孙中山先生() 认为三民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目标一致,过程迥异。 认为土地国有是实现共产主义的必经途径。 尝试寻找中国式的资本主义发展模式。 接受俄国式发展道路,确立三大政策。
有学者认为:“似乎十分有悖常理但又千真万确的是,对西方实际统治的反抗已大大有助于完成西方文化对世界的征服。”符合文中所说的“反抗”包括() 太平天国运动和美国独立。 维新运动和义和团运动。 洋务运动以及新文化运动。 明治维新以及五四运动。
鸦片战争期间一些民众向英军出售粮食、畜禽、淡水,以图获利,另一些民众为他们充当苦力,从事运输,以求工值。至于英军在行进甚至开战之时,成群的民众躲在远处观看这难得一见的“西洋景”,更是在英方文献中屡见不鲜。材料反映了() 英方诋毁中国民众。 民众具有强烈的反封建思想。 英军发展海外贸易。 民众尚未形成民族国家意识。
宋仁宗曾说:“措置天下事,正不欲专从朕出。若自朕出,皆是则可,有一不然,难以遽改。不若付之公议,令宰相行之。行之而天下不以为便,则台谏公言其失,改之为易。”该言论反映出宋代() 君主专制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强化。 君主专制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削弱。 君主专制下的理性精神。 相权在一定程度上对君权有制约。
美国学者杰里·本特利所著《新全球史》中文版序言中有这样一段话:“19世纪下半叶,受进化论和科学分类学的影响,西方史学家倾向于把世界各民族分为不同类型,并孤立考察各自发生、发展的过程,因此不同名目的‘文明史’在世界史著作中占据主导地位。20世纪以后,随着相对论的传播,西方史学家的注意力向不同民族和地区之间的‘相对性’和‘关联性’转移,体现‘全球互动’的世界史便应运而生。”对材料解读表述最准确的是() 西方近代史学发展与科学方法论的发展密切相关。 西方近代的史学发展由片面不完善走上全面完善。 在相对论基础上产生的全球史观比原先文明史观科学。 全球史观应该成为当今研究世界历史的唯一科学方法。
有学者研究材料发现:宋代的商税率大致为3%,国家权力对商业的征税力度,比农业要低得多;清代商人出现亏损时,统治者常常要“优商”“恤商”。与之相比,统治者很少在农家收成下降时优恤农民。这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