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云南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612政治学概论之《政治学概论》考研内部复习题及答案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政治动机

【答案】政治动机是政治心理的若干构成要素之一。它是指激励并维持政治主体的政治活动以达到特定的政治目的的内在动力,它隐藏在人们的政治行为背后,是政治行为的内驱力。

政治动机作为一个心理过程,是由社会成员的利益需求和政治目标两个方面有机构成。政治动机是构成社会成员政治行为的直接原因,是在政治认知和政治情感的基础上形成的。

2. 政治改革

【答案】政治改革是指统治阶级中政治领导集团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不断提高政治效能,改善政治关系,巩固政治系统而进行的有计划有步骤的自我调整和变革。政治改革的实质是统治阶级集团对政治关系的调整

3. 政治社会化

【答案】政治社会化就是政治文化的形成、维持和改变的过程,也就是一个社会内政治取向模式的学习、传播、继承的过程。从政治社会化的基本含义看,首先,在个体层面,政治社会化是一个人特有的政治态度、政治情感、政治价值观和政治认知模式的形成过程。其次,在社会层面,政治社会化是特定政治文化传播和延续的过程。

4. 和谐世界

【答案】和谐世界是基于中国文化传统的系统观、整体观而提出的全球政治伦理、法律与国际关系建设的伟大理念,中国的“和谐世界”理论,不仅解决了中国发展道路问题,也是建立全球国际政治伦理与国际秩序的指导原则,是站在全球秩序角度,而非仅仅狭隘地站在中国自己的角度。实现各国和谐共处,建立民主的世界。只有不同国家间和谐共处、实现国际关系民主化,才是建设和谐世界、促进人类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关键和前提。

5. “第三波”

【答案】“第三波”即第三次民主化浪潮,以1974年葡萄牙“尉官运动”为标志,民主化浪潮席卷南欧、拉美、非洲和东南亚的大多数国家,使采用资本主义民主政体的国家增至107个,约占全世界国家总数的58。可以看出,70年代以来的民主化浪潮可以称得上一次世界范围内的“民主革命”。

二、简答题

6. 中间阶级兴起对社会结构产生了哪些根本性影响?

【答案】中间阶级的崛起,对于阶级社会结构的根本性影响体现在两个方面:

(1)中间阶级是一个相对开放的阶级,它与职业阶层之间的界限比较模糊,并不排斥下层人民通

过教育和职业跻身中中间阶级的可能。这样一来,以中间阶级为主导的阶级社会,就从根本上改变了本来意义的阶级社会所具有的封闭性特征,使之具有较强的流动性;

(2)中间阶级的存在,使阶级社会形成了一种新的权力平衡格局。中间阶级处于国家与下层民众之间,充当了“平衡器”,它的存在能有效地保证民众免受国家的操控,同时避免国家被大众压力所左右。

社会学者发现,中间阶级是一种在精神上相对保守、在组织上趋于稳定的力量,一个中间阶级占主导的社会往往是政治卜十分稳定的社会。在这样一种社会结构之中,利斋冲突很少能上升到政治层面,它们往往停留在税收、社会福利和司法等政策层面的争执,政治斗争的焦点也从合法性问题转移到就业、抚养权、性别等问题上,社会矛盾可以通过社会政策来调解。

7. 国家行为体与非国家行为体之间存在哪些差异?

【答案】(1)主权国家是国际政治的基本行为主体,是国际社会最活跃、最富有能量的主角。作为国际关系行为主体的国家必须具备以下四个要素:

①具有固定的领土和定居的人民。这是国家得以形成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②具有一定的政权机构。这是国家行使对内、对外职能的凭借;

③拥有主权。这是国家作为国际政治中行为主体的最重要的特征。享有主权意味着一个国家拥有独立自主的处理其内外事务的最高权力,并能够真正确立其在国际社会中的行为主体地位。与国家行为体不同,国际组织并不拥有固定的领土和居民,也不拥有至高无上的主权。

(2)国际组织是在国家间关系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起来的。一方面,它是其成员协商与谈判的论坛以及实现政策目标的工具,从而扩展了国家进行国际活动的空间,促进了国际协调与合作。另一方面,与国家行为体相比,虽然国际组织享有的权利是派生的、行动能力也是有限的,但国际组织在许多特定问题领域的决策和立法等对国家主权的行使构成直接或间接的限制,甚至制约着各国的决策过程。而国际组织本身作为国际关系的行为体,它们之间也形成了“超国家”体系,实现了对国家间关系结构的超越。

8. 合法性的基本类型是什么?

【答案】马科斯·韦伯概括了传统型、法理型和克里斯玛型(超凡魅力型)三种合法性类型:

(1)传统型

在传统型合法性中,风俗习惯、传统惯例具有无上的权威性,只要人生活在这个传统之中,他就得无条件烙守这一传统。统治者的统治地位来自这个传统,从而让人无条件地去服从。

(2)法理型

在这种政治权力体系中,法律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由于法律是人们长期以来经过反复的讨价还价磨合而成的,所以能最大限度体现人们的基本权利与利益。由这一法律所产生的结果,就应该得到无条件的遵从。

(3)克里斯玛可以译为“超凡魅力”,统治者除了依靠传统或者法律来求得合法性,他还可以凭自己的个人魅力来赢得被统治者的支持。

三、论述题

9. 试述国体与政体的辩证关系。

【答案】国体与政体是关于国家问题的一对概念。国体与政体的关系,是内容与形式的辩证统一。内容决定形式又离不开形式,形式表现内容又不能脱离内容。

(1)内容决定形式,国体决定政体。国体决定着一个国家由哪个阶级来统治,因此,与政体相比,国体不能不占首位。政体必须适应国体的需要,在一定的国体下,政体的形式不是可以任意选择的。国家的阶级本质从根本上决定着政体的选择和采用,现实政治中的政体都是依附于一定的国体,为一定的国体服务的。一个国家采取和选择何种政体,主要是由这个国家的统治阶级来决定的。一定的政体必须适合一定的国体,当国体发生变革时,政体也就会发生变化。

(2)没有一定的形式,内容也就会变成虚幻、空廓的东西。一定的国体要通过一定的政体形式来表现。如果没有适当的政体,统治阶级就无法组织和巩固自己的国家机器,无法体现和保持国家的性质。因此,也不能只讲国体,而忽视政体。任何一个统治阶级,都要根据统治的需要来设计国家权力的结构,确定最高政权机关内部的权力分配关系。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随着新的生产关系的产生和新兴社会力量的出现,在酝酿社会革命的同时,往往也会伴随着关于政体的辩论和探索。当社会革命终于发生时,往往不改变政体就不能建立新的国体,因此,当新兴阶级取得政权后通常都要采用新的政体。而且,在伟大社会革命的时代,关于政体的争论,往往成为不同政治力量之间斗争的焦点,关于政体的选择可能成为一个国家社会矛盾和阶级斗争中的首要问题,甚至可能导致流血斗争,成为引发革命的导火线。政体作为国家的外部形态,并非完全处于被动状态,它在实现和保证统治阶级的地位和权力、增强政权的统治能力方面具有不可缺少、不可替代的作用。

(3)国体和政体共同构成了一个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国家机关权力的具体运作力一式和具体制度是由国家根本政治制度所决定的,必须根据国家根本政治制度的原则来设计和安排。但是,它们一般有更大的灵活性和变通性,在国家形式中也不是完全被动或者可有可无的,政治体制的改进和调整,也会对根本政治制度的实现、巩固和完善产生重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