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上海师范大学法政学院911中共党史考研内部复习题及答案

  摘要

一、简述题

1. 简述中国对外政策的基本原则与主要内容。

【答案】(1)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中国对外政策的基本原则具体有:

①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是中国对外政策的宗旨。中国国家的社会主义性质、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切身利益都决定了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是中国对外政策的宗旨和首要目标。

a. 中国在近代历史上是个遭受帝国主义欺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中国人民饱经战乱和穷困之苦;

b. 中国是个社会主义国家。绝不会发动战争去侵略和奴役别国人民,也绝不愿像过去那样受别国维护的奴役促进和压迫、社会主义的国家性质决定中国外交的宗旨和首要目标必须是和平与发展; c. 中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正在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需要外部环境的不断优化作为保证,和平是中国发展繁荣最根本的前提。这是中国外交把和平与发展作为宗旨和首要目标的重要原因;

d.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突出问题。从优化国际环境,维护中国的安全、领土完整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方面出发,也要把和平与发展作为中国外交的首要目标。

②独立自主是中国外交政策的根本原则。新中国建立以来,无论是在与苏联结盟时期,还是联美抗苏时期,中国都没有放弃独立自主原则。

③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中国处理同一切国家关系的基本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主要是指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这五项内容是相互联系的,其核心和主要内容是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

④中国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主张。中国政府主张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基本内容包括: a. 政治上应相互尊重,共同协商,而不应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

b. 经济上应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而不应造成贫富悬殊;

c. 文化上互相借鉴,共同繁荣而不应排斥其他民族的文化;

d. 安全上应相互信任,共同维护,树立互信、互利、平等和协作的新安全观,通过对话和合作解决争端,而不应诉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2)中国对外政策的主要内容包括:

①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②加强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与合作;

③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发展同世界各国的芙系。

2. 国际政治权力格局的流变及其特点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案】自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形成以来,国际政治权力格局的流变,经历了五个阶段,它们是: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格局、维也纳体系格局、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格局、雅尔塔体系格局和

冷战后的体系格局。

(1)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格局

近代世界权力格局的第一次演变发生在17世纪初期,其标志是该时期席卷欧洲的30年战争。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签订,成为现代国际关系史的开端。和约确立的国家无论大小、无论是战胜国还是战败国,均能以主权国家身份参与国际协议的原则,作为国际关系发展的重要里程碑而载入史册。

①从国际层面看,神圣罗马帝国控制欧洲的局面己经走向衰落;

②从国家层面上看,民族国家称为国际舞台的主要角色;

③从决策者个人层面看,王权逐渐取代了神权,各国君主的国家主权意识增强,国际政治中的纷争更多地体现了决策者捍卫国家和民族利益的主观意愿。

总之,此阶段是建立在主权国家基础上的国际政治格局的形成阶段。

(2)维也纳体系格局

威斯特伐利亚和会之后,国际关系中的重要特点是西欧向世界各地的扩张。西班牙、荷兰、英国、葡萄牙等国均以各种形式在世界各地建立殖民地和进行宗教文化渗透。欧洲扩张的结果之一是导致了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 结果之一是导致了欧洲强国因殖民地等问题而进行的无休止的激烈较量。经过一段时间的竞争,国际关系中形成了以法国、英国、奥地利、俄国和普鲁士等占主导地位的多级格局。

(3)凡尔赛一一华盛顿体系格局

从19世纪末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是欧洲强国之间从两级对峙到帝国主义战争的时期。大战结束之后,美、英、法等过在同德国签订了《凡尔赛和约》之后,又同德国的同盟国签订了合约,构成了凡尔赛体系。1921年至1922年,美英日等过在华盛顿召开会议,订立了《四国条约》、《五国海军协定》和《九国公约》,从而确立了帝国主义战胜国的既得利益,使得世界上出现了暂时的和平。到了20世纪30年代,由于德、意、日等过经济、军事实力的小断发展,打破了凡尔赛一一华盛顿体系所建立的平衡。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凡尔赛一一华盛顿体系格局彻底瓦解,国际关系发生了新的排列组合。

(4)雅尔塔体系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以1944年的布雷顿森林会议和1945年的雅尔塔会议为标志,形成了战后持续四!-多年的雅尔塔体系格局。

①雅尔塔体系格局维持的时间比以往任何一个格局都长,经历了形成、分化和解体三个阶段,对其后的世界权力格局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a. 冷战开始与两大阵营的形成;

b. 两大阵营的松动与分化;

c. 两极格局的解体。

②与近现代国际关系史上几次大的格局转换相比,这次格局转换有不同的特点和时代背景

a. 历史上,世界政治格局的转换,都是经过大规模的国际性战争,打破既有国际力量的均衡,使

旧格局归于瓦解,都是由战胜国通过国际会议划分势力范围,瓜分国际权益,确立以战胜国为主导的国际秩序。而这次格局转换的起因,不是新的国际力量压倒了旧的国际力量,而是旧的国际力量因内部问题而自行衰落。

b. 新旧格局转换过程中既然没有战争形成的催化剂,则影响其转换的因素具有潜在性、分散性和不确定性,将使格局转换经历较长的时期。

(5)后冷战时代国际政治的权力格局

苏联解体以来,经过数年来不断的竞争和较量,「前已基本形成了一个山美、欧、日、俄、中五大力量支撑的新格局雏形,而这个新格局会在21世纪初进一步形成和完善。五大力量格局基本形成的依据是:

①两极格局的终结为新格局的形成提供了历史性的机遇,世界各种力量对比造成了“一超多强”的格局。

②在目前世界的五大力量中心中,除美国仍称得上有全球性军事能力及经济能力外,欧盟、日本、俄罗斯和中国各有所长,与美国相比可称为地区性大国或地区性力量,因此以“一超多强”来概括当今过渡时期大国间的力量配置是比较客观的。

3. 简述国家形式的内容。

【答案】从国家形式的具体内容上考察,一般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即国家的政体,它是指定的社会阶级采取何种形式去组织那反对故人保护自己的政权机关。它构成了一个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主要体现为国家的最高统治权力的形成方式和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形式。前者是指国家最高统治权力由一个机关集中行使,还是由数个机关分工行使; 后者是指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是由一个人组成,还是由一个集体组成,也就是由一个人还是由一个集体形式的机构行使国家最高统治权。

(2)国家结构形式,主要是指国家的各个组成部分如何整合成为一个整体,具体地表现为国家整体与部分之问的权力关系。国家结构是国家形式的另一个重要内容,它决定了调整和处理国家整体写部分之问的关系和权力划分的基本原则,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纵向权力结构和权力分配关系。国家结构形式一般有单一制和复合制两种。

(3)国家机关权力的具体运作方式和具体制度,一些具体制度和具体形式,如选举制度、执政党与政权的关系、决策程序、政府机构的实质和规模、中央对地力一的领导体制和具体控制手段、国家机关工职人员的选用和管理方式等等,它们只是组织、管理和控制国家机器的制度的具体环节,属于国家形式的具体方面。

4. 分析政治管理与政治统治的异同点。

【答案】政治统治是政治行为主体在权力制约关系的矛盾性和同一性双重驱使下,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力地位和权力制约关系,建构政治权力主体对于其他社会政治力量和社会成员的控制和约束关系,予把政治权力转变为政治权威,在政治权力主体与其他社会政治力量和社会成员之间建立权威与服从关系的一种行为。

政治管理是政治行为主体在权力制约关系的矛盾性和同一性的双重驱使下为了协调和解决利益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