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重庆工商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810新闻传播实务之《传播学教程》考研内部导师圈定必考题汇编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把关人(gatekeeper )理论

【答案】把关人(gatekeeper )理论是传播学先驱者库尔特·卢因通过对大众媒介“传播者”角色的研究而得出的一种传播理论。把关人又译为“守门人”,是指那些在新闻媒介系统中居于决断性的关键位置,对信息进行过滤和加工的人或组织,而这种对信息进行的过滤和加工的过程就是把关。1947年,卢因在《群体生活的渠道》一书中系统论述了这个问题,认为群体传播中存在着一些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才能进入传播渠道。1950年,传播学者怀特将这个概念引入新闻研究,明确提出了新闻筛选过程中的“把关”模式。这一模式说明,新闻报道是一个对事实加以取舍的过程。传媒内部存在着一系列的把关环节,把关是一种有组织的活动。

2. 信息

【答案】信息是指消除事物中或事物之间仟何不确定因素的东西,包括消息、资料、情报、数据、图像、知识、思想等。信息是构成世界的三大要素之一,旨在显示事物的存在状态与变化规律。信息的特性有:①信息的共享J 性; ②信息的扩散性; ③信息的传递性; ④信息的扩充性; ⑤信息的浓缩性; ⑥信息的替代性。

3. 哈钦斯委员会

【答案】哈钦斯委员会即“新闻自由委员会”,是20世纪著名的学术团体。该委员会成立于1944年初,由美国芝加哥大学校长罗伯特·哈钦斯领导组成。委员会用两年多的时间,对美国新闻自由现状进行了调查,前后听取了多家报纸、杂志、广播电台以及多位电影界人士的证词和意见,在1947年发表了第一期报告《自由而负责的新闻界》(也称哈钦斯报告)。这份报告先明确了大众传播责任的原则,从根本上奠定了社会责任学说的理论基础,确立了人众传播社会责任思想的问世,也宣告了一个相较于传统自由主义传播理论更成熟的新闻自由观的诞生。

4. 社会责任论

【答案】社会责任理论是继自由主义理论之后出现的又一种媒介规范理论。它由美国新闻自由委员会在20世纪40年代提出,代表性著作是1947年出版的《一个自由与负责的新闻界》。社会责任理论强调大众传播媒介对社会和公众应该承担一定责任和义务,它是对自由主义理论的一种修正。社会责任论的内容包括:①大众传播具有很强的公共性,因而媒介机构必须对社会和公众承担和履行一定的责任和义务; ②媒介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播应该符合真实性、正确性、客观性、公正性等专业标准; ③媒介必须在现存法律和制度的范围内进行自我约束,不能煽动社会犯罪,不能传播宗教或种族歧视的内容; ④受众有权要求媒介从事高品位的传播活动,这种干预是正当的。

二、论述题

5. 关于世界信息传播秩序的争论有哪些? 请对这些争论加以论述。

【答案】在国际传播和全球传播中,存在着许多尖锐的矛盾和问题,这些矛盾与问题己经引起了全球性的论争。这些矛盾和问题概括起来就是关于“新世界信息秩序”问题的论争。

“新世界信息秩序”(newworldinformationorder )这一概念的提出,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二战后,亚非拉美许多弱小国家从殖民统治下获得了解放。但由于长期的世界殖民体制的影响,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巨大; 发达国家对新闻和信息生产流通的控制,依然维持着发展中国家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领域的依附关系。发展中国家逐渐认识到,要真正改变受压榨、受控制的局面,必须改变现行不平等的信息传播体制。

1973年,第四次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在阿尔及尔召开,会上通过了((阿尔及尔宣言》。一般认为,该宣言是“新世界信息秩序”之争明朗化的开端。此后,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主要舞台,在各种国际机构和国际场所,美英等发达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展开激烈论战。

这场论战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以1973年的《阿尔及尔宣言》为起点,到1978年教科文组织发表《大众传媒宣言》。

这个阶段是发展中国家力量的集结时期,不结盟运动在这个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在1976年不结盟国家在印度举行首脑会议,并发布《关于信息非殖民化的新德里宣言》,成为团结广大发展中国家的重要指针。197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在内罗毕召开,自此,争论的中心舞台移到了教科文组织。

(2)第二阶段:从197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发布《大众传媒宣言》,到1980年“克布莱德委员会”报告书《多种声音一个世界》的发表,这是争论不断走向激化的时期。

1978年,教科文组织第二十次大会以全票通过《大众传媒宣言》,但这个宣言是妥协的产物,它只规定了大众传媒活动的一般准则和规范,如维护信息自由和人权、反对种族差别和殖民主义等等,并没有解决任何实质性问题。因此,这个宣言并没有引起各国的重视,甚至在新闻传播学界也没有引起多大反响。

关于“建立新世界传播秩序”讨论在“麦克布莱德委员会”则得到了充分展开。1980年,经过四年争论,委员会终于以《多种声音一个世界》为题提出最终报告,并在同年教科文组织贝尔格莱德大会上获得通过。

1983年12月,美国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充满了反西方论调,具有危及新闻自由和自由市场的因素,其活动“过于政治化”为由,表明退出的意向。1984年12月,美国正式宣布退出教科文组织; 1985年,英国也退出教科文组织。

(3)第三阶段:从美英退出教科文组织至今。

在这个时期,由于美国的退出,教科文组织财政发生困难,不得不作出某些让步。但是,关于建立“新世界信息秩序”的基本原则,一直得到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坚定支持。

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世界格局发生重大的变化。苏联东欧社会主义阵营解体,在这个过程中西方传媒的活动起了重要的作用。

1991年发生海湾战争,西方尤其是美国传媒对这场战争报道的绝对控制,引起全世界人的担忧。

新跨国传播技术尤其是卫星直播广播电视的发展,使得“信息主权”以及“文化冲突”等问题受到更广泛的关注。这些变化,为“新世界信息秩序”问题赋予新的内容。

6. 何谓受众的细分? 当前我国的新闻媒介该如何应对受众的分层化趋向?

【答案】(1)受众细分的含义

受众细分就是将受众这一数量众多、成员广泛的集合性群体根据小同的特征进行细分,细分后的受众群具有相似的特征,便于大众媒介的有效传播。受众细分是分众化时代的必然趋势。对受众的细分一般是按照其人口特征进行,主要包括:性别差异、年龄差异、文化程度差异、地域差异、收入差异等。

(2)新闻媒介对受众分层化趋向的应对

由于社会的变动、决策主体的增加、新增群体的增多,受众群体的分化趋势日益明显,造成了受众信息需求的多元与分化。如何应对这一趋势,更好地实现自身的生存与发展,成为当下媒体的当务之急。为了有效应对受众分层的趋向,媒体要采取以下几方面措施:

①加强对受众市场的研究,尤其是受众心理、受众特征、受众媒介使用状况的研究,以调查研究为基础,制定科学有效的受众战略。

②进行正确的受众定位。媒介的受众定位包括一家媒体的整体受众定位和媒体的各个分设栏目、频道等方面的特定的受众定位两部分内容。在对媒体进行成功整体定位的基础上,对个别栏目进行特殊定位,有利于在核心受众基础上,以专版、专栏的形式满足特殊受众的要求,进一步拓展媒体受众面。然而不论是整体定位还是栏目定位,都应该具体而明晰,彼此之间界限清楚。

进行清晰、准确的受众定位,要有认真、细致的筹划、设计过程,而最关键的步骤是在正确的定位原则指导下确定核心受众群。确定核心受众群的指导原则是:宽窄适度、范围适中。在定位过程中要注意度的把握,就是确定适当的核心受众,以核心受众群为中心,再力图扩大至边缘受众群落,争取把潜在的受众不断变为现实受众。

在核心受众的确定过程中,要考虑以下四个方面因素:

a. 受众区域定位;

b. 受众职业和身份定位;

c. 受众的年龄定位;

d. 受众的文化教育程度定位。

③加强媒介的营销,树立品牌意识,培养受众的忠诚度。

总之,面对受众分层化这一不可阻挡的趋势,我国新闻媒介自当主动变革,摈弃求大求全的传播方式,走精细化、特色化道路。

7. 分析何种因素影响受众选择媒介的动机。

【答案】(1)在大众传播中,受众常被视为被动的接受者,但研究者逐渐认识到,受众是主动的,他们会对媒介进行选择,“使用与满足”理论阐释了这一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