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专业学位]之新闻采访学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 摘要
一、综合题
1. 在采访中怎样处理新闻线索?
【答案】记者在采访中首先要善于搜集和寻找各种新闻线索,来源有党和政府的政策、决议及负责同志的活动、讲话; 各种会议、简报; 记者的耳闻目睹; 日常情况的积累; 广大受众、亲友的提供; 互联网等。得到新闻线索后也要注意妥善处理。
(1)注重验证,不硬要顺藤摸瓜。新闻线索是新闻事实的简明信息和信号,常常仅是事物的表象和假象,有时也因记者采访迟缓了,新闻事实原先的信息和信号己“变质”,以致被记者的采访实践所否定。因此,新闻线索只能是驱使记者去采访的引子或向导,记者以此可以也应该去顺藤摸瓜。但究竟有“瓜”瓜”还是“坏瓜”,则一定要靠实践去验证,千万不可不管三七二十一,一定硬性要摸出个“无“瓜”,是“好瓜”来。
(2)尊重规律,不要拔菌助长。新闻事实的产生与发展有其自身的过程和规律,记者要尊重这个规律。当新闻事实还处于不成熟、不丰满阶段时,不要拔苗助长,或采用某种“催生术”,自欺欺人地将新闻线索当作新闻事实去报道。
(3)讲究时宜,不要大材小用。新闻工作的规律告诉我们,即使是有价值的大新闻也不是随便抛出去就能产生大的反响,新闻报道得讲究时宜和“火候”,要密切配合形势,要吻合人们的需要心理,要等待最佳时机来利用新闻线索。
(4)合理安排,不要齐头并进。当记者手头握有若干新闻线索时,必须根据各线索的成熟难易程度,予以适当处置。或是先易后难,或是先近后远,或是先采写动态性新闻后采写非动态性新闻。否则,将可能都是蜻蜓点水式的接触,肤浅模糊的认识,即使是重要的、有特别价值的新闻线索,也可能因为得不到合理的、特别的处理,产生不了清晰、深刻的认识,而作了一般化的报道。
2. 就采访而言,“文革”给我们留下哪些教训和启示?
【答案】古人云:“吃一堑,长一智。”如若能通过这一时期采访史的剖析,来领悟三个启示,做到三个结合,则我们今后的新闻采访工作有望做得更好。
(1)三点启示
①政治思想领域既要反右,也要反“左”。在现行新闻体制下,政治思想如果出现了大的失误,新闻事业必然要出现大的偏差。
②新闻工作的原则,尤其是真实性原则,无论何时何地都不能动摇。“大跃进”、“文革”中新闻采访最大的失误是违背了真实性原则,这期间的新闻宣传为新闻采访留下的最大教训是:
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采访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路线,烙守真实性原则。
③加强党对新闻工作领导的前提是切实改善党的领导,充分培育党内民主决策机制; 对于新闻、文化事业应尽可能给予更大的自为空间,对新闻事业的行政管理必须依法进行。
(2)三个结合
①新闻从业人员要将革命干劲与科学求实精神结合。“文革”期间,林彪、“四人帮”之流所制造的烟幕一一某人的话句句是真理,一句顶一万句等一一以及烟幕下的丑行,媒体竟宁信其有,不加拷问。从吸取教训的角度讲,新闻记者应把革命干劲和求实精神结合起来,特别是在大是大非面前,要多问几个:这是真相吗? 我为什么不能揭示真相?
②独立人格与健康心智结合。不畏威压,不慕名利,保持独立的人格,勇于逼近真实、坚持真理,这对于新闻记者,尤其是非常态政治环境中的记者是十分必要的。记者在不正常的情况下,采访应该怎么办? 必须要求记者具有坚强的党性。
③新闻体制与法制结合。采访报道的失误固然有媒体、记者自身的原因,但不能否认与党的领导、决策的失误有直接的、根本的联系。众所周知,“文革”时的《人民日报》的报道方针、报道手段正是执行了党中央指示的结果。所以,在强调记者仍需要提高政治业务素质,要敢于如实反映情况,敢于坚持真理的同时,治本的措施还是在于党和政府能否在政治改革的洪流中进一步完善新闻体制,社会能否为新闻业提供更切实的法律与舆论保障。
3. 人物通讯有何采写要求?
【答案】人物通讯的采写要求有:
(1)主题明确,特点鲜明
社会生活中的每个人,由于社会经历、生活轨迹各不相同,所以生活、行为等方式也不尽相同,各有特点。记者在采访时,只有悉心捕捉到人物的与众不同之处,并据此提炼新闻主题,那么,主题才会明确,特点才会鲜明,报道的才真正是“这一个人”。实践证明,人物的特点捕捉得越鲜明,人物通讯的主题就提炼得越明确,作品给人的印象就越深刻。先进人物焦裕禄、下进喜、来葬、孔繁森、任长霞等人物使人印象深刻,无不与主题明确、特点鲜明有关。
(2)精心选材,富有气息
人物通讯与人物传记的重要区别在于,人物通讯要有新闻性,要体现时代特征,要富有时代气息。穆青同志曾说过:“一篇好的人物通讯,往往会起到人物的某一段传记、时代的某种记录的作用。”他认为:“能否高瞻远瞩地提炼出能够反映时代特征的主题,并且从这个高度来表现英雄人物的革命精神和思想风貌,就成为决定人物通讯成败、优劣的关键。”实践证明,要使人物通讯体现时代特征、富有时代气息,就必须在主题明确的基础上,精心选择同当前工作和形势密切相关、群众关心和呼吁的人和事,使人物通讯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使形势的需要、时代的呼唤同新闻人物本身所具有的特点得到完美结合。
(3)抓好情节,带动全篇
人物通讯能否波斓曲折、引人入胜,人物形象能否充实、饱满,主要取决于情节及其处理。
可以说,记者抓取了有特色情节,并对其进行了有张有弛的艺术处理,人物及人物通讯就立得起来,反之,就可能苍白无力。所谓情节,就是事情的变化和经过,它是由一系列能显示人物与人物之间、人物与环境之间的复杂关系的具体事件所组成,是由诸多细节所构成。
(4)重视环境,兼顾群体
任何一个新闻人物,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之中,其成长总与这个社会环境有着千丝万缕、密不可分的联系,换句话说,其思想言行是对其所处社会环境作出的自然反应。再则,任何人物的成长,总与领导的关心、群众的支持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因此,人物通讯不能脱离社会环境而孤立地去表现,否则,新闻人物的许多思想言行就显得不可理解,人物就会失去生活的“原型”。另外,要实事求是地反映领导与群众对新闻人物的关心、支持与影响,要突出一人、兼顾群体,不要抬高一人、贬低一片。
4. 简述对新闻采访这一概念的理解。
【答案】新闻采访的定义包括狭义广义之分。狭义的新闻采访,是指记者为完成一项具体的报道任务而从事的采访活动; 此处主要使用狭义的新闻采访定义。广义定义是指包括记者日常工作中参加会议、跑机关了解情况、参观访问、社会调查、查阅与积累资料、商讨与研究一些问题等。一般是指狭义的含义。
(1)新闻采访定义
新闻采访是新闻工作者采集新闻素材和资料、访问新闻人物和知情人物的社会活动,是以新闻事实为对象、以新闻报道为目的、专业性极强的调查研究活动。
(2)新闻采访概念的理解
针对本书对于新闻采访的定义,可从这几个方面来对于新闻采访的概念进行理解:
①记者是新闻采访活动的主体
这里所说的记者包括通讯员。他们是新闻采访活动中的主体。如果记者不是这一活动的主体,那就不可以称其为新闻采访。因为在一些情况下,为新闻报道而进行调查研究的人并不都是记者。例如,某一单位或团体需要对某项新闻活动作新闻报道,由一位“发言人”出面,举行记者招待会。在招待会之前,这位“发言人”也要对一些事实进行调查研究。但是他的这种为新闻报道而进行的调查研究活动并不能称之为采访,因为在这个发布会当中,这位发言人是处于被动地位的。
②新闻事实是采访活动的客体
在新闻采访活动中,相对于记者这一主体而言,客体就是新闻事实。记者为了能够全面、真实地认识新闻事实,就要对在这一新闻事实中出现的人和物,以及与这一新闻事实有关的人和物进行采访。这些人和物都是我们的采访对象,都是记者采访活动的客体。
③采访是一种调查研究活动
采访是记者主观认识客观的调查研究。采访不是一般的调查研究活动,它有着特殊之处:采访是一种特殊的调查研究活动,它是按照新闻的特点和规律进行的调查研究活动,是获取新闻事实的过程。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