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806新闻传播实务之新闻采访教程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网络采访

【答案】网络采访是借用网络进行的采访。它仍属于采访方式范畴。网络采访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网络采访是指新闻记者为了撷取新闻素材,运用网络技术和网络手段,获取一切相关信息的活动和过程。它强调的是网络采访的信息收集功能。狭义的网络采访是指新闻记者在无法亲临现场、也不能用或不宜用电话采访时,借助互联网络,通过电子邮件、聊天室、电子公告牌、新闻组、网络调查等工具,与确定或不确定的采访对象进行数字化交流,以获取相关信息,弥补传统采访方式的不足所进行的活动。它突出强调网络采访的条件性和辅助性功能。

2. 记者调查研究的时效性

【答案】记者调查研究的时效性是指记者调查研究要求快,讲究效率,这是由新闻的时效性决定的。重大事件发生后,记者要迅速赶到现场,迅速采写,迅速报道。在当今世界上,对调查研究速度的要求,记者这一行是最快的行业之一。对记者,有些报道不是以天计,而是以时计,以分秒计。新闻传递工具的进步,大大加快了新闻传递的速度。电视这一电子新闻媒介的发明,可以快到这样一种程度,在事件发生的同时,记者在现场直播,同步向观众报道新闻。

3. 旅行采访

【答案】旅行采访是指记者选择特定的路线,以旅行方式在沿途进行的采访、考察活动。这是一种流动性很大、见闻广、带有一定艰险性,但却富有魅力和情趣的一种采访活动。以采访、考察的成果写成的通讯称“旅途通讯”。

4. 采访作风

【答案】采访作风,是记者的工作作风,也是记者的思想作风、生活作风在采访问题上的综合体现。它同采访路线、采访原则密切相关。要贯彻深入实际、深入群众的采访路线,要贯彻依靠党委的组织原则,就需要有一个良好的采访作风。同时,一个良好的采访作风也可以保证采访方式方法的运用。新闻采访中记者的采访作风主要包括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深入调查研究的作风、战斗敏捷的作风和不畏艰险的作风。

二、简答题

5. 简述邵飘萍具有进步意义的新闻思想和采访观。

【答案】邵飘萍是“五四”时期我国著名报人,他所撰写的《实际应用新闻学》一书是我国新闻采访学的奠基之作。邵飘萍具有进步意义的新闻思想和采访观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记者地位

当时,社会上不重视记者,即使是报馆本身,也把记者置于主笔或编辑的从属地位。邵飘萍对此状况不满,指出“此我国报纸内容腐败之重大原因”,并提出培养记者是改良报纸的根本。

(2)记者资格

记者资格即记者修养,邵飘萍提出“品性”为第一要素,“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泰山崩于前,糜鹿兴于左而志不乱”,是记者训练修养最不可缺者。

(3)记者访问

邵飘萍认为要研究访问对象,要善问,要讲究礼貌、服饰、语言等。

(4)新闻价值

邵飘萍要求记者对于新闻价值之有无大小应充分了解,“一闻而如香色味之立能辨别,固须学识经验两者俱备,养成一种特别神经”。

(5)社会新闻

邵飘萍指出当时缺跑社会新闻之人才,“而社会新闻尤须有坚苦卓绝之人负其重任,庶可提高全国新闻界之程度以促其进步。”

(6)其他

另外,邵著还对“有闻必录”这种观点持严厉批评态度。

6. 如何处理记者和编辑部的关系?

【答案】记者必须要能够处理好与编辑部的关系,具体来说,应从以下六个方面进行努力:

(1)服从编辑部调遣

记者是编辑部的成员,是在编辑部领导下进行采访报道工作的。按照编辑部在每个时期的宣传方针和计划来安排自己的报道,接受编辑部给的任务,是一个记者起码的工作常识和组织观念。

(2)从实际出发

在多数情况下,编辑部交给的任务是符合实际情况的; 但是当所分的任务与实际情况不那么吻合时,应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向编辑部说明情况,要求改变任务,把对编辑部负责和对实际负责一致起来。

(3)发挥主动性

记者不能光靠编辑部出题目过日子。一个有作为的记者,应当发挥主动性,通过自己的深入采访,从实际牛不断地发现新线索、新题目、新典型。

(4)处理好和编辑的矛盾

记者和编辑由于所处的地位不同,思维方式和看问题的角度不完全一致,再加上具体人的水平有高有低等诸多因素,在工作中难免产生矛盾。编辑与记者之间,要营造一种相互尊重,相互

通气,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的氛围。

(5)要定期向编辑部报告工作,重要问题要及时请示,以争取编辑部的领导支持

(6)建立记者与编辑轮换制度

这样记者可以学习编辑业务,编辑也可以学习记者业务,成为“全才”; 在互知甘苦后,也有利于解决记者与编辑之间出现的矛盾。

7. “新闻采访是新闻记者为写作新闻报道而进行的了解和掌握客观事实的活动”请谈谈你对这一定义的理解?

【答案】综观新闻采访、写作、编辑、发行等全过程,采访的基础性、决定性作用实在不容低估。60多年前,著名报人邵飘萍在《实际应用新闻学》一书中就强调指出,在报纸的所有业务中,“以采访为最重要”。西方新闻界普遍认为:一流的采访者必定是一流的撰稿人。采访的这种基础性、决定性作用,主要应从采访与写作的关系卜去认识。从新闻实践的角度看,两者的关系是既紧密相连又有先后、主次之分的。具体反映在四个方面:

(1)反映在活动的程序上。从活动的程序上看,先有新闻采访,后有新闻写作。这一程序不能颠倒,否则,就违反了新闻工作规律,就不叫新闻活动,变成闭门造车之类了。

(2)反映在活动的内在联系上。从新闻报道的材料来源和形成过程看,事实是第一性的,反映事实的新闻报道是第二性的,先有事实,后有新闻。两者之间的媒介是采访。离开采访,写作就成了无米之炊、无源之水。

(3)反映在活动的性质上。新闻采访和写作,其活动性质,一个是认识实际,一个是反映实际。只有正确认识实际,才能正确反映实际。从这个意义上看,采访决定写作,采访是写作的基础,写作则是采访的归宿。

(4)反映在写作对采访的反作用上。实践证明,新闻写作常常反作用于新闻采访。记者从事新闻工作的年代长了,经验教训多了,常常在采访之前,就能凭借掌握的写作能力和丰富经验,清晰地知道采访如何才能更加有的放矢,如何才能有效地判别材料的真伪优劣和访问的深浅,可以避免不必要的失误和少走弯路。

8. 简要回顾我国党报在全国范围内设立记者站的历程。

【答案】记者站是新闻单位的派出机构。我国党报在全国范围内设立记者站的历程如下:

(1)党报在全国范围内普遍设立地方记者站,配备地方记者,始于50年代初期,首先是从中央、大区、省三级党委机关报开始的。

101953年7月,中共中央关于《人民日报》决定在各大行政区、各省和工矿区逐步设立常驻记者站或地方特派记者,曾作出规定,并通知各中央局、分局转各省委。大区中央局机关报的地方记者站设在省,建得较早。例如,中共中央西南局机关报重庆《新华日报》,从1951年起就陆续在川东、川南、川西、川北、云南、贵州、西康等省、区建立了记者站或记者组。

②1954年7月,《中共中央关于改进报纸工作的决议》指出,中央一级的报纸和各省(市)委的机关报应当根据需要逐步在各地设立常驻记者或记者站。从此,省(市)一级的机关报也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