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专业学位]之新闻采访学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 摘要
一、综合题
1. 简述记者在观察中需要关注的方面。
【答案】对与主题密切相关的材料,记者应花工夫仔细观察,不但要看准,还要看深、看透; 对与主题无关的内容,记者只需简单地浏览,甚至是“视而不见”,在写作中也只是一笔带过。记者在观察中需要关注的力面如下:
(1)要观察人物周围的环境
①人物同环境的关系
人物同环境密不可分,具体原因如下:
a. 环境是新闻的发生地,任何人物都必须处于一定的环境之中。环境影响人物,给人物提供某种活动的舞台,其场景、气氛对于读者理解新闻有着特殊的意义,能起到烘托新闻事件、深化新闻主题的作用。
b. 人物在环境之中工作、生活,因此也必须适应环境、改造环境。通过这种适应和改造环境的活动,人物表现出特殊的精神和气质。
②社会环境观察和自然环境观察
记者对人物所处的特定环境的观察,一般包括社会环境观察和自然环境观察。社会环境,主要是指时代背景,以及人物之间的联系; 自然环境,主要是指人物周围的景物、具体的活动场所。
③观察环境的作用
观察人物所处的环境,不仅可以深入地认识人物,报道起来富有立体感,还可以增强新闻的感染力,使读者如身临其境,感同身受。
(2)要观察人物的外貌、神态
外貌、神态能够体现人物的外部体征,也是人物思想感情的外在表现。仔细观察人物的外貌和神态,是记者在写作时克服“千人一面”的重要手段。记者要像画家画人物速写那样,注视人物与众不同的衣着、相貌、眼神、表情等,把握人物思想性格的“基调”。
(3)要观察人物的动作和语言
观察人物的动作和语言是对报道对象进行观察的重点。记者要能把握人物的“形”和“神”。人物的动作和语言,常常最能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报道对象在某种典型环境中的一言一语,一举一动,可能是有个性特征的动作或个性化的语言,要格外留心。
(4)要察颜观色
在对人物的观察中,记者不仅要观察得细,而且要观察得深。要能透过人物的神态、表情、
谈吐等现象,以及采访对象对待采访的反应,察觉到人物的感情色彩与内心深处的活动,做到入“心”三分。要察颜观色,记者要特别注视采访对象的眼睛和眼神的变化。采访对象的眼睛,往往能直接显示此时此刻的心理活动。
2. 地方记者如何做好群众工作?
【答案】由于地方记者做群众工作的任务相对来说要重一些,下面我们就着重谈谈地方记者的群众工作:
(1)做群众工作要有长计划,短安排。这个长计划、短安排,要纳入记者站的工作计划。有些记者报道有计划,群众工作却无计划,想起什么做什么,走一步看一步。这样报道和群众工作就不能相辅相成,同步发展。制定计划要做到目标明确,切实可行。
(2)要协助当地党委开展通讯工作。战争年代和建国初期,地方记者曾用很大精力协助当地党委发展通讯员,建立通讯网。今天,通讯工作的重点已不是建立通讯网的问题,而是如何更好地发挥通讯网的作用,地方记者应在这一方面协助当地党委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
(3)要经常联系一批骨干通讯员(包括特约记者)。记者初到一个地方,可先作些调查研究,然后取得当地党委的同意和支持,召开胃·干通讯员会议,一是见面,二是讨论一些如何开展通讯报道工作以及如何加强联系的问题。会后,记者还可分头拜访,深入交谈。一个月谈两个,一年就24个,两年就48个。有了几十个经常联系的骨干通讯员,记者工作起来耳目就灵了,帮手就多了。这些骨干通讯员还可以“滚雪球”,在他们的周围又联系一批人,这样作用就更大了。
(4)把编辑部每个时期的宣传意图、报道要点,告诉给自己经常联系的骨干通讯员,以便他们及时掌握,进行报道。虽然编辑部一般都定期出版新闻业务刊物,有的还是专门发给通讯员阅读的,但这些刊物不一定每期都登宣传计划和提示,也不一定每期都能发到每个通讯员手里,所以,记者在编辑部和通讯员之间起一个桥梁作用是必要的。
(5)组稿。周恩来同志很重视记者组稿。1939年5月,他对重庆新华日报赴外地采访的特派员如何做群众工作一事,在给新华日报总编辑吴克坚和采访部主任陆治的信中,专门作了指示,要求“特派员在出勤期中,尚应为本报向预定的及同情我们的社会闻人代约投稿与写专论等,尤其在七七及八一三两周年纪念刊中,应有各战线有名将军之论文或意见。如其不愿写稿,能发表意见代其记下,亦所欢迎,请即预定此计划。”在周恩来同志指导下,《新华日报》记者不是单纯为完成报道任务而去采访,而是通过采访组稿这个途径,团结了党外一些知名人士,做了扩大党的统一战线工作。可见,组稿很重要,我们要把组稿的任务纳入工作计划。
(6)和通讯员合作写稿。通讯员比较熟悉本地区、本行业、本单位的情况; 记者比较了解编辑部的意图,比较了解全局,比较熟悉新闻业务。两方面合作,可以取长补短,还可以互相学习,有助于又快又好地完成报道任务。
(7)征求通讯员和广大读者对宣传报道的意见,并把这些意见反映给编辑部,以利于宣传报道下作的改进。征求意见的方式,可以个别交谈,也可以开座谈会。个别交谈,结合采访,随时都可以进行,开座谈会则可根据需要不定期进行。
(8)给通讯员讲课。为满足通讯员学习和提高新闻业务的要求,各地有关部门经常举办通讯员学习班。这些学习班常常邀请记者站记者去讲课,地方记者要勇于承担。讲课对记者来说,也是一个总结自己的经验、重新学习新闻业务、探索新闻规律的好机会。
3. 政治新闻采访有哪些具体要求?
【答案】政治新闻是指以党政机关为采访领域、以国家方针政策贯彻执行过程和领导层的重要公务活动为报道范围的新闻体裁。在这种特定的新闻活动领域和实践过程中,政治记者需要具各特殊的能力素质,政治新闻采访也必须具有更高的要求。具体有:
(1)立场坚定,头脑冷静
政治记者若要具有正气、激情和政治灵魂,在错综复杂的政治气候和社会生活中采写出主题好、事实准、社会效果强、经得起历史检验的政治新闻来,就必须政治立场坚定,头脑要始终清醒、冷静。
在我国,要采写好政治新闻,必须坚持三个立场:一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二是坚持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 三是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只有坚定立场,记者的头脑才能保持清醒、冷静,才能既不盲从错误领导,也不做群众的尾巴,才能坚持真理,政治上始终同党中央保持一致,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2)实事求是,保证真实
新闻实践证明,实事求是是政治新闻采访的根本途径和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只有坚持实事求是原则,记者才能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着力探寻事物的真相和本质,才能保证新闻的真实性。那种仅凭二三手材料编稿,或为了迎合某些人口味,搞出以偏概全甚至无中生有之类的新闻,都是政治记者应当坚决摒弃的采访作风和手段。
(3)作风踏实,深入实际
政治新闻应当比一般新闻更具生命力、感召力和舆论导向作用。因此,光靠坐等新闻线索上门,或凭统发稿及领导的几句话就发稿,显然是不行的,应当深入社会与生活,脚踏实地,与广大群众打成一片,虚心求教,采写出领导与群众都称赞的政治新闻来。
(4)宏观选题,微观选材
采访中,记者必须有胸怀全局的宏观意识,看问题要站高望远,要有全局观,即从党和政府的总路线、总政策和当前总形势着眼,把局部的事物放到宏观的大局中去分析考察,继而从中抓取具有重要新闻价值的题材。
(5)知识广博,善于社交
政治新闻采写范围涉及各式人等,各行各业、三教九流无所不交,无所不包,因此,记者的知识要广博,否则,别说挖掘有价值的新闻,就连同采访对象顺畅地谈上十几分钟也难以维系。新闻实践告诉我们,记者同任何采访对象交谈,涉及任何知识,最起码30分钟内不能“露馅”,否则,就不能称作合格记者。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