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809公共管理综合二之公共管理学考研强化模拟题
● 摘要
一、概念题
1. 决策论
【答案】决策论是根据信息和评价准则,用数量方法寻找或选取最优决策方案的科学,是运筹学的一个分支和决策分析的理论基础。在实际生活与生产中对同一个问题所面临的几种自然情况或状态,又有几种可选方案,就构成一个决策,而决策者为对付这些情况所采取的对策方案就组成决策方案或策略。
2. 混合性工具
【答案】混合性工具是指允许政府对非政府行为主体的决策进行不同程度的干预,但最终仍由私人做出决策的实现政策目标的手段。该工具结合了自愿性工具和强制性工具的特征,在某种程度上,这类政策工具兼备自愿性工具和强制性下具的优点。主要包括四种形式:信息与规劝、产权拍卖、补贴、税收与使用者付费。
二、简答题
3. 简述英国的政府再造策略。
【答案】英国的政府再造方案,主要有效率稽核、财务管理改革方案、续阶方案、公民宪章以及民营化:
(1)效率稽核(efficiency scrutiny)
撒切尔首相执政后,在首相办公室成立了一个“效率小组”,对各行政部门的特定问题,如增进效率、消除浪费等进行小规模调查,其主要目的在于发现、改善政府机关阻碍行政效率的因素,并提出改进的建议。
(2)财务管理改革方案
1982年5月内阁提出了“则务管理改革方案”,并由则政部和“管理暨人事局”成立一个“则务管理小组”来推动这项方案的进行。“财务管理改革方案”是一种绩效管理和目标管理式的财务预算运用模式,强调机关内各业务主管有权进行分权式的财务管理,同时要负管理成败之责任。计划的重点在于消除政府浪费、提升行政效率、建立成本意识观念、确保资源运用之最大效益,其主要的目的在于使各级管理者能够具有清楚的工作目标,对资源是否作最有效运用能有一个明确的责任界定,并拥有所需信息、训练与专家的建议。该方案鼓励各部门大量运用绩效指标,来引导目标的达成。
(3)续阶方案
在推行了一些改革机制之后,效率稽核小组发现政府的问题并不在官僚本身,是官僚组织结
构严重地束缚了机关有效的运作。因此,“效率小组”在1988年向首相提出了一份“改善政府的管理:续阶改革”计划,并自1988年2月起依照计划内容正式推动。这份报告中针对政府各部门的运作情况列举了七项发现,并从这些发现当中建议三个改革的方向与做法:
①强化有效的政策与服务之提供:建议各部会成立附属机关,专门负责执行该部会所提供的服务项目,二者并订定类似契约关系的工作纲领。
②执行服务提供者应具备相关的经验与技术:故建议实施适当的训练计划,确保服务的品质。 ③改革持续在部门中进行,并形成一种持久的压力:建议指定一位常务次长级官员出任专案管理者。
(4)公民宪章
1991年梅杰继任英国首相。梅杰上任后,一方面持续过去撒切尔夫人的改革做法,另一方面则向国会提出“公民宪章”的改革构想与计划,并且在内阁办公室的“公共服务与科学局”下成立了一个“公民宪章小组”负责推动这项革新方案。“公民宪章”的主要目的在于改善公共服务的品质、增进资源运用的最大效益,期望将任何公共服务接受者视为消费者,赋予自由选择服务提供者的权利。它主要标榜四项主题:提升服务品质; 享用服务时有更多的选择机会; 人民可以要求知晓服务标准; 确保经费运用的妥适性。
(5)民营化
民营化是撒切尔内阁在针对政府机关的功能进行全面改革时的一项手段。经过权衡后,将所有必须民营化的国营事业。撒切尔内阁在11年的任期中,共出售40%的国营企业。
4. 权力与权威的区别。
【答案】近代以来,西方思想家对权力下了诸多定义,其主要角度或者从权力作为力量和能力的原有含义确定其含义,如霍布斯认为行动者的权力和有效的动因是一回事。罗素认为权力可以定义为有意努力的产物; 马克思韦伯把权力定义为在社会交往中一个行为者可以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其他行为者之上的可能性。
权威产生于人们组织起来进行联合活动的客观需要,它是社会生活不可缺少的条件。马克思说:“许多个人进行协作的劳动,过程的联系和统一都必然要表现在一个指挥的意志上,表现在各
,这个“指种与局部劳动无关而与下厂全部活动有关的职能上,就像一个乐队要有一个指挥一样”
挥的意志”就是权威。简单来说,权威就是对权力的一种自愿的服从和支持。人们对权力安排的服从可能有被迫的成分,但是对权威的安排的服从则属于认同。反对者可能不得不服从权力作做出的安排,但是服从不等于认同。权威就被认为是一种正当的权力。
权力与权威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权力的基础是与权力相联系的职位以及其相应的对于人、财、物的控制力,权力的大小往往取决于职位的高低; 权力的主要特性在于其具有强制性,是必须被服从;
(2)权威的基础是领导者的个人知识水平、能力、道德修养等各方面的素质,甚至其人格魅力:权威的形成没有强制性,对权威的服从是出自被领导者的自愿;
(3)权力与权威的联系
有权力未必有权威,有权威也未必掌握权力:优秀的掌权者,应当注重自身权威的树立。
三、论述题
5. 政策评估中的合理性与政治性及其相互关系。
【答案】政策评估评估标准是政策评估的依据,只有参照一定的评估标准,才能对政策进行有效的现实评估。工作量(投入)、绩效(产出、效能和影响)、效率、生产力、充分性、公平性、妥当性、回应程度、执行过程和社会指标等这些都是政策的评估标准,这些都属于在评估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分析的社会衡量标准。社会衡量标准的增加,说明政策评估活动的观念从合理性向政治性转变。也就是说,政策评估从原初的单纯评价政策效果逐渐发展为包括社会政治分析的综合评判。由此,可以从两个方面概括掌握政策评估标准,即合理性标准和政治性标准。
(1)合理性标准
合理性标准是指应用于政策现实评估的标准,包括绩效、资源投入、效率、工作过程等方面。 ①绩效标准
绩效一方面指政策执行的成绩与实际效果,另一方面指通过执行政策解决问题的程度是否达到原初的设计要求,即绩效的充分性如何。采用绩效标准主要是为了衡量政策执行的成果,而小考虑资源投入。采用这些指标一方面要说明政策取得的成就,另一方面还要对照原初设计的要求,判定政策成就是否达到了要求。如果一项政策取得一定的成就,但没有达到原初设计要求,说明政策方案本身或执行环节存在问题。
②资源投入标准
资源投入是指政策执行中人、财、物、时间、信息的投入和使用。这一标准主要是为了衡量政策执行中的资源投入和使用是否符合原初设计的规定。具体说来可以包括经费来源与支出、执行人员的配各、工作时间的安排、信息资料的掌握数量和分析使用等。这种标准只衡量资源投入的数量和分配使用情况,而不考虑政策绩效的质量。这一标准一方面用于衡量执行中各种资源投入是否达到原初的规划设计要求,另一方面用于评定投入的资源如何分配和使用。
③效率标准
效率是指产出与成本投入的比例关系,即一定成本投入下产出量越大,效率越高,或者可以说,一定产出量下成本投入越少,效率越高。政策评估的效率标准是指政策执行绩效与资源投入之间的比例关系,即每单位的资源使用究竟产生多大绩效,或每单位的绩效最低需要多少资源投入,以及达到一定的绩效能否合理地降低所需成本。效率标准主要是为了衡量产生一定绩效的政策执行情况,资源投入和使用是否达到最佳状态。由于现实中资源的有限和财政的紧张,效率标准已成为政策评估中最重要和最普遍的标准之一。
④工作过程标准
工作过程是指政策执行机构和人员执行政策的实际过程。工作过程标准主要是用来衡量执行机构的运作与执行人员的工作态度是否达到最佳状态,有没有违反政策原则、滥用行政自由裁量权的行为,以致造成政策执行的扭曲。通过这一标准从执行过程上分析政策成功或失败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