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云南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801经济学(含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之政治经济学(资)考研仿真模拟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资本主义分工的工场手工业

【答案】资本主义分工的工场手工业是指以于工劳动分工为基础的协作。它包括两种形式:一种是混成工场于工业,是指由不同行业的手工业者联合在一个工场里,实行分工协作,共同生产同种产品; 另一种是有机工场手工业,是指由同行业的手工业者集合在同一下场里,实行分工,在互相衔接的不同下序上操作,共同生产同种产品。工场手工业的出现提高了劳动效率,使雇佣劳动关系进一步发展,从劳动对资本的形式隶属开始转向实际隶属,并为机器大工业的产生提供了条件。

2. 货币

【答案】货币是指固定充当一切商品的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货币是一个历史范畴,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商品内在矛盾发展的必须结果。货币是一种商品,也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 但货币又不是普通商品,而是固定地起一般等价物作用的商品,普通商品具有由它的自然属性所决定的使用价值,而货币还具有由它作为一般等价物这种社会职能所产生的特殊的使用价值。普通商品的价值,要通过货币表现出来,而货币自身则作为直接的价值体现物而存在,是价值的一般代表,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货币固定地充当商品的一般等价物这一本质,是通过它的职能体现出来的。所谓货币的职能,是指它在商品经济社会生活中所起的作用。货币最基本的职能是作为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货币相继出现了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的职能。

3. 固定资本

【答案】固定资本是指在生产资本中,物质形态全部参加生产过程,而价值逐步转移到新产品中的那部分资本。它包括投在厂房、机器、设备等等劳动资料上的那部分生产资本。这部分资本在进行生产时,必须一次全部付出,在物质形态上全部参加生产过程,并在较长时间内在多次生产过程中发挥作用。但是,从价值形式来看,这部分资本的价值却不是一次全部转移到新产品中去,而是按照机器、厂房等在生产过程中的损耗程度,逐渐地一部分一部分地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经过多次生产过程,资本的全部价值才能转移完毕。而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的价值,是随着商品的销售,经过多次流通过程,才一部分一部分地逐渐周转回到资本家手中。根据这部分资本价值周转方式的特点,把它称为固定资本。

4. 无产阶级

【答案】无产阶级是指被剥夺生产资料而不得不向资本家出卖自己的劳动力以求生存的工人

和其他低收入集团。在马克思主义术语中,无产阶级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两个主要阶级之一(另一个是资产阶级)。这一术语来源于拉丁文。虽然在英语中这一术语早在1663年就已出现,但它的现代含义却是马克思1844年在《德法年鉴》中首次确定的。被压迫的无产阶级是一个国际性的阶级,因为无论在哪个国家,无产阶级都具有同样的利益(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由于无产阶级的人数众多,组织性和战斗性强,经典马克思主义思想家认为它是真正的革命阶级,肩负着带领人类进入理想社会的历史使命。

5. 生产资料生产增长较快原理或生产资料优先增长规律

【答案】生产资料生产增长较快原理是指在技术进步的条件下,生产资料生产增长的速度快于消费资料生产的增长速度。这是因为随着技术进步,资本有机构成将不断提高。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意味着在社会总资本中不变资本的比例逐步增大,而可变资本的比例相对缩小,不变资本比可变资本增长得更快,因而社会对生产资料需求的增长,必须快于对用以保证劳动力再生产的消费资料需求的增长。从实物形式来看,就是生产资料的生产要比消费资料的生产增加得更快。只有这样,才能使社会总产品的各个组成部分在价值上和物质上得到补偿。可见,在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条件下,增长最快的是制造生产资料的生产资料生产,其次是制造消费资料的生产资料生产,最后是消费资料的生产。生产资料生产增长较快,并不意味着生产资料的生产可以脱离消费资料的生产而孤立地、片面地发展,前者的发展必须受到后者的制约。

6. 纸币流通规律

【答案】纸币流通规律是指纸币的发行限于它象征地代表的金(或银)的实际流通的数量。纸币流通公式为:

如果纸币的发行量相当于商品流通中所需的金属货币量,则纸币与金属货币具有同等购买力;

如果纸币的发行量超过了商品流通中所需的金属货币量,则单位纸币所代表的贵金属货币量就会减少,纸币就会贬值,物价就会上涨,引起通货膨胀。如果纸币发行量小于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则单位纸币所代表的贵金属货币量就会增加,纸币就会升值,物价就会下跌,引起通货紧缩。

7. 工人阶级贫困化

【答案】工人阶级贫困化是指整个工人阶级处于贫困状态的地位,有相对贫困化和绝对贫困化两种表现形式。相对贫困化是指工人阶级的收入在社会国民收入中的比重下降。在资本主义社会财富的分配中,工人阶级所占的份额是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相对下降的。工人阶级相对贫困化同工人的生活水平是否有所改善是无关的。随着科技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工人的物质生活水平是会有所改善的,但比起资本家财富和生活消费的快速增加来说,工人所得到的社会满足的程度反而降低了。工人阶级的绝对贫困化,是指工人阶级物质和文化生活状况的绝对恶化,即愈来愈

穷,生活更坏。其主要表现在实际工资下降、失业率提高,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人口大量存在,以及社会治安环境恶化等方面。

8. 年剩余价值率

,是指一年内生产的剩余价值量与预付可变资本的【答案】年剩余价值率(一般用M' 表示)

比率。用公式表示为:

如果其他条件不变,年剩余价值量和年剩余价值率与可变资本的周转速度成正比例变化。年剩余价值率和剩余价值率,是从不同的方面来表现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的。年剩余价值率表示预付可变资本的增殖程度,而剩余价值率表示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如果以M' 表示年剩余价值率,以m' 表示剩余价值率,以v 表示预付可变资本,以n 表示可变资本的周转次数,则年剩余价值率的公式可表示为:

二、简答题

9. 为什么说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答案】(1)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组成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它们二者互相依存,互相影响。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一定的生产关系总是适应于一定的生产力状况而建立起来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机结合和统一,构成了社会的生产方式。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2)人类社会的发展变化,归根到底可以从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得到解释

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引起生产关系的变化,经济基础的变革又引起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的变革。当适应生产力要求的某种生产关系建立起来后,它的进一步发展和变化,以及为另一种新的生产关系所取代从而退出历史舞台,都是由生产力的发展所决定的。不仅如此,生产力的发展还提出了生产关系发展、变革的要求并规定了发展、变革的方向和程度。

(3)人类社会发展史证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已经证明,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推动下,己相继出现了五种基本类型的经济制度,即从原始社会发展到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以及社会主义社会。可见,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它在一切社会形态中都存在和发生作用,它决定着人类社会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的发展,决定着一定社会形态中的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及其发展变化,促进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革。

10.资本主义工资的现象与本质是什么,它是怎样掩盖资本对雇佣劳动的剥削的?

【答案】(1)资本主义工资的现象与本质

①资本主义工资的现象是:工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

在资本主义企业里,资本家支付给工人的工资,是按工人劳动时间或产品数量来衡量的,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