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云南大学经济学院801经济学(含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之政治经济学(资)考研冲刺密押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生产时间
【答案】生产时间是指资本在生产领域停留的时间。它包括劳动时间和非劳动时间。
(1)生产时间中主要的部分就是劳动时间。劳动时间是指生产一种商品所经过的劳动过程的全部时间,或指劳动期间,即是指一定生产部门为提供一件成品所需要的相互联系的工作日数目。
(2)非劳动时间是指劳动过程中断的时间。非劳动时间包括自然力对劳动对象独立发生作用的时间、停工时间和生产资料的储存时间:①自然力对劳动对象独立发生作用的时间,是指某些产品在生产过程中,需要独立地发生物理、化学或生理变化的时间; ②停工时间主要是指机器设备在正常检修或工人夜间休息时而停止发挥作用的时间; ③生产资料的储存时间是指生产资料虽己进入生产领域,但还没有投入生产过程的那一段时间。生产资料的这种正常储备,是维持生产过程连续进行的必要条件。
(3)生产时间要长于劳动时间。在劳动时间内,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相互结合,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所以劳动时间是资本循环的时间中具有决定意义的时间。而在自然力作用时间、停工时间和生产资料储存时间这三个非劳动时间内没有劳动的实际耗费,同时生产资料也不起吸收活劳动的作用,因而不能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资本家为了加速资本周转,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不仅要缩短劳动时间,而且也要尽量缩短非劳动时间,减少生产时间和劳动时间的差距。
2. 抽象劳动
【答案】抽象劳动是指撇开各种劳动的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的脑力劳动和体力的耗费。抽象劳动的凝结,形成商品的价值。抽象劳动作为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在性质上没有差别,只有量的不同。抽象劳动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关系,是商品经济条件下的历史范畴。抽象劳动是形成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在价值中不包含任何一个物质的原子。
3. 资本
【答案】资本是指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资本本质卜小是物,而是在物的外壳下掩盖的一种生产关系。在资本主义商品生产条件下,它体现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生产关系,即资本家凭借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无偿占有工人的剩余劳动成果。资本在物质内容上和现
象上表现为一定数量的货币和生产资料,但货币和生产资料本身并不就是资本。只有当货币和生产资料用于剥削雇佣劳动者的剩余劳动而带来剩余价值时,它们才成为资本。资本的基本特点是:增殖性、运动性、返还性和风险性。资本的本性就是要在不断的运动中、在循环和周转中不停地增殖。按资本的形态构成,资本可分为货币资本形态、实物资本形态、无形资产形态; 按资本在生产剩余价值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资本可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按其周转方式,可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按其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不同领域的独立职能,可分为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和借贷资本; 按产业资本在其循环中不同阶段所采取的形式,可分为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 按其社会构成,可分为个别资本和社会资本; 按其资金来源,可分为私人资本、国有资本和股份资本等。
4. 剩余价值
【答案】剩余价值是指雇佣工人剩余劳动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新价值。或者说,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剩余劳动时间的凝结,是物化的剩余劳动。当资本家把劳动日延长到超过补偿劳动力价值所需时间以上时,就产生了剩余价值。它体现了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关系。剩余价值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剩余价值被资本家无偿占有,体现了资本家与雇佣工人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按照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可分为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绝对剩余价值是指通过延长工作时间从而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压缩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乘」余价值。在早期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以获取绝对剩余价值为主。后来变为以获取相对剩余价值为主。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与购买劳动力的可变资本的比率,它反映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程度。
5. 等价形式
【答案】等价形式是指某种商品充当价值的代表,能够与另一种商品直接交换的形式。这样的商品称为等价物,也称价值镜,即反映处于相对价值形式上商品价值的一面镜子。处于等价形式上的商品,在价值关系中处于被动的地位,以其自己的商品体反映另一商品的价值,起着价值镜的作用。等价形式具有三个特点:
(1)使用价值成为价值的表现形式,即处于等价形式上的商品是用它的使用价值作为价值的表现形式。
(2)具体劳动成为抽象劳动的表现形式。处于等价形式上的商品,本身也是一定的具体劳动的产品,但由于它处于等价形式的地位,成为表现其他商品价值的材料,因此生产这种等价物的具体劳动也就成为抽象劳动的表现形式。
(3)私人劳动直接成为社会劳动的表现形式。在商品经济中,生产各种商品的劳动都是私人劳动,同时由于它们都是社会分工体系中的一部分,因此,又都是社会劳动。但是,由于生产商品的劳动的社会性,只有当这种商品能够用于和其他商品相交换时,才会得到社会的承认。处于等价形式上的商品,作为能够直接和其他商品相交换的等价物,它所包含的私人劳动,也就成为直接社会形式的劳动。
6. 通货膨胀
【答案】通货膨胀是指在纸币流通条件下,纸币发行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所引起的物价总水平的持续的上涨和货币贬值的经济现象。通货膨胀是市场经济中使用非实物性的信用货币作为交易媒介所发生的现象。通货膨胀降低了一国货币的购买力,引起货币贬值。通货膨胀的发生,归根结底,必然有货币供应量的超常增加。一般说来,严重的通货膨胀引起收入和财富的再分配和引起价格的扭曲,进而影响经济效率。通货膨胀可有以下多种分类:按其程度可分为:温和的通货膨胀、急剧的通货膨胀、恶性通货膨胀; 按其是否可以预期分为:预期的通货膨胀、非预期的通货膨胀、完全可预期的通货膨胀、非完全可预期的通货膨胀; 按其成因可分为: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结构性通货膨胀; 按其表现形式可分为:隐蔽型通货膨胀和公开型通货膨万长。
7. 水平分工
【答案】水平分工是指按工艺和生产阶段实行的专业化分工。它是经济发展水平相同或接近的国家(如发达国家以及一部分新兴工业化国家)之间在工业制成品生产上的国际分工。当代发达国家的相互贸易主要是建立在水平型国际分工的基础上的。水平分工可分为产业内与产业间水平分工。前者又称为“差异产品分工”,是指同一产业内不同厂商生产的产品虽有相同或相近的技术程度,但其外观设计、内在质量、规格、品种、商标、牌号或价格有所差异,从而产生的国际分工和相互交换。后者则是指不同产业所生产的制成品之间的国际分工和贸易。由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发展有先有后,侧重的工业部门有所不同,各国技术水平和发展状况存在差别,因此,各类工业部门生产方面的国际分工日趋重要。工业制成品生产之间的分工不断向纵深发展,由此形成水平型国际分工。
8. 生产力
【答案】生产力是指人们生产物质资料的能力,它表示人们改造自然和征服自然的水平,反映了人和自然界的关系。在生产力的构成中包括着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人的因素,是指有一定生产经验、劳动技能和科学知识,并实现着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者,它在生产中起着最根本的作用,是生产力构成要素中最重要的决定性的因素。物的因素,是指生产资料,在生产资料中,起着最重要作用的是生产工具,生产工具的发展水平,决定了人类征服、改造自然的广度和深度,它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发展状况的最主要标志,也是划分经济发展时期的主要标志。生产力中的这两个因素,都与一定的科学技术水平紧密联系着。劳动者的科学技术知识越丰富,劳动技能就越高,科学技术越发展,生产工具就越先进,就越能提高生产力的水平。
二、简答题
9. 商品的价值是如何转化为生产价格的?
【答案】商品的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的前提是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具体转化过程分析如下: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