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共山东省委党校政治经济学811政治经济学之政治经济学(资)考研强化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利润率
【答案】利润率是指剩余价值与全部预付资本的比率。利润率是剩余价值率的转化形式,是同一剩余价值量用不同的计算方法计算出来的另一种比率。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 利润率是剩余价值与全部预付资本的比率。用公式表示为:。剩余价值率和利润率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范畴,剩余价值率揭示的是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而利润率是表示全部预付资本的增殖程度。影响利润率的因素主要有:剩余价值率、资本的有机构成、不变资本的节约、资本的周转速度。
2. 股份公司
【答案】股份公司是由一定人数以上的股东所发起组织、全部资本被划分为若干等额股份、股东就其认购的股份对公司承担有限责任、股票可以在社会上公开发行和在股票市场上自由转让的公司。股份公司的主要组织形式有:(1)有限责仟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有限责仟公司的股东对公司债务的清偿责仟以其出资额为限,公司以其全部资产对公司的债务承担清偿责任。股份有限公司的全部资本分为等额股份,股东以其所持股份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公司以其全部资产对公司的债务承担责任。(2)股份无限公司。由两个以上的股东组成,股东对公司的债务负连带无限清偿责任。(3)股份两合公司。由无限责任股东和有限责任股东组成的公司。其无限责任股东对公司债务负连带无限清偿责任,有限责任股东以其所认购的股份对公司的债务负责。
3. 社会总产品
【答案】社会总产品是指社会在一定时一期内(通常是指一年)所生产的全部物质资料的总和。它是由一个国家的工业、农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等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者共同创造的。社会总产品既是生产过程的结果,又是再生产过程的条件,是整个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社会总产品从物质形式来看,是由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两部分组成的,马克思按照社会总产品的实物形式,把社会生产分成两大部类:第丁部类即生产资料生产和第Ⅰ部类即消费资料生产; 社会总产品从价值形式来看是由三部分组成的:小变资本、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马克思把社会总产品按实物形式分为生产资料生产和消费资料生产两大部类; 按价值形态分为三个部分,是分析社会再生产的前提。
4. 股份资本
【答案】股份资本是指以发行股票的方式,集中众多单个资本进行股份联合经营的资本集团。
它是适应生产社会化而产生的。它能够兴办单个资本无力兴办的项目,如修建铁路和开办大型企业等。股份资本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资本的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股份资本的所有权属于出资者,即股东。股东通过持有股票来体现对自己出资的所有权,出席股东大会,分享经营收益。股份资本的经营权属于股份公司的经营者(董事会、董事长、总经理)。在通常情况下,股东不得直接干预企业的日常经营事务。
5. 银行利润
【答案】银行利润是指资本家经营银行所得的利润。银行利润是通过存款利息和贷款利息之间的差额而形成的。银行贷款利息一般都高于存款利息,两者之间的差额减去经营银行业务的费用,就构成银行利润。由于在银行资本家和工商业资本家之间同样存在着竞争和资本的自由转移,从而使银行利润与银行的自有资本的比率也相当于平均利润率。银行利润的来源是雇佣工人在生产中所创造的剩余价值。银行资本家通过贷出资本给职能资本家使用而获得利息,从而参加了对剩余价值的瓜分。银行资本家之所以能以银行利润的形式瓜分到一部分剩余价值,是因为他依靠了银行雇员的劳动。银行雇员的劳动也分为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银行雇员的劳动虽然不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但它能在剩余劳动时间内使银行资本家取得归他的那一部分剩余价值,即实现银行利润。
二、简答题
6. 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再生产周期的特点是什么?
【答案】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经济和政治条件的变化,使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再生产周期出现许多新的特点。
(1)经济危机的同期性和非同期性交错出现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恢复和发展经济的进程不同,各国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政策措施不同和干预经济生活的力度不同,因而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再生产周期长短不一,削弱了经济危机在国家之间的连锁反应程度,产生了经济危机非同期爆发现象。
(2)经济危机的严重程度小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经济危机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相比,破坏程度相对较轻,危机对经济生活的冲击不如战前严重,工业生产的下降幅度有所减小,整个再生产周期的起伏,不像战前那么大。
(3)再生产周期各阶段的交替进程不甚明显,各阶段的特征减弱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危机阶段生产下降幅度一般较小,危机阶段持续时间较短,萧条阶段与复苏阶段不易明显划分,经济复苏缓慢无力,经济回升到危机前的最高点非常困难。而在高涨阶段,生产上升缓慢,增长乏力,经常存在企业开工不足。
(4)生产能力过剩和大量失业成为再生产周期中的经常现象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企业开工不足、设备闲置和失业现象不仅伴随危机阶段,即使在高涨繁荣阶段,也存在开工不足、设备闲置和大量失业人口,高失业率日
益成为长期的、结构性的问题。
(5)经济危机和通货膨胀相互交织,危机阶段物价仍然上涨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危机阶段中,造成物价下降的因素如商品供过于求、现金短缺等,仍然存在和发生作用。但是,由于经常性的通货膨胀和危机期间资产阶级国家采取扩张的金融货币政策措施,造成危机阶段通货膨胀更为严重,再加上垄断资本人为地保持垄断高价,这些因素抵消了物价下落因素的作用,导致物价上涨。这就使得大量过剩商品不易迅速消散,削弱了通过经济危机强制性地缓和再生产的各种矛盾的作用。
7.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分配理论,对从整体上认识资产阶级的剥削以及工人阶级的斗争有何作用?
【答案】(1)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分配理论认为,在剩余价值的分配中,产业资本获得产业利润,商业资本获得商业利润,借贷资本获得利息,土地所有者获得地租。资产阶级各个阶层就是这样分配产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2)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分配理论一方面揭示了各个资本家集团在基本利益上的一致性和特殊利益上的矛盾性; 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它揭露了整个资产阶级对整个无产阶级的剥削关系,阐明了这两个阶级之间整体上的对抗性,即工人阶级不是受某一个资本家或某些资本家的剥削,而是受到全体资本家的剥削。平均利润率实质上就是全体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在资本家之间重新分配的结果,每个资本家所得利润的多少,不仅取决于其本身对工人的剥削程度,还取决于整个社会全体资本家对整个工人阶级的剥削程度。因此,工人与资本家的对立是整个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对立,工人阶级为了摆脱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必须联合起来,团结一致地反抗整个资产阶级的统治和剥削。
8. 劳动力商品有什么特点?
【答案】劳动力商品和其他商品一样,也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但劳动力商品是特殊商品,它的价值和使用价值都有其特殊性。
(1)劳动力商品的价值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由于劳动力是存在于人的身体之中,它的生产和再生产,就是人的体力和脑力的生产和再生产,这就需要一定的生活资料。因此,生产劳动力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可以转化为生产这些生活资料所需要的劳动时间,或者说,劳动力价值就是维持劳动力所有者的生活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它包括:①劳动者本人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以维持他的劳动力的再生产; ②劳动者养育子女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以延续劳动力商品的供给; ③劳动者的教育训练费用,用以满足资本主义生产对具各一定的技术和文化知识的劳动力的要求。④劳动力商品价值的决定同其他商品价值的决定相比,其特点在于它包含着历史的和道德的因素。
(2)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
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在消费中实现的。普通的商品被消费时,随着使用价值的消失,价值也消失了,或者转移到其他商品上去。劳动力商品却不是这样,它具有独特的使用价值。劳动力商品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