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人文教育"是当今教育理论界使用频率颇高的一个术语,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文教育"一词的使用相当普遍。然而,作者通过仔细比较,发现人们对人文教育的理解并不一致。它有时指"人文知识或人文学科教育",有时指"人性教育",有时指"培养人文精神的教育",有时又兼而有之。这不仅造成了理论上的混乱,也容易给实践以误导。为此,本文通过对人文教育这一概念的辨析以及对"人文精神"实质的剖析,力求澄清概念,并在此基础上追溯西方人文教育发展的历史,探索人文教育发展的轨迹,寻找人文教育的现实切入点。 人文教育在本质上乃是弘扬人性,以人文精神为价值取向的教育。它以对学生主体性的尊重为前提,以个人潜能的最大发展为目标,以发展学生正确处理本我和自我关系、人己关系、物我关系的能力为目的,指导学生的行为朝着合人道、合规律、合人类共同利益的方向发展。 之所以对人文教育做出这样的界定,是基于这样几点原因:首先,这一界定有共同的认识基础,即大家都肯定人文教育,认为应复兴或提倡人文教育,因而它应是一个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积极概念。其次,作为一个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积极概念,它必定要有理论和实践意义。而只有把它定位在人文精神的培养上,才能赋予它这种意义。再次,只有把人文教育界定在人文精神的培养上,才能对纠正当今教育中的科学主义和功利主义倾向有所裨益。 人文教育不等同于人文学科、人文知识教育,人文学科或人文知识教育只是人文教育得以实施的一个媒介,一种手段。人文教育是从教育目的层面界定的教育,而科学教育是从教育内容层面界定的教育。它们是从不同层面界定的教育,并不是教育中并列的两个方面。人文教育也不等同于人文主义、人本主义、人道主义教育。人文主义教育(humanistic education)是一个教育史学上的概念,是历史上的一种教育思潮,指"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提出的一种以人道反神道、强调尊重儿童、注重使儿童身心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它是人文教育的一种历史形态,但它本身并不等于人文教育。人本主义教育或称人本化教育,是"20世纪60-70年代盛行于美国的一种教育思潮。它继承了西方的人文主义传统,深受20世纪复兴的各种人本主义思潮的影响,直接以人本主义心理学为理论基础,主张教育应培养整体的、自我实现和创造型的人,探讨人本化的课程与方法,提倡学校创造自由的心理气氛。" 人本主义教育的许多思想和做法都符合人文精神,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人文教育的本质,但它的哲学基础是唯心主义的,把个人"自我实现"的"立足点放在人性的内部力量上,过分夸大了人的自然素质的作用"。现在我们通常所说的人道主义教育,是指在学校教育中贯穿人道主义原则或把它作为德育的内容传授给学生。人文教育无疑要体现人道主义原则,但人文教育的涵义要远比人道主义教育丰富。 作为人文教育本质的人文精神,更是众说纷纭,20世纪90年代初曾引起过广泛的讨论。我认为人文精神归结为一点,就是强调"人之所以为人",它以对人的关注为其出发点和归宿。如果从宏观上对人的本质加以抽象,可概括为以下几点:(1)人是超越了环境支配的生命存在。(2)人是超越了生命本能支配的生命存在。(3)人是以"类"的生存与发展为最高行动准则的生命存在。与此相对应,人文精神也可具体化为三个层面:第一,追求人类自身潜能的最大发展,提高人类支配和控制自然的能力。第二,崇尚"第二生命"。追求人的自由,人的解放,追寻生命的价值与意义,最终达到"自我实现"。第三,树立"类群体"意识。以"类"的生存与发展为最高的行动准则,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就整个西方教育的发展过程而言,人文教育虽时兴时衰,但也源远流长。大体可分为原始社会的人文教育、古代雅典的人文教育、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教育以及现代人文教育四个大的阶段。 在澄清了人文教育的概念和回顾了人文教育的历史之后,自然落足到现实的切入点问题。我认为,实施人文教育,应首先确立以下观念:(1)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把人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2)把为科学导航作为当代人文教育不可推卸的使命。(3)把重建精神家园作为当代人文教育的现实起点。(4)把和谐发展作为当代人文教育的必然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