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动机作为一个重要的学习者因素,已经引起众多学者的关注。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第二语言研究者不再从单一的社会心理视角,而是从生理学、行为主义、认知和社会学等多视角来探讨动机。目前的研究呈现两大趁势:一是从理论上探讨动机的组成成分,提出动机的理论框架(Dornyei,1994;Schumann,1998),二是用实证的方法探讨二语习得动机的内在结构(Schmidt et al., 1996)。这些大量的研究和实证表明,动机对学习者的学习成果有积极的影响,而且说明社会环境在动机表现的层次和类型上有显著作用。但是在中国,虽然研究文献日益增多,但普遍采用Gardner 的社会心理模式,只涉及诸如学习目的或自信心等少数动机结构与学习成绩的关系(高一虹等人 2001;文秋芳等人1997),没有考察更多的动机结果及其之间的关系,而且对英语学习动机的研究对象还主要局限于大城市在校学生,并以英语专业为主。 因此,本文旨在调查中国小城市(山西省运城市)中非英语专业学生人群对英语学习动机和态度与学习成绩的关系。研究变量包括:动机强度、动机类型(融合性动机和工具性动机)和态度类型(积极态度和消极态度),学习者的学科分类(文科、理科)、性别、生源地(城市、城镇和乡村)以及他们2002年的四级成绩。调查对象为--山西运城学院140名二年级非英语专业学习者(其中文科组71人,理科组69人)。主要采取调查问卷和口头调查的方法进行素材与数据的收集。 本研究以Gardner的动机理论及相关研究成果为基础,以实证为主,定性分析为辅的方法,围绕下列问题: 第一,动机因素在非英语专业学习者人群中是否有重要的作用?如果有,是如何体现出来? 第二,对融合性动机和工具性动机,哪一个作用更显著? 第三,被试者对英语语言、英语老师和英语课程的态度有何表现? 第四,通过对四级成绩的考察,可否说明被试者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成果之间有某种关联?如果有,那么是何种关联? 第五,本研究由此得来的教学启示是什么? 通过研究作者发现:1、一般而言,学习者工具性动机要强于其融合性动机。2、通过把受试者按他们的性别、专业、生源地和四级成绩分组分析,表明:高成绩组融合性动机较强。3、受试者普遍对英语和英语课程持有积极的态度,对英语老师持否定者较多。4、学习者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较出色成绩都与他们表现出的融合性动机、动机态度等成正比关系。 由此作者得出运城学院非英语专业学习者中动机(无论是融合性动机或是工具性动机)及其强度较弱的原因:第一,过强的四级压力。第二,应用英语的机会不足。第三,对英语的兴趣不够浓厚。第四,英语基础薄弱。第五,课堂教学单调沉闷。并且作者进一步提出一些方法,如从个人的未来需求、学术研究、就业的优势和学习者个体迎接挑战等方面激发学习者学习英语的强烈动机,在教学方面也提出一些建议,如教师更多了解和研究学习者语言习得的差异因素;培养合格的外语教师队伍;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减少四级压力;创设宽松的学习环境等。 本文分为五大部分:第一部分,提出研究问题;第二部分,进行相关学习动机态度及国内外的理论研究;第三部分,说明本调查所应用的研究方法;第四部分,展开讨论并在此基础上给出相关教学问题的建议和启示;第五部分,总结并提出期待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