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在20世纪40年代初,毛泽东发表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这不仅对延安文艺运动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而且为延安时期的文艺创作提供了指导方向 。在整个延安文艺戏剧运动中,《白毛女》则代表了边区戏剧创作的最高成就,也占据了当时延安文艺戏剧作品传播的中心,引起了巨大的社会效应和政治效应。1949年是中国社会的重要转型期,建国前后文艺政策的变化对《白毛女》的接受和传播情况也有相应的影响。读者、观众是接受者,同时也是文学传播过程中的受众,没有受众积极参与的文学创作文本,也是没有价值和意义的。故本文选择1949年前后为时间点,从文学接受和文学传播的角度切入,从1949年前后《白毛女》的历时性发展中(如歌剧、工农兵电影、日本改编的芭蕾舞剧)来梳理不同空间(国内、国外)的接受情况和传播轨迹。
论文的第一章主要论述《白毛女》在延安文艺戏剧运动背景下,政治话语如何发掘了“民间故事”的内涵,从而进行《白毛女》最初的创作与排演;第二章以不同的接受主体为对象,如文艺界、批评家、普通读者等,来重点讨论1949年前后新歌剧《白毛女》的接受情况以及在国内上演的传播效果;第三章整理建国初电影《白毛女》在国内外的上演反响,以及日方根据电影《白毛女》改编的芭蕾舞剧在日本、中国的受众评价,同时,选取了新歌剧《白毛女》在东欧部分国家进行巡演时受众的反应评价作一整理。结语部分从史的角度对论文作了简略总结,并对“红色经典”作品在当下重塑的意义进行了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