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宁夏大学政法学院中国哲学史(同等学力加试)复试笔试最后押题五套卷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太极图说

【答案】《太极图说》是北宋周敦颐的哲学著作受《周易·系辞传》的启发,提出“无极而生太极”为核心的宇宙观周敦颐的“阴阳互化而万物出”的宇宙衍化论,蕴含事物相互转化、动态平衡的哲理,阐明“万”与“一”的关系问题以及“立人极”的思想。《太极图说》明代编入《周濂溪集》

2. “天道自然”

【答案】“天道自然”是东汉哲学家王充提出的重要哲学命题,意即自然界的运动、发生以及发展变化是自然而然进行的,不受外力支配。该思想源自先秦道家。老子说“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庄子也讲“天道”是“无为”的。王充继承并发展了先秦以来天道自然的思想,结合元气论,明确提出“天道自然”的命题。他说:“夫天道,自然也,无为也。”他认为天是自然之天,万物自然而生,天道自然而然。“天地合气”“万物自生”“人偶自生”。天道自然思想在王充之后得以进‘步的发展,唐代刘禹锡提出“天人交相胜”的命题,宋以后的一些哲学家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天道自然传统。

3. 人副天数

【答案】人副天数是董仲舒的学说之一,在《春秋繁露》中存在一卷《人副天数》。他认为,人无论在肉体还是在精神方面,皆是天之副本。他指出:“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以类合之,天人一也。”人好比是天的投影,人的形体、身躯和脏腑皆是模仿天的产物(头如天圆、耳目如日月、鼻日如风气、骨节合天数、大骨节合月数、五脏对应五行、四肢犹如四季、眨眼犹如昼夜),因而天是使人之所以为人的本原和根据。在这个基础上,董仲舒创立了天人感应论。

4. 《周易参同契》

【答案】《周易参同契》又称《参同契》,是世界上现知最早的包含系统的内外丹理论的养生著作,作者是东汉人魏伯阳,后被道教吸收奉为养生经典。该书主体分上、中、下三篇,主要讲述的是道家的修炼方法,即丹法。该书丹法的理论基础是黄老学说。此外,该书还引入易象、节候,论述成丹原理和火候进退。自唐宋以来,《周易参同契》深受道家重视,被称作南宋初祖的张伯端在《悟真篇》中称其为“万古丹经王”。

5. 格义

【答案】“格义”是指在佛教进入中国的早期过程中用以解释经典义理的方法,即用中国思想阐述佛教的教义。把道家思想与佛教般若空义进行比配是格义的主要内容。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有

人用老庄的概念“无”去比配佛教的概念“空”; 也有人用孔孟学说范畴中的“五常”来解释佛教的“五禁”。格义作为一种思想与文化比较的方法,在佛教文化与思想传播到中国的过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但格义的方法还只是一种浅层次的、停留在概念上的表面化的比较方法,因此当义理深层次发展后,它就不再是思想发展所采用的方法了。

6. 止观

【答案】“止观”是证入涅盘境界的要法,是天台宗的根本教义。“止”“观”是印度佛教修行方法中的两大支柱,在我国的天台宗之中更成为禅定方法中的特殊法门。止,义为平静,乃是心处于专一、不动、无烦恼、安宁的状态,亦即禅定的修行法门。观,乃是直观觉照一切名色法的无常、苦、无我本质,亦即智慧的修行法门。“止观”从狭义上来说是指禅定修行的实践方法。从广义上来说是指教理与修证两大部门,称教观二门。上述广狭两方面意义,用于个人修行,是指定慧相资,解行并重; 用于弘扬教义,组织学说,则是指教观二门的相资并重。

7. 亲知、闻知、说知

【答案】亲知、闻知、说知是后期墨家对知识按照来源分成的三种知识类型。《经说上》中说,“知:传授之,闻也。方不障,说也。身观焉,亲也。”

①“亲知”就是通过亲自感觉获得的知识;

②“闻知”是指通过传授获取的知识,分为直接传授和间接传授;

③“说知”是指通过推理获得的知识。后期墨家强调亲知,重视直接知识的作用:同时还认识到亲知、闻知、说知三者的统一,对“知”进行了比较深刻和全面的概括。

8.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答案】“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指不到学生努力想弄明白但仍然想不透的程度时,先不要去开导他; 不到学生心里明白却又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时,也不要去启发他。语出《论语·述而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愤”是指心里想求通而又未通,“悱”是指想说而又不知道怎么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经常用来说明对学生要求严格,先让学生积极思考,再进行适时启发,孔子还要求学生能举一反三,这些都具有深远的影响,在今天的教学过程中仍具有借鉴意义。

二、简答题

9. 略述后期墨家在名实关系问题上的基本看法。

【答案】在我国先秦逻辑史中,对名实观的研究比较成熟、完善的当属后期墨家。

(1)非以其名也,以其取也

墨子指出“非以其名也,以其取也”认为只知道名称,不能算有知识,认出名所指的实来才算有知识,这才是重要的。例如,盲人能同常人一样知道白黑之名,但是由于他不知道白黑之实,所以他不能正确地选取黑或白的东西。

(2)取实予名

后期墨家发展了墨学“取实予名”的思想,指出名与实的关系是“以名举实”。《经上》说:“举,拟实也。”即“举”是指摹拟客观对象。即“实”是客观对象,是第一性的; 名词、概念是用来表达客观对象的,是第二性的。后期墨家还认为名词、概念所反映的事物属性,只能存在于事物之中,而不能离开具体事物而独立存在。这就对公孙龙提出事物属性或概念可以独立“自藏”的观点进行了批判。

(3)以名举实

在“以名举实”原则的指导下,后期墨家把概念分为二类:“达名”(普遍概念)、“类名”(特殊概念)、“私名”(个别名称),并指出它们与客观实在的关系分别为:“达也,有实必待之名也”; “类也,若实也者,必以是名也”:“私也,是名也,止于是实也”。

10.简述荀子“礼论”的要旨。

【答案】“礼”是荀子哲学思想的核心观念。

(1)礼有三本

礼有三本,意即,礼有三个本源:生命的本源——天地; 族类的本源——先祖; 政治的本源——君长。三者缺一不可,否则就不能安定人民。在这里,三本是指人的生命、族类的本源以及政治的主导。祭祀天地、先祖以及尊重君师的礼俗渐渐演变为礼制。礼制的目的在于安定人心和使社会秩序化。

(2)礼义的起源

荀子认为,礼义起源于对人的自然本性、感情欲望的限制,起源于有限的社会资源与人类无限的欲求之间的矛盾。

(3)提倡“以礼正国”

①荀子指出:“礼者,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者也。”(《富国》)“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修身》)因此他所主张的“礼治”是指通过社会分工来确立贫富贵贱的等级制度。

②《王制》中记载:“虽王公士大夫之子孙也,不能属于礼义,则归之庶人。虽庶人之子孙也,积文学,正身行,能属于礼义,则归之卿相士大夫。”这一思想打破了“世卿世禄”的宗法等级制度。

③苟子还指出,礼是法的根本原则和基础。他认为:“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劝学》)他认为应该依据礼的准则来制定法。

11.谈谈庄子“莫若以明”的认识方法论。

【答案】(1)以明静之心去观照

庄子在《齐物论》中主张“莫若以明”的认识方法,反对师心自用,批评人们因固执地坚持一偏之见而带来的各种纷争。“莫若以明”意即不如以明静之心去观照。他指出:“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故有儒墨之是非,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欲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则莫若以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