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东北师范大学中国古代史(跨学科加试)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氏族公社

【答案】氏族公社是指原始社会后期以血缘关系结成的基本的社会经济单位,是原始社会的高级阶段。氏族公社的历史可分为两个阶段,即母系氏族公社阶段和父系氏族公社阶段。母系氏族公社是氏族社会的主要阶段。其只要特点是:妇女居于支配地位,丈夫居于妻方,辈份从母系计算,财产由母系继承。父系氏族公社是由氏族公社向阶级社会过渡的社会组织形式。其主要特征是:男子居于支配地位,妻子从夫而居,辈份从父系计算,财产由父系继承。父系氏族制的产生是和农业及饲养业的发展是分不开的。

2. 唐蕃会盟碑

【答案】唐蕃会盟碑俗称长庆碑是指为纪念唐与吐蕃的长庆会盟而建立的会盟碑。当时正值唐与吐蕃双双衰败之际,为了各自集中精力应付内部严重危机,双方遂决定停止构兵、互相扶助。821年,吐蕃遣使请求会盟,双方在长安会盟,约定各守境土,不相侵犯。次年,唐穆宗遣使到吐蕃,与之会盟逻些。又次年,吐蕃赞普为纪念这次会盟,建立唐蕃会盟碑。碑文内容确立了双方边境,并信守和好,互不征战之盟约。此碑至今尚存于拉萨大昭寺前,是汉藏民族团结友好的象征。

3. 柜坊

【答案】柜坊是指唐代出现的专门经营货币和贵重物品保管业务的店铺。跟现在的银行要付给存款人利息不同,而柜坊则不仅不付息,存放者还要向柜坊缴纳租金。但柜坊的存在使得原来长安的生意人不必携带大量的铜钱,方便了远方客商的贸易活动。它是由邸店衍生出来的,在唐玄宗开元初年已出现。是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比欧洲早几百年。在唐代,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柜坊便在一些大城市兴起,其经营业务即代替客人保管钱物,向客人征收一定钱物的柜租,客人可以凭书帖或信物支付钱物的机构。此机构的出现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4. 四大汗国

【答案】四大汗国是指钦察汗国、察合台汗国、窝阔台汗国和伊儿汗国。成吉思汗在世时,把占领区分成三个“兀鲁思”,分别分封给三个儿子。钦察分给了长子术赤,所据花剌子包括模和

,称钦察汗国(金帐汗国)康里国故地,都城在萨莱(今伏尔加河下游)。术赤死后,该国为其子

拔都。西辽及畏兀儿故地封给了次子察合台,东起阿尔泰山,西至阿姆河,包括新疆天山南北路等地,后称为察合台汗国。三子窝阔台封于乃蛮故地,今鄂毕河上游以西至巴尔喀什湖以东皆属之,后来称为窝阔台汗国。蒙古第三次西征之后,蒙古大汗蒙哥又将新占地区封给旭烈兀,建都

,称伊儿汗国。 帖必力思(今伊朗大不里士)

5. 五斗米道

【答案】五斗米道是道教派别之一,又称天师道。相传由道教祖天师张道陵所创立,并著写

,为后期道教发展打下了基础; 随后,又由其孙张鲁改革教团,待曹操拜其为镇南《老子想尔注》

将军后,道教开始向北方传播; 张道陵的四代孙张盛,义将传教的地区从青城山迁至龙虎山,至此道教开始向中国的东南地区发展。五斗米道是我国民间宗教发展史上最早的教派之一。

6. 永嘉之乱

,匈奴攻陷洛阳、掳走怀帝的乱事。自东汉以来,原来【答案】永嘉之乱是永嘉五年(311)

分布在北方和西北方边境地区的少数民族逐渐内迁。八王之乱加剧了内迁各族的民族矛盾,到了

,永嘉时期(西晋怀帝司马炽的年号)各族人民纷纷进行反晋斗争。胡人遂乘时入侵。永兴元年(304

,匈奴贵族刘渊在左国城(今山西离石)起兵,逐步控制并州部分地区,自称汉王。光熙元年年)

,晋惠帝死,司马炽嗣位,是为怀帝,改元永嘉。刘渊遣石勒等大举南侵,屡破晋军,(306年)

势力日益强大。永嘉二年,刘渊正式称帝,四年刘渊死,子刘聪继位。次年,刘聪遣石勒、王弥、刘耀等率军攻晋,在平城(今河南鹿邑西南)歼灭十万晋军,又杀太尉王衍及诸王公。旋攻入京师洛阳,俘获怀帝,纵兵烧掠,杀王公士民三万余人。313年,刘耀再次破兵洛阳,晋憋帝出降,西晋灭亡。

7. 理藩院

【答案】理藩院是清代管理蒙、回、藏少数民族事务的机关。初为“蒙古衙门”,设承政、参政等官。崇德三年改“蒙古衙门”为“理藩院”,隶属礼部。顺治十八年改为与六部同等。理藩院的设置最初是为了处理蒙古事务,随着清朝对西北、西南各地区统治的进一步加强,理藩院管理的范围也逐步扩大到蒙古以外的少数民族地区。其具体管辖范围为内外蒙古、青海蒙古、新疆之额鲁特部、回部与西藏喇嘛所属各处。理藩院还掌管一部分属国及其他外国交往事务。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另成立了总理衙门,这部分事务始改归总理衙门管理。理藩院的设置,标志清中央政权与少数民族地区隶属关系的加强,说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已深入到边区。光绪三十八年理藩院改为理藩部。

8. 赤壁之战

【答案】赤壁之战是指三国形成时期,孙权、刘备联军于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长江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一带大破曹操大军,奠定三国鼎立基础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又称乌林之役。它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争之一,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中最为著名的一场,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长江流域进行的大规模江河作战,标志着中国军事政治中心不再限于黄河流域。孙刘联军最后以火攻大破曹军,曹操北回,孙、刘各自夺去荆州的一部分,此后三国鼎立之势基本形成。

二、简答题

9. 简述五代十国割据形成的原因及其影响。

【答案】(1)原因

五代十国的割据局面,是唐朝后期藩镇割据的继续和发展。五代十国的统治者,原先都是手握重兵的藩镇将帅,他们都是凭借武力扩大各自的势力夺取皇位的。五代实质上是夺取了中央权力的藩镇所建立的政权,十国则是割据各个地方的藩镇势力的继续。

(2)影响

①对北方的影响

这一时期,北方各派军阀出于自身利益的需要,征战频繁,赋税苛重,统治黑暗,人民生活痛苦不堪,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②对南方的影响

虽然这一时期分裂割据带来了连年战争,产生了一些对社会发展不利的因素,但南方相对安定,社会经济获得较大发展。

a. 农业方面。第一,南方各国都重视兴修水利,吴越在南方各国中更居首位。水利灌溉是发展农业的必备条件,从水利灌溉的发达即可看出南方经济的发展。第二,桑树、茶树等经济作物的普遍种植。茶、桑等经济作物的生产,不仅表明农业的发展,而且也为工商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b. 手工业方面。南方的丝织、制茶、造纸、印刷等行业都有了新的发展。蜀绣、吴绫、越锦等丝织品驰名全国,南唐制茶业最为发达,成都、金陵成为全国最大的印刷业中心。

c. 商业方面,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必然促进商业的发展。当时杭州、扬州已发展成为东南地区的重要都市。楚国商业活跃,各小国之间贸易往来频繁。五代后期,统一的趋势不断加强,周世宗的改革为北宋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割据局面奠定了基础。

三、论述题

10.扼要分析郑和下西洋的主要背景及历史意义。

【答案】(1)主要背景

①宋元以来,海上贸易、海外交通大为发展,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大为提高,海外地理知识已日渐丰富。

②明朝永乐时已达极盛,国力雄厚。下西洋是为了宣扬国威,扩大海外的政治影响。

,让各国以朝贡的形势来中国经商。 ③下西洋也是为了发展海外贸易(朝贡贸易)

④也有说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寻找建文帝的下落。

(2)历史意义

①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它开始于1405年,比西方的地理大发现早了80多年。郑和船队规模浩大,是后来哥伦布、迪亚士、麦哲伦的航行无法比拟的。郑和下西洋打通了中国到东非的航路,是地理大发现以前人类航海史上的伟大成就。

②郑和七下西洋,前后28年,经历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的海口和非洲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