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长春师范大学中国古代史(同等学力及跨学科加试)中国古代史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谶纬之学

,是指巫师或方士【答案】谶纬之学是指流行于西汉末和东汉时的一种神学迷信学说。“谶”

,是指方式化制作的一种隐语或宗教预言,作为吉凶的符验或征兆,又分为符截、图饿等。“纬”

的儒生编集起来附会儒家经典的各种著作,相对于“经”而言的。该学说主要以《易经》中河图、洛书的神话传说和西汉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说为理论根据,为巩固统治或改朝换代提供天命上的根据。王莽利用此“改制”。东汉光武帝用此作根据中兴汉朝。东汉章帝集白虎观会议,写成《白虎

,使儒学神秘化,谶纬学也更为发展,尊为秘经。至东汉末年,这一学说才逐渐衰落。 通义》

2. 急递铺

【答案】急递铺是金元时期传送公文的邮驿。金代在军马要道上每十里置一铺,铺头一人,铺兵三人,由所辖军射粮军内差担任,负责递送元帅府、六部文移,用跑步接力的方式日行三百里。元承金制,每十里或十五里、二十五里设一铺,铺兵五人,签贫户及漏籍户充役,免差发,负责递送省、台、院紧急公文,一昼夜行四百里。

3. 老子

【答案】老子姓李,名耳,字聘,楚国人,约与孔子同时,是春秋末期著名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其著作《老子》探讨了儒、墨所忽略的宇宙本原问题,提出了“道”的哲学范畴,它无形无象但无处不在,是超越时空的绝对精神。其反对儒、墨“仁政”、“尚贤”的政治理论,核心思想是小国寡民,无为而治,使民无知无欲。《老子》一书中涵盖了较丰富的辩证法思想,揭示了客观世界中普遍存在的矛盾对立统一关系,但其缺陷在于把矛盾对立面的转化关系过分夸大,认为事物发展仅仅是简单的循环,从而走向相对主义。

4. 安史之乱

【答案】安史之乱是唐代安禄山、史思明发动的一场政治叛乱,又称天宝之乱。755年12月16日爆发,763年2月17日平息,历时七年零一个月,社会生产遭受严重破坏,最终由三代皇帝平定,因唐玄宗晚年不管朝政所致。它是地方割据势力同中央政权争夺统治权的战争,也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虽然乱事最终得以平定,但对中国后世政治、经济、文化、对外关系的发展

等均产生极为深远而巨大的影响,唐朝再无中兴之日,变得平庸,此后唐朝进入藩镇割据的局面。

5. 《黄帝内经》

【答案】《黄帝内经》是指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理论经典著作。为古代医家托轩辕黄帝名

而作,为医家、医学理论家联合创作,一般认为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主张不治已病,而治未病,同时主张养生、摄生、益寿、延年。全书共十八篇,分《素问》和《灵枢》两部各九篇,《素问》主要论述脉理和病因,《灵枢》主要论述经络和针刺。全书记载了我国两千数百年前的有关人体解剖的知识和血液循环的概念,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这对世界古代医学是一个巨大的贡献。

6. 诸葛亮

【答案】诸葛亮(181~234年)是三国时期蜀汉皿相。字孔明,为避东汉末战乱,随叔父到荆州,叔父死后,在南阳隆中(今湖北襄樊西)躬耕隐居十年,结交士人,观察天下大势,后刘备三顾茅庐请他出山辅佐,他向刘备提出联吴抗曹、据有荆益、三分天下的隆中对策,赤壁之战前夕,亲往江东联络孙吴,结成抗曹联盟,使曹操败退; 又帮助刘备经营荆州,占领益州,建立蜀汉政权。刘备征吴失败后,死前在白帝城将复兴汉室的大业托付给他,从此担负起蜀国重担,重新与孙吴修好,平定南方叛乱,并屡次北伐曹魏,兢兢业业,呕心沥血,以致积劳成疾,234年

病逝于北伐前线五丈原,是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被司马懿赞为“天下奇才”。

7. 赤壁之战

【答案】赤壁之战是指三国形成时期,孙权、刘备联军于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长江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一带大破曹操大军,奠定三国鼎立基础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又称乌林之役。它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争之一,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中最为著名的一场,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长江流域进行的大规模江河作战,标志着中国军事政治中心不再限于黄河流域。孙刘联军最后以火攻大破曹军,曹操北回,孙、刘各自夺去荆州的一部分,此后三国鼎立之势基本形成。

8. 大札撒

【答案】大札撒是蒙古建立元朝之前,蒙古游牧社会的立法代表作。成吉思汗下令把蒙古的许多习惯法固定下来,编成法典,称为“大札撒”,以维持正常的统治秩序。他发表的训话和命令

,也具有法律效力。在行政组织上也形成了一套行政管理体制。 编为《训言》

二、简答题

9. 简述孔子生平及其思想。

【答案】(1)生平:

孔子(前551年~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末鲁国陬邑昌平乡阙里(今山东曲阜县东南)人,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本是宋国贵族后裔,曾祖孔防叔避祸迁居鲁国。父叔梁给为武士,少贫且贱,及长曾做过管理牛羊的“乘田”和管理仓库的“委吏”之类的小官。勤而好学,相传曾经问礼于老子,学琴于师襄。30岁后聚众讲学,后周游列国,鲁定公九年(前501年)任中都宰。十年鲁齐夹谷之会相定公。旋任大司寇之职。十

二年因政治主张与当政的“三桓”不合,遂离开鲁国周游列国,终不见用。鲁哀公十一年回到鲁国时年68岁。四十岁时聚徒讲学,相传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整理研究古籍图书《诗》《书》

,并把鲁国史记加以整理删定成《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周易》

(2)思想:

,①宣传“仁”的学说,强调忠孝宽惠等内容,认为“仁”即是“爱人”“己欲立而立人,己

,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求人与人之间互相亲善协调,贯彻仁时,要以“礼”为

主要依据,故说“克己复礼曰仁”。

②沿习西周以来的鬼神观念,注重人事,对鬼神采取敬而远之的态度,既不否定也不肯定。但是孔子把探讨和解决人世间的问题放在优先的地位,树立起了儒家重视人世的一贯传统。

③政治经济上要求当政者施行教化与宽容政策,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要求人民对上要顺从和易使,反对犯上作乱,提出君臣父子各守名分的主张。

④在教育上则主张有教无类,在教育态度上面则主张的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态度,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态度,有“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和“不耻下问”的思想。学习方法上主张“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的学习路径,对学生实行“因材施教”。

孔子的思想自秦汉以后为历代王朝所继承,影响深远。

三、论述题

10.王安石变法与张居正改革之比较。

【答案】(1)相同点:①两次变法都是针对当时的社会危机进行的,都是统治阶级实行的自上而下的改革,都希望在不触及君主专制制度的前提下通过改革扭转局面, 挽救王朝统治。两次变法在当时都对社会起到了推动作用。

②在措施上,两次改革都进行了理财、赋役的改革。王安石推行均输法、免役法,试图减轻农民的赋役负担;张居正改革赋役的征收解运。王安石实行方田均税法,张居正清丈土地,推行一条鞭法。二人都重视水利建设。

(2)不同点:①王安石变法的目的是富国强兵,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有发展农业的措施青苗法。在军事上实行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设立军器监。改革科举和学校制度,为推行新法培养人才。

②张居正变法是为了缓和矛盾,提高机关办事效率,挽救明朝统治,因此他整顿了吏治,实行考成法。针对明的对外关系,整顿边防,封蒙古俺答汗为顺义王,设立茶马互市。调抗倭名将戚继光镇守蓟门,用李成梁镇守辽东。当时土地兼并严重,商品经济迅速发展,张居正推出一条鞭法,主要是解决“役”的征收问题:一概征银,田赋和力役都折银征收;把一部分力役摊人田赋征收;归并和简化征收项目,统一编派。一条鞭法有利于减轻农民的负担,把力役改为折银,这就使农民摆脱了一部分国家的劳役束缚,对人身依附关系有所松弛。赋役一概征银,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而又反转来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③在结局上,王安石变法由于受到强烈反对加之操之过急,出现了扰民现象,元佑更化时被